荀子劝学中心论点
1、(22)荀子《劝学》中指出君子应广泛学习,且不断反省自己才能没有过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古义:这里指藏身(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今义:大致指心灵、精神的某种依靠
3、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句,以舟为例,设喻,说明君子禀赋与一般人并无二致,只是善于借助外物而已。(荀子劝学中心论点)。
4、既然主观因素起着决定作用,荀子接着就从立身处事推演到学习上来。他认为,学习的好坏,取决于主观努力的程度,亦即学习的态度,文章从三方面来论述这个问题。第要遵循学习的内部规律,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重视知识的积累。“积土成山”“积水成渊”两个比喻,导出“积善成德”,正面说明学习的过程就是由少到多由不知到知的积累过程,知识积累多了,人的精神和才智才会得到发展,品性才会得到改造。接着“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两个比喻,又从反面说明学习不积累就不会有好成绩,如此正反对比设譬,行文变化多姿,文意越加分明。第二要持久不懈,持之以恒。骐骥和驽马的对照,锲而不舍和锲而舍之的比较,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学非一日之功,只有持之以恒,才能刻金镂石,攻无不克;若三心二意,知难而退,必然是半途而废,一事无成。第要精诚专不能浮躁。作者引用蚯蚓和螃蟹的比喻进行正反对照,称赞蚯蚓用心专指出螃蟹用心浮躁。树立正面,批判反面,说明是否精诚专效果大不一样。接着作者把这喻意归结到学习上,指出:“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悟悟之事者,无赫赫之功。”强调在学习上没有捷径可走,只有埋头苦干,坚持不懈,才能学到丰富的知识,收到显著的效果。作者又用“衢道”“事两君”“目两视”“耳两听”“鼫鼠五技而穷”等一连串比喻,来加强他的这一论证,说明用心不专,见异思迁,是办不好事情的。最后又引《诗》为证,得出“君子结于一”的结论。文章多方设譬,道理寓于比喻之中,发人深省。
5、《劝学》是我们都非常熟悉的篇目,可是,正如黑格尔所说“熟知并非真知”,越是熟悉的事物,我们越容易忽视它。《劝学》一篇中可能隐藏着许多被我们忽略的内涵与思想。
6、韩愈《师说》中“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句话与荀子《劝学》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观点相同。(荀子劝学中心论点)。
7、(28)荀子的《劝学》中,作者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对比,从其亲身体验中揭示这样一个道理:空想不如学习。(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8、这篇文章各段的条理十分清楚,基本上是每段阐述一个具体问题,而且总在文章的开头、结尾部分作出明确的交代。例如,文章的第一句写道:“君子曰:学不可以已。”这既是全文的一个中心论题,也是第一段所要开始阐述的内容。
9、(57)钱大昕著有《十驾斋养新录》,其书题目出自《荀子·劝学》“________,_________”两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10、(8)荀子《劝学》中说将直木烤成符合圆规的曲度,“__________”,也不能够再使其恢复原状的原因是“_________”,告诫我们只有经过学习才能增长知识。(虽有槁暴,輮使之然也)
11、孙绍振先生说:“《荀子》中有专门的《性恶》篇,直截了当地论断:‘君子曰: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性恶是‘劝学’的前提。正是因为性恶,才要劝学,劝学的目的是为善,但善又是‘伪’的。这个问题不解决,则‘劝学’很可能就等于是劝伪。”
12、《劝学》中认为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句是“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13、而:(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递进关系,并且)(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并列关系,而且)(3)终日而思矣(表修饰)(4)而见者远(表转折)(5)锲而舍之(表假设或承接)(6)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表承接)(7)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连词,表转折关系,却)(8)锲而不舍(表假设,如果)(9)蟹六跪而二螯(连词,表并列)
14、荀子在《劝学》中用风助声势来作比喻,表明应该善于利用外物辅助的句子是“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15、(44)善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人总是更容易成功,荀子在《劝学》中表达上述意思的概括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16、(51)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________,_________。”(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17、《劝学》中哪些是类比论证,哪些是比喻论证,也是大家争论的焦点问题。
18、(73)荀子在《劝学》中指出,蟹虽然有“六跪”和”二螯”,但是“_________________”,这是因为它“_________________”。(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9、《劝学》中“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阐明了借助船只要比不借助船只渡水能力大。
20、第2段,论述学习的意义。作者用了五个比喻,论证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够提高自己,改变自己。“青出于蓝”“冰寒于水”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过程,可以有所发展、有所提高。直木“以为轮”,“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根据同样的道理推论,人只有经过“博学”(广泛地学习)才能增长知识,培养品德,锻炼才干,成为一个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学习对改造人的品性也起着决定作用。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都不是先天生成的,而是后天不断学习改造获得的。木要改造成为“中规”的轮,就要“”;金要利,就要“就砺”,人要成为“知明而行无过”的君子,就要“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学习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21、荀子在《劝学》中以“雕刻打磨”为例,论证学习要坚持不懈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22、强(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强壮(2)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木兰诗》)有余(3)乃自强步,日三四里(《触龙说赵太后》)勉强
23、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而荀子《劝学》中则说:“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24、后人常用“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来比喻学生超过老师,这一熟语出自《荀子·劝学》中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5、(62)荀子《劝学》中的比喻句“________,_________”,论述如果学习者能做到持之以恒,即使是再艰深的知识也可以学会。(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6、荀子在《劝学》中,为了证明“学不可以已”的道理,运用了“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个喻证,从而论证了人必须经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矣)”的境界。
27、(21)荀子在《劝学》中强调学习与省察自己的必要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8、《劝学》中用“蚓”和“蟹”作比,前者没有锋利的爪牙也无“筋骨之强”,却能“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后者虽有“六跪而二螯”,却“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原因在于前者“用心一也”,后者“用心躁也”。
29、(59)荀子在《劝学》中,用骏马、劣马正反对比设喻,论述坚持学习的重要性的四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30、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赵国猗氏(今山西运城临猗县)人,时人尊而号为“卿”,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华夏族(汉族),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时人尊称“荀卿”。曾三次出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今山东兰陵)令。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提倡性恶论,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说’比较,荀子对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当显著的贡献。
31、荀子在《劝学》中,用积土成山的比喻说明积累的重要性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32、《劝学》是战国时期思想家、文学家荀子创作的一篇论说文,是《荀子》一书的首篇,旨在勉励人们要不停的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文章较系统地论述了学习的理论和方法,分别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态度以及学习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全面而深刻地论说了有关学习的问题。全文可分四段,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第二段阐明学习的意义,第三段讲学习的作用,第四段讲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全文说理深入,结构严谨,代表了先秦论说文成熟阶段的水平。
33、第三部分(从“物类之起”到结尾),揭示内因的决定作用,论述学习应持的正确态度。“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毛泽东《矛盾论》)客观条件和环境固然重要,但在同样的外在条件下,关键还在于人的主观态度。他说:“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从因果的相互关系,指出主观的思想意识对言行的决定作用,这是一种具有唯物辩证法因素的因果论观点。接着作者就用许多“因”决定“果”的比喻,论证这一观点,有物质变化的原因分析,有立身处世的经验教训,有物各从其类的申论,也有祸福自招的说教,最后由此得出“君子慎其所立”的结论。
34、荀子在《劝学》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喻,引出要广泛学习不断自省以成君子的结论,强调了学习能够改变人的秉性。
35、又如用“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来说明个人独自冥思苦想远不如学习有益,又列举了“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等几个生活中十分常见而又极有说服力的比喻,而后有力地小结道:“君子生(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36、在荀子的《劝学》中,“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两句表明,只要肯下功夫,坚持不懈,连坚硬的金石都可以雕刻。
37、第肯定世界的可知性,认为事物是可以认识的,人必须接触外界事物才能有所认识,荀子特别注重实际学习,强调善于利用外界客观条件,讲究认真求实的学习方法。而且,在内因与外因、量变和质变的关系上,他基本上阐明了两者的辩证关系,这些都反映了荀子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包含有辩证法的因素。
38、而表修饰关系。《劝学》:“吾尝终日~思矣。”表示递进关系。《劝学》:“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表假设关系。《劝学》:“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39、古义:疾劲,强,大,这里指声音宏大。例:声非加疾也今义:疾病
40、《劝学》中举例论证借助外物的重要性时说,终日殚精竭虑思考,却“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踮起脚极目远望,也“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41、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君子生 通:性)
42、《劝学》中说让远方的人也能看到自己就“ ____________ ”,即使“____________ ”也会有好的效果。
43、荀子《劝学》开篇就提出了“学不可以已”这一中心论点。后面又以雕刻为喻论述了学习要持之以恒,认为刻几下就停下来,那么“朽木不折”,若能不停地刻下去,则“金石可镂”。
44、《劝学》中举例论证借助外物的重要性时说,终日殚精竭虑思考,却“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踮起脚极目远望,也“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45、还告诉我们:学习要专心致志,注重积累,持之以恒的道理。
46、(2017全国3卷)《荀子·劝学》中强调了积累的重要。以积土成山、积水成渊可以兴风雨、生蛟龙设喻,引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
47、(58)荀子在《劝学》写到,“骐骥”是一种很善跑的骏马,但它一次跨越也不够人的十步远,与之相反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过正反对比说明坚持的重要性。(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48、赏昙花能让人变得清明与宁静。如果地球与宇宙相比,地球只是“太平洋上的一粒沙”。昙花虽然弾指芳华,轰轰烈烈,但也是刹那美丽,瞬间永恒!人呢,以百年记,也不过是三万六千五百多天,在历史长河中,能有雪爪鸿妮,实是不易。有一付对联说得有意思:若不撇住终有苦,各能捺住即成名。横批:撇捺人生。撇不出即苦,捺收得住是名,一撇一捺是人字。人生几何?我欣赏昙花。巜人类简史》中有一句著名的话:“新世纪的口号,快乐来自于内心”。
49、 这一部分也运用了比喻论述的方法,共用了"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等5个比喻。
50、 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肉腐出虫,鱼枯生蠹。怠慢忘身,祸灾乃作。强自取柱,柔自取束。邪秽在身,怨之所构。施薪若火就燥也,平地若水就湿也。草木畴生,禽兽群焉,物各从其类也。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树成荫,而众鸟息焉。醯酸,而蚋聚焉。故言有招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
51、“青”“冰”的比喻论证了学习可以提高人的水平;“轮”“木”“金”的比喻论证了学习可以改造人的品性。这五个比喻论述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提高人的智能、改造人的品性,使人智慧明达,不犯过错。
52、“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具体是什么内涵,为什么积善成德就可以了?
53、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pù),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54、(49)荀子在《劝学》中指出,如果“________,_________”,那么就能达到“圣心一备焉”的境界。(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55、木直中(zhòng)绳其曲(qu第一声)中(zhòng)规揉(róu)槁(gǎo)暴(pù)就砺(lì)参(cān通“叁”)省(xǐng)知(zhì)明须臾(yú)跂(qǐ)假舟楫者假(jiǎ)楫(jí)生(xìng)非异也跬(kuǐ)步骐骥(qíjì)驽(nú)马十驾锲(qiè)而舍之金石可镂(lòu)螯(áo)蛇鳝(shàn)朽(xiǔ)假舆(yú)善假(jiǎ)于物朽木不折(zhé)爪(zhǎo)牙
56、荀子的《劝学》一文中,用来与“骐骥一跃,不能十步”进行对比论证的句子是:“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
57、在《劝学》中,荀子以合乎墨线的直木为例,说明事物在一定的外力作用下,可以改变原来状态的句子是“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
58、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一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9、注: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状语后置,应为“于蓝取之,而于蓝青”。)以为轮。(省略句,应为“以(之)为轮”。)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应为“利爪牙”“强筋骨”。)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今义:知识、学识的渊博。)蚓无爪牙之利(古义:爪子和牙齿。今义:坏人的d羽、帮凶。)木直中绳,以为轮(古义:把……做成。今义:认为。)下饮黄泉(古义:黄土地下的泉水。今义:迷信说法中的地府。)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古义:安身。今义:①托付;②把希望、理想、感情等放在某些人或事物上。)
60、②青,取(提取)之于(从)蓝,而青于(比)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比)水。木直中(合乎)绳,车柔(róu,古通“揉”,使东西弯曲)以为(把……做成)轮,其曲中规(圆规)。虽有(通“又”,再次)槁(gǎo,枯干)暴(pù,通“曝”,晒干),不复挺(直)者,车柔(动词用作名词,指用火熨使物弯曲这道工序。)使之然也。故木受绳(用墨线量过)则直(形容词作动词,变直),金(金属制品,此代指金属制的刀剑等)就砺(lì,粗磨刀石)则利(锋利),君子博学(广泛地学习)而(表递进)日(名词用作状语,每天)参省(检查)乎已,则知(通“智”,智慧)明而行无过矣。
61、沉重哀悼!送别稻田里的小提琴手——袁隆平院士
62、(45)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借助描写“风雨”来抒发情感的的名句。而《荀子、劝学》中则用“________,_________”来形象论述积累的重要性。(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63、并且告诉我们,要学习圣人善于借助于外物的道理。
64、“善假于物”就是要注意客观条件的影响,荀子接着就在“南方有鸟焉”一段用生动的例子论述这个问题。蒙鸠遭至“卵破子死”的恶果,是因为其巢“系之苇苕”;射干能“临百仞之渊”,是因为“生于高山之上”。这说明凭借的客观条件不同,产生的结果完全不同。不仅如此,客观环境还可以对人或事物产生决定性的影响。“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这一事例形象地表明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为下文“居必择乡,游必就士”的结论提出了前提。“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则是从现象到本质进一步说明:污秽环境的影响侵蚀,可以使事物发生质的变化。上述五个比喻,作者从隐到明,从表及里,进而从物到人,推断出“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的结论,仍归结到“善假于物”。文章前呼后应,结构严密。
65、(2)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荀子《劝学》篇中的“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印证了这句话。(学不可以已)
66、战国时期,奴隶制度进一步崩溃,封建制度逐步形成,历史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许多思想家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出发,对当时的社会变革发表各自的主张,并逐渐形成墨家、儒家、道家和法家等不同的派别,历史上称之为“诸子百家”。
67、成语“聚沙成塔”“聚水成涓”“集腋成裘”等阐明了慢慢积累,最终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荀子在《劝学》中劝人为善的句子是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