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句子 韩愈简介及作品85句集锦

韩愈简介及作品85句集锦

韩愈简介及作品

1、因此四事,成为对衡阳人文历史影响最深远的大文学家。

2、《永州龙兴寺息壤记》:壤虽小,而点次亦奇。

3、“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出自《师说》,意思是“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可以依靠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

4、美编简介:曹晋丽 网名宝丽。立志走在经典教育的道上,直至明心见性成为爱。人生信条:心念决定命运。

5、  元和九年(814年)十月,韩愈任考功郎中,仍任史馆修撰。同年十二月,任知制诰。

6、⑥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代词,代指前面的“六艺经传”,译为它们。这是宾语前置句式)

7、韩愈口无遮拦、一派狂妄的态度,令大颠更下决心要折服他。

8、窃谓马迁譬之秦中也,韩愈譬之剑阁也,而欧、曾譬之金陵、吴会也。……故愚窃谓今之有志于为文者,当本之六经,以求其祖龙。而至于马迁,则龙之出游,所谓太行、华阴而之秦中者也。故其气尚雄厚,其规制尚自宏远。若遽因欧、曾以为眼界,是犹入金陵而览吴会,得其江山逶迤之丽、浅风乐土之便,不复思履殽、函以窥秦中者已。大抵先生诸作,其旨不悖于六经;而其风调,则或不免限于江南之形胜者。(《茅坤集·茅鹿门先生文集》卷一《复唐荆川司谏书》,第2册,第191—192页)

9、  同年十二月,淮西平定后,韩愈随裴度回朝,因功授职刑部侍郎,宪宗便命他撰写《平淮西碑》,其中很大篇幅叙述裴度的事迹。当时,李愬率先进入蔡州生擒吴元济,功劳最大,他对韩愈所写愤愤不平。李愬之妻入宫禁诉说碑辞与事实不符,宪宗便下令磨掉韩愈所写碑文,命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新撰写刻石为碑。(韩愈简介及作品)。

10、韩愈的政治思想和世界观比较复杂。他政治上提倡仁政,反对官吏对人民的搜括,要求朝廷宽免赋税徭役,表现了他关心国家命运和民生疾苦,是他政治思想中的进步的一面。他热烈地提倡儒家正统思想,这是和他的政治思想适应的。但他也宣扬了儒家学说中的封建伦理观念,维护封建制度,这当然也是错误的。当然我们不能苛求古人超越历史,具有我们当今的思想。同时我们也要看到,韩愈的思想还有矛盾的一面,他努力维护道统,但往往又不自觉地破坏了道统。他在《送孟东野序》中,提出了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这一具有现实性和战斗性的思想。这一思想对他的散文成就是有杰出的、十分重大的影响的。文学成就

11、  “赞赏”金额少于10元(含10元)不结算;超过10元,作者、主播、制作各得1/无赞赏则无赏金。赏金于文章发布后第八天晚上结算。第八天起,后续赞赏不再发放,留作平台运转发展之用。稿费红包24小时不领取,视为自愿赞助平台。

12、茅坤虽被视为“唐宋派”的重要人物,但其推崇的至高典范仍然是以《史记》为主要代表的汉代文章,这一基本理念与前后七子等复古派文人并无根本冲突。然而对于吸收和借鉴经典的方式,茅坤的主张是超越“句字音响之间”的视野局限,强调从总体的艺术风格上把握《史记》激扬刚健的精神风貌,即“所当怒而裂眦、喜而解颐、悲而疾首、思而抚膺,孝子慈孙之所睹而潸然涕洟,骚人墨士之所凭而凄然吊且赋者”。茅坤承认《史记》在具体知识内容上难免舛讹之处,在观念旨趣上亦“固不能尽如圣人之旨”,但其行文中展现的包容万象的生动历史、昂扬不羁的创作个性以及灵动多变的语言特色使其足以在文学史上成为无可替代的典范:

13、(23) 黎靖德编,王星贤点校《朱子语类》卷一三九《论文》,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8册,第3321页。

14、余嘉其能行古道:赞许他能遵行古人从师学习的风尚。嘉:赞许,嘉奖。

15、明初大儒方孝孺师从于宋濂,与朱右学缘接近,被黄宗羲赞誉为“有明之学祖也”对于韩愈文章,方孝孺也赞赏其“奇绝”之个性,近似于朱右、贝琼的感知:

16、贞元(785-805)末年,韩愈任监察御史,因关中旱饥,上疏请免徭役赋税,遭谗被唐德宗贬到偏远的广东阳山县当县令。诗人来到汨罗江本是为凭吊屈原而一泄心中的郁闷,然而就是在这里也得不到感情上的慰藉。江边到处飘浮着可供祭祀的绿萍和水藻,可是屈原投江的遗迹已经荡然无存。当初贾谊尚能投书一哭,此时却连祭奠的地方都无从找寻,唯有江上的渔父舷歌依然,遥遥可闻。因此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诗。

17、(33) 《唐宋八大家文钞》韩文卷明万历七年茅一桂刻本,第1a、8a页。

18、译文:京城大道上空丝雨纷纷,它像酥油般细密而滋润,远望草色依稀连成一片,近看时却显得稀疏零星。这是一年中最美的季节,远胜过绿柳满城的春末。

19、文学创作理论上:他认为道(即仁义)是目的和内容,文是手段和形式,强调文以载道,文道合以道为主。提倡学习先秦两汉古文,并博取兼资庄周、扬雄诸家作品。主张学古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坚持词必己出、陈言务去。重视作家的道德修养,提出养气论,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答李翊书》)。提出不平则鸣的论点。认为作者对现实的不平情绪是深化作品思想的原因。在作品风格方面,他强调奇,以奇诡为善。

20、(21) 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卷六《定势》,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下册,第531页。

21、(15) 参见王十朋著,梅溪集重刊委员会编,王十朋纪念馆修订《王十朋全集(修订本)》文集卷一四《杂说》,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2册,第801页。

22、译文:京城大道上空丝雨纷纷,它像酥油般细密而滋润,远望草色依稀连成一片,近看时却显得稀疏零星。这是一年中最美的季节,远胜过绿柳满城的春末。

23、作者简介:冯巧英河北清河人,1965年毕业于山西大学中文系。历任山西浑源师范教师,山西朔县师范教师,山西雁北师专教师、学报主编,山西太原大学古典文学教授、中文系主任。潜心研究佛学典籍多年,如今,仍致力于佛教文化的研究与探索,笔耕不辍。主要著述有:《昙鸾集注释》、《安乐集》注绎、《清凉三传》注释、《永明延寿大传》。主編《山西佛道摭存》等古文史及佛学论文多篇。是一位秉性耿直、博学多才、低调朴实、治学严谨的女中豪杰。

24、杜甫的代表作,以“三吏”合称的《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以“三别”合称的《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25、一日,在登灵山时,偶遇大颠禅师。大颠禅师问韩愈:“听说使君是因直言犯上,才来此做地方官的吗?”

26、⑤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副词,表猜测,大概)

27、③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人称代词,他们)

28、二 导奇于正:茅坤对韩文之“奇”的标举和阐扬

29、韩愈在政治上主张天下统反对藩镇割据。唐宪宗时,曾随同裴度平定淮西藩镇之乱。他和柳宗元政见不和,但并未影响他们共同携手倡导古文运动。他们反对过分追求形式的骈文,提倡散文,强调文章内容的重要性。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曾经因为进言佛骨一事,被贬潮州,后因治政突出,迁袁州,即今江西宜春,刺袁州史。任职袁州期间,韩愈政绩卓越,并且培养了当时江西省的第一个状元。现宜春秀江中有以沙洲,名为状元洲,传说就是当年学子读书之处。宜春城中最高山头建有状元楼,宜春市区有昌黎路,都是为了纪念韩愈的特别功绩。

30、(57) 参见胡广《性理大全书》卷五《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711册,第283—292页。

31、《获麟解》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作品。韩愈在文中以麒麟自喻,他认为麒麟之所以称为仁兽,是由于出现在圣人在位的时候;如果不等待圣人在位的时候而出现,就会称为不祥之兽了。他借此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生不逢时的感慨。文章曲折反复,富于变化,姑显得波澜起伏而寓意深远。

32、李氏子蟠(pán):李家的孩子名蟠。李蟠,韩愈的弟子,唐德宗贞元十九年(803年)进士。

33、韩愈简介:韩愈(768年—824年),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汉族,河南河阳(今河南焦作孟州市)人,祖籍河南邓州,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唐宋八大家之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792年及第后,先后为节度使推官、监察御史,德宗末因上书时政之弊而被贬。唐宪宗时曾任国子博士、史馆修撰、中书舍人等职。819年(元和十四年)因谏阻宪宗奉迎佛骨被贬为潮州刺史。穆宗时历任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兼御史大夫。

34、(81) 《诸家评点古文辞类纂》卷四第4册,第35页。

35、贾岛(779~843) 字阆仙。范阳(今河北涿县)人。唐代诗人。初时贾岛落拓为僧,名无本。后还俗,屡举进士不第。曾于京师(应该是郊外,因其时有"宵禁"的,??)骑驴苦吟,(大概就是来了诗意却睡不着觉?)忽然得了两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仍然是做僧人时的路数哦?)

36、但是,贾岛初时却是用了一个"推"字,却是觉得“推"字没有“敲"字贴切,遂一路走,一路“推"、“敲"折腾个不停,不知不觉中,却是冲撞到了从此路过的时任京兆尹的韩愈。

37、又说:“你既然上表谏迎佛骨,不赞成皇上信奉佛教,想必一定对佛教了解甚深,所以才不赞成。”

38、小学而大遗:学了小的(指“句读之不知”)却丢了大的(指“惑之不解”)。遗,丢弃,放弃。

39、生乎吾前:即生乎吾前者。乎:相当于“于”,与下文“先乎吾”的“乎”相同。

40、韩愈的代表作有《春雪》、《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晚春》、《题张十一旅舍三咏榴花》等。

41、由此出发,茅坤认为以奇崛为主要特色的韩愈文章堪称司马迁在唐代之后的唯一同调者,“唐以来,独韩昌黎为文极力镵画,不可不谓之同工也”,哪怕是《顺宗实录》与《秦始皇本纪》这样内容与体例均“夐不相及”者,仍“抑可概见其微矣”在为《史记评林》一书作序时,茅坤也有过如下感慨:

42、(13) 费衮著,金圆校点《梁溪漫志》卷六“文字用语助”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63页。

43、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

44、(20) 《宋濂全集·潜溪前集》卷五《华川书舍记》,第1册,第176页。

45、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46、《桂州訾家洲亭记》:地之胜固奇峭,文亦称之。

47、《原道》最为重要的是韩愈总结出了一种“道统”的思想体系。韩愈认为,儒家的道,是由先贤圣人传授给黎民,让百姓们得以生存繁衍。而圣人手上的“道统”有借着传承给了下一位圣人。就这样,“道统”经三皇五帝传到孔子,再由孔子传给了孟子。但是孟子之后却没有了人来传承,因为汉朝盛行了黄老学说,西晋之后到隋朝又是佛学的风行。这中“道统”思想为后世宋儒们所重视,认为正统的王朝就是传承“道统”,王朝才是名正言顺的。

48、  贞元十九年(803年),韩愈晋升为监察御史。当时关中地区大旱,韩愈在查访后发现,灾民流离失所,四处乞讨,关中饿殍遍地。目睹严重的灾情,韩愈痛心不已。而当时负责京城行政的京兆尹李实却封锁消息,谎报称关中粮食丰收,百姓安居乐业。韩愈在愤怒之下上《论天旱人饥状》疏,反遭李实等谗害,于同年十二月被贬为连州阳山县令。

49、他的碑志文“随事赋形,各肖其人”(《韩愈志》),创造性地把《左传》、《史记》的传记手法运用于碑志,塑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使碑志这种历来枯燥无味的文体增辉生色,其中有的作品已成为优秀的传记文学,如《柳子厚墓志铭》等。

50、韩愈听了大颠禅师一番开示,很不满地批评:“你们佛教,口不说先王之言,而妄谈轮回生死之法;身不力行礼仪,而诈传祸福报应之说;无君臣之义,没有父子之亲;不耕而食,不织而衣,以残贼先王之道,我怎能默然不语?”

51、元和六年正月三十日,主人让名叫星的仆人结扎柳条为车,捆草为船,装上干粮,套好牛车,升起帆船,向穷鬼三次作揖并对他们说:“听说你们即将起程,不敢问你们要走哪条路,悄悄准备了车船,装了干粮,今天是吉时良辰,去哪里都是吉利的。请你们吃一顿饭,喝一杯酒,带领你们的朋友伙伴,离开旧寓去住新的住所,车扬尘,风鼓帆,比电光还迅速。你不至长久住在这里长久怨恨,我有资助送行的情谊,你们是否打算马上就走呢?”

52、茅坤对唐宋散文的弘扬,直接针对的是复古文人兴起的“湛淫涤滥,而互相剽裂”(65)之风。但面对现实,他必须首先努力扭转士人对唐宋散文业已形成的“气弱”“格卑”之类不良印象,因此务必在韩柳欧苏等人的作品中挖掘、强调其“奇崛”“奇诡”的元素和属性,从而凸显唐宋八家散文的恢弘精神与磅礴气度,以求得士人的认同和借鉴。不过,“唐宋派”早期代表人物王慎中最为推重的仍是曾巩的文章,主要是从儒学与道德的维度弘扬其正统性与纯粹性,即“知其于为文良有意乎折衷诸子之同异,会通于圣人之旨,以反溺去蔽,而思出于道德,信乎能道其中之所欲言,而不醇不该之弊亦已少矣”而在茅坤看来,曾巩散文在与正统观念的契合度上自然无可挑剔,但毕竟“殊属木讷蹇涩,噭之无声,嘘之无焰”存在“才或疲薾”(68)的明显弊病,也就难以改变唐宋八家散文的整体形象,给人耳目一新之感。据此,茅坤在致唐顺之的复信中这样写道:

53、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54、②吾未见其明也(形容词作名词,高明的地方)

55、而要之,指次古今,出入《风》、《骚》,譬之韩、白提兵而战河山之间、当其壁垒部曲,旌旗钲鼓,左提右挈,中权后劲,起伏翱翔,倏忽变化,若一夫剑舞于曲旃之上,而无不如意者。(《茅坤集·茅鹿门先生文集》卷三一《刻史记钞引》,第3册,第821页)

56、不齿:不屑与之同列,即看不起。或作“鄙之”。

57、  贞元二十年(804年)春,韩愈抵达阳山县就职。

58、(59) 杨士奇著,刘伯涵、朱海点校《东里文集》卷二《滁州重建醉翁亭记》,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18页。

59、韩愈以“物不得其平则鸣”为根据提出了一条理论,认为人“有不得已而后言者”。

60、师道:从师的传统。即上文所说的“古之学者必有师”。

61、(74) 郭正域辑《韩文杜律》,文物出版社2020年版,第1156页。

62、术业有专攻:在业务上各有自己的专门研究。攻,学习、研究。

63、  贞元三年至五年(787年—789年)间,韩愈三次参加科举考试,均失败。贞元五年(789年),韩愈返回宣城。

64、《答崔立之书》等书启,因人陈词,情真意切。

65、概而言之,茅坤以“奇”为中心重构韩愈散文的经典属性,其原因和寄寓的意义应存在于双重历史维度中。在文学批评的维度,茅坤由此还原以韩愈为代表的八家散文原本具有的丰富面貌,从而改变士人的偏颇观念和既有认知;在政治文化的维度,茅坤在当时的态势下,着力通过这一曲折的方式,捍卫士人的独立人格与话语地位。

66、(71) 《明实录·明世宗实录》卷一三第77册,第3177—3179页。

67、(41) 《茅坤集·茅鹿门先生文集》卷一《与李中麓太常书》,第2册,第205页。

68、  大历三年(768年),韩愈出生。他的祖辈都曾在朝或在地方为官,其父韩仲卿时任秘书郎。韩愈三岁时,韩仲卿便逝世。他由兄长韩会抚养成人。

69、待唐宪宗时,韩愈因谏迎佛骨,惹宪宗大怒,贬韩愈为潮州刺史,限日动身。时至隆冬,韩愈走至路上,雪深数尺,所乘马匹难以前行。雪皑皑,路漫漫,前行不得,后退无路。正在韩愈绝望之时,只见一人冒着严寒踏雪而来。待韩愈看到时,竟是韩湘子。

70、三人行,则必有我师:三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论语·述而》原话:“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71、(60) 杨荣《文敏集》卷一四《颐庵文集序》,《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40册,第11206页。

72、禅师说:“去尔欲,诚尔心,宁尔神,尽尔性,穷物之理,极天之命,然后再来听闻佛法的至理吧。”

73、(35) 《唐宋八大家文钞》韩文卷一明万历七年茅一桂刻本,第14a页。

74、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

75、“奇绝变化”所体现的文化气质也符合方孝孺的欣赏趣味。在《成都杜先生草堂碑》一文中,他称赞荀卿、屈原、司马迁的作品“顿挫挥霍,沉醇宏伟,雷电不足喻其奇,风云不足喻其变,江海不足喻其深,率之震耀千古而师表无极”这与朱右对司马迁“雄深多奇”的评价也相当接近。由此呈现的方孝孺之文学经典观念不仅可与朱右、贝琼等人相接续,也与茅坤无明显差异。

76、(40) 关于茅坤的文化性格和作品风格,参见张德建《茅坤的知识世界与精神境界及其散文模式》,《中州学刊》2015年第7期。

77、(⑥) 柳宗元《柳宗元集》卷一二《先君石表阴先友记》,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2册,第301页。

78、《翰林侍读学士右谏议大夫杨公墓志铭》:奇而错落。(《唐宋八大家文钞》欧文卷二〇,明万历七年茅一桂刻本,第24a页;卷二第5a页)

79、(53) 何景明《大复集》卷三二《与李空同论诗书》,《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67册,第291页。

80、  韩愈到潮州后,上奏为自己辩白。宪宗对宰相说道:“昨日收到韩愈到潮州后的上表,所以想起他谏迎佛骨之事,他很是爱护朕,朕难道不知道?但韩愈身为人臣,不应当说人主奉佛就位促寿短。朕因此讨厌他太轻率了。”宪宗意欲重新起用韩愈,所以先说及此事,观察宰相的态度。但同平章事皇甫镈憎恨韩愈为人心直口快,怕他重被起用,便抢先回答说:“韩愈终究太狂放粗疏,暂且可考虑调到别郡。”适逢大赦,宪宗便于同年十月量移韩愈为袁州(今江西宜春)刺史。

81、(18) 《清江文集》卷一九《欧阳先生文衡序》,《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28册,第410—411页。

82、(37) 《白云稿》卷三《文统》,《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28册,第35页。

83、禅师便问韩愈:“你批评佛教如此地不合先王之道,不言仁义,无父无君之事,你是在哪些佛经上看到的?”

84、韩愈还是一个语言巨匠。他善于使用前人词语,又注重当代口语的提炼,得以创造出许多新的语句,其中有不少已成为成语流传至今,如“落井下石”、“动辄得咎”、“杂乱无章”等。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