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简介
1、 大历十二年(777),韩会因在官场上受到牵连,被贬韶州刺史,韩愈也随韩会南迁。不幸的是,抵达韶州不久,韩会即因病去世。韩愈先随长嫂郑氏送葬于安阳,再一同避居江南,从处理丧事,到往返奔波、抚育子弟等一切重担,都被郑氏一人挑起,而其维持不易,自然可以想见。(韩愈简介)。
2、韩愈到潮阳后,上奏为自己辩白。宪宗对宰臣说道:“昨日收到韩愈到潮州后的上表,所以想起他谏迎佛骨之事,他很是爱护朕,朕难道不知道?但韩愈身为人臣,不应当说人主奉佛就位促寿短。朕因此讨厌他太轻率了。”宪宗意欲重新起用韩愈,所以先说及此事,观察宰相的态度。但皇甫镈憎恨韩愈为人心直口快,怕他重被起用,便抢先回答说;“韩愈终究太狂放粗疏,暂且可考虑调到别郡。”适逢大赦,宪宗便于同年十月量移韩愈为袁州(今江西宜春)刺史。
3、韩愈又说:“田弘正举魏博以归顺朝廷,他的子孙虽然还是孩提,但都被授予高官;王承元以成德归顺朝廷,还未成人就被任命为节度使;刘悟、李祐当初跟随李师道、吴元济叛乱,后来投降朝廷,现在,都是节度使。这些情况,你们都听说过吗!”众人回答:“田弘正刻薄,所以我军不安。”
4、元和十年(815年)正月,晋升为中书舍人,此后获赐绯鱼袋。
5、贞元十二年(796年)七月,韩愈因受宣武节度使董晋推荐,得试任秘书省校书郎,并出任宣武节度使观察推官。
6、元和三年(808年),韩愈正式担任国子博士。 (7)
7、贞元十七年(801年),通过铨选。 (7) 次年春,韩愈被任命为国子监四门博士。他曾告假回到洛阳,前往华山游玩。 (7)
8、(3分)有人说这篇文章采用了“两宾夹一主,以宾衬主”的写法,请作简要赏析。
9、贞元十六年(800年)春,韩愈回到徐州,于夏季离开徐州,回到洛阳。同年冬,韩愈前往长安,第四次参吏部考试。
10、晚年官至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长庆四年(824年),韩愈病逝,年追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故称“韩文公”。元丰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伯,并从祀孔庙。
11、韩愈一生曲折坎坷,起起落落,历经代、德、顺、宪、穆5朝。无论做官还是作文都有所建树,尤为显著的是他在文学方面的成就,其文章名扬天下,被尊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
12、 (2)愿之言曰:“人之称大丈夫者,我知之矣。利泽施于人,名声昭于时。坐于庙朝,进退百官,而佐天子出令;其在外,则树旗旄,罗弓矢,武夫前呵,从者塞途,供给之人,各执其物,夹道而疾驰。喜有赏,怒有刑。才俊满前,道古今而誉盛德,入耳而不烦。曲眉丰颊,清声而便体,秀外而惠中,飘轻裾,翳长袖,粉白黛绿者,列屋而闲居,妒宠而负恃,争妍而取怜。大丈夫之逼知于天子,用力于当世者之所为也。吾非恶此而逃之,是有命焉,不可幸而致也。”(韩愈简介)。
13、 (1)吃得少容易饱,喜好逞强而容易力尽,是才能低下的庸才。(盈、穷、判断句)
14、长庆四年(824年)八月,韩愈因病告假。同年十二月二日(12月25日),韩愈在长安靖安里的家中逝世,终年五十七岁。获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次年三月,葬于河阳。
15、直言谏迎佛骨,贬为潮州刺史。宦海沉浮,累迁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长庆四年(824年),韩愈病逝,年追赠礼部尚书,谥号为“文”,故称“韩文公”。元丰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郡伯,并从祀孔庙。
16、贞元八年(792年),韩愈登进士第,两任节度推官,累官监察御史。贞元十九年(803年),因论事而被贬阳山,后历都官员外郎、史馆修撰、中书舍人等职。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相裴度的行军司马,参与讨平“淮西之乱”。元和十四年(819年),又因谏迎佛骨一事被贬至潮州。晚年官至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长庆四年(824年),韩愈病逝,年追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故称“韩文公”。元丰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伯,并从祀孔庙。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在旧《广东通志》中被称为“广东古八贤”之一。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
17、元和五年(810年),降授河南县令。 (7) 当时,魏、郓、幽、镇四藩镇各设留守藩邸,暗中蓄养士兵,并窝藏逃犯,意图不轨。韩愈要揭发他们的违法行为,便部署官吏,事先自断他们与百姓往来,等天明就公布,留守官员十分害怕,被迫停手。
18、为了皇帝最后的命令,韩愈那可是焦急得很,结果没等到皇帝减租的旨令,却等到了自己的贬谪令。被贬到叫做阳山的小县,距离长安四千里。人烟稀少,穷山恶水。知道权贵不好惹,这没想到打击报复这么快就来了!在老百姓的福祉面前,他连自己刚刚抱上的大腿都敢下嘴咬,简直就是大唐第一良心耿直boy啊有木有。这时的他,要多狼狈有多狼狈。
19、贞元八年(792年),韩愈登进士第,两任节度推官,累官监察御史。后因论事而被贬阳山,历都官员外郎、史馆修撰、中书舍人等职。
20、元和八年(813年),韩愈认为自己才学高深,却屡次遭贬斥,便创作《进学解》来自喻。宰相看后,很同情韩愈,认为他有史学方面的才识,于是调韩愈为比部郎中、史馆修撰 (7) , (14) 奉命修撰《顺宗实录》。
21、贞元十九年(803年),韩愈晋升为监察御史。 (7) 当时关中地区大旱,韩愈在查访后发现,灾民流离失所,四处乞讨,关中饿殍遍地。目睹严重的灾情,韩愈痛心不已。而当时负责京城行政的京兆尹李实却封锁消息,谎报称关中粮食丰收,百姓安居乐业。韩愈在愤怒之下上《论天旱人饥状》疏,反遭李实等谗害,于同年十二月被贬为连州阳山县令。 (7) (10)
22、元和十二年(817年)八月,宰相裴度任淮西宣慰处置使、兼彰义军节度使,聘请韩愈任行军司马,赐紫服佩金鱼袋。 (17) 韩愈曾建议裴度派精兵千人从小路进入蔡州,必能擒拿吴元济。裴度未及采行,李愬已自文城(今河南唐河)提兵雪夜入蔡州,果然擒得吴元济。三军谋略之士,无不为韩愈惋惜(关于《韩愈神道碑》所载关于韩愈此段建议平淮西之事,存疑,暂置于此)。 (18) 韩愈又对裴度说:“如今凭借平定淮西的声势,镇州王承宗可用言辞说服,不必用兵。”他便找到柏耆。口授致成德节度使王承宗的书信,叫柏耆执笔写下后,带上书信进入镇州晓喻王承宗。王承宗摄于兵威,就上表献上德、棣二州,表示服从朝廷。 (19)
23、元和四年(809年)六月十日,改授都官员外郎、分司东都兼判祠部。
24、元和十年(815年)正月,晋升为中书舍人,此后获赐绯鱼袋。不久,厌恶韩愈的人称他先前任江陵掾曹时,荆南节度使裴均留他住宿礼遇厚重,裴均之子裴锷乃平庸浅陋之人,裴锷看望父亲时,韩愈在为裴锷送行的文章序中,仍称呼裴锷的字。这一说法在朝官中引起很大反响,韩愈因此被改授为太子右庶子。
25、长庆四年(824年),韩愈病逝,年追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故称“韩文公”。元丰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伯,并从祀孔庙。(1)
26、《韩愈文集》的古本,以南宋魏怀忠《五百家音辨昌黎先生文集》、《外集》为最善;廖莹中世堂本《昌黎先生集》、《外集》、《遗文》(明徐氏东雅堂翻刻)最为通行。
27、韩愈在任观察推官三年间,在指导李翱、张籍等青年学文的同时,利用一切机会,极力宣传自己对散文革新的主张。
28、贞元十六年(800年)春,韩愈回到徐州,于同年夏离开徐州,回到洛阳。同年冬,韩愈前往长安,第四次参吏部考试。
29、韩愈的“以文为诗”,就是以先秦两汉古文的笔法和形式进行诗歌创作,也就是以古文入诗,概括起来主要指以下几个特征:
30、因此四事,成为对衡阳人文历史影响最深远的大文学家。
31、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著有《韩昌黎集》等。
32、代表作有《山石》、《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等。
33、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相裴度的行军司马,参与讨平“淮西之乱”。其后又因谏迎佛骨一事被贬至潮州。晚年官至侍郎,人称“韩吏部”。
34、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35、又如《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诗,韩愈作此诗时正由郴州赴江陵参军任。诗先写郴州官舍中秋夜凄清之景,次写张署(即张功曹) 歌辞,备述其被贬所历、岭南贬地环境之恶劣及遇赦不得归之苦状。末以宽解之词作结。全诗首尾两节仅有十一句,中间一段长达十八句,以宾为主,借张署之口叙自己的愤懑情绪,章法安排独具匠心。方东树在《昭昧詹言》卷十二中也认为是“一篇古文章法。前叙,中间以正意苦语重语作宾,避实法也。一线言中秋,中间以实为虚,亦一法也。收应起,笔力转换” 。《桃源图》诗,方东树《昭昧詹言》卷十二同样说是“先叙画作案,次叙本事,中夹写收入议,作归宿,抵一篇游记”。
36、元和八年(813年),韩愈认为自己才学高深,却屡次遭贬斥,便创作《进学解》来自喻。宰相看后,很同情韩愈,认为他有史学方面的才识,于是调韩愈为比部郎中、史馆修撰奉命修撰《顺宗实录》。
37、元和十五年(820年)春,韩愈抵达袁州。按照袁州风俗,平民女儿抵押给人家做奴婢,超越契约期限而不赎回,就由出钱人家没为家奴。韩愈到后,设法赎出那些被没为家奴的男女,让他们回到父母身边。于是禁止此种风俗,不许买人为奴。
38、长庆三年(823年)六月,韩愈升任京兆尹兼御史大夫,因不参谒宦官,被御史中丞李绅弹劾。韩愈不服,称此举经穆宗恩准。二人性情都固执不让,你往我来,争辩不止,朝廷便派李绅出任浙西观察使,韩愈也被罢免京兆尹,授职兵部侍郎。等到李绅向穆宗告辞赴镇任职时,流泪陈说,穆宗怜惜他,便追发诏书授李绅为兵部侍郎,韩愈改任吏部侍郎。
39、贞元三年至五年(787年-789年)间,韩愈三次参加科举考试,均失败。贞元五年(789年),韩愈返回宣城。
40、韩愈三岁丧父,其兄韩会及嫂抚养之。韩会能文章,对韩愈有影响。早年流离困顿,有读书经世之志,虽孤贫却刻苦好学。贞元二年(786年),19岁的韩愈赴长安参加进士考试,三试不第,直到贞元八年(792年)第四次应考,才考中进士。此后又连续三次应吏部博学鸿词科考试,皆不中。直到29岁才在汴州董晋幕府中谋得一个观察推官的微小官职,后回京任四门博士。36岁时,任监察御史,不久因上书论天旱人饥状,请减免赋税,而被贬为阳山县令。宪宗时北归,为国子博士,累官至太子右庶子,但不得志。此后直到50岁,官职一直浮沉不定。元和十二年,韩愈50岁时,因参与平定淮西吴元济之役表现出处理军国大事的才能,迁为吏部侍郎,进入朝廷上层统治集团。但两年后,他却因上表谏迎佛骨而触怒宪宗,险些被宪宗处死,幸得等大臣挽救,才免于一死,被贬为潮州(在今广东)刺史。在潮州八个月,宦官杀宪宗,立穆宗,韩愈被召回朝,后历官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职,政治上较有作为。长庆四年(824)病逝于长安,终年57岁。
41、他也是第一个写诗吟诵禹王碑的文人,明代称其《岣嵝山》一诗发挥称赞岂在石鼓之下哉?
42、德宗贞元十九年(803)被贬为阳山(今广东阳山县)县令。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又量移为江陵府法曹参军。
43、长庆元年(821年)七月,韩愈转任兵部侍郎。
44、韩愈虽然自小多有波折,但他却勤奋好学,颇具志向。相传,韩愈7岁言出成文,13岁时便已写得一手好文章。“念昔始读书,志欲干霸王”,“前古之兴亡,未尝不经于心;当今之得失,未尝不留于意”,这些诗句正是他远大政治抱负的体现。
45、贞元八年(792年),韩愈第四次参加进士考试,终于登进士第。 (7) 次年,参加吏部的博学宏词科考试,遭遇失败。同年,韩愈之嫂郑夫人逝世,他返回河阳,为其守丧五个月。
46、贞元九年(793年),参加吏部的博学宏词科考试,遭遇失败。同年,韩愈之嫂郑夫人逝世,他返回河阳,为其守丧五个月。
47、文学创作理论上:他认为道(即仁义)是目的和内容,文是手段和形式,强调文以载道,文道合以道为主。提倡学习先秦两汉古文,并博取兼资庄周、扬雄诸家作品。主张学古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坚持词必己出、陈言务去。重视作家的道德修养,提出养气论,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答李翊书》)。提出不平则鸣的论点。认为作者对现实的不平情绪是深化作品思想的原因。在作品风格方面,他强调奇,以奇诡为善。
48、终于,他当上了幕僚,作为幕僚,公务琐碎,身份卑微,薪水也不高,以韩愈的才华而论,简直就像是离职能直接影响中国登月的人才,却只能待在国企底层。后来他徐州的老板又驾崩,好不容易谋得了一个中央的四门博士职位,即当时最高学府的初级讲师,可是穷啊,一个大学讲师的工资哪够养一家三十几口,于是用自己的直性子写下了《送穷文》,于是想要加薪升职。
49、然鹅,唐代士子考中进士,并不能立即当官,还要通过吏部也就是人事部的相关考试。于是,韩愈小宝贝连考了三次,一如既往,全都没中,妥妥的有才华却没有血脉,作为一名愤青,他写下了《答崔立之书》,强烈控诉了当时的科举制度。
50、韩愈即将出发时,百官都为他的安全担忧。元稹说:“韩愈可惜。”唐穆宗也后悔,命韩愈到成德军边境后,先观察形势变化,不要急于入境,以防不测。韩愈说:“皇上命我暂停入境,这是出于仁义而关怀我的人身安危;但是,不畏死去执行君命,则是我作为臣下应尽的义务。”于是毅然只身前往。
51、 而天下后世之人登丘垄而生敬,覩庙貌而思存,油油然自不容己者,尚德尊贤之义,百世攸同也。今之君子,又何敢废乎。刘蓟植所作墓界记,对韩棱世系有简要介绍,指出后数世,生昌黎公愈”,将韩愈看成是颍川韩氏中最杰出人物。碑记字里行间流露出他对地方贤良和杰出人才的崇敬之情。 金山之阳的祖根情结 韩棱是韩愈的先祖,韩棱去世后葬在颍川舞阳老金山下,即今河南舞钢市庙街乡老金山下,至今尚有墓存焉。墓冢占地约十余亩,墓高约8米,东西长约80米,南北宽约40米。墓经两千余年的风雨剥蚀,至今仍保存完好。墓冢高耸,气势宏大。墓前东侧,有舞钢市政府于1986年立的青石墓碑,墓碑宽约0.8米,高约2米,上刻“东汉司空韩棱墓”。 韩愈为颍川韩棱之后,这在韩愈自己是深为认可的。我们无论从韩愈的文章,或是墓葬地都可得到见证。韩愈在《祭十二郎文》结尾处写道:吾其无意于人世矣!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长吾女与汝女,待其嫁,如此而已。” 颍水发源于中岳嵩山,迤逦东下,流经河南登封、禹州、许昌、临颍、郾城,向东南入淮河。颍川、临颍、颍上、颍口等,皆以颍水而得城名。颍水流域及其支流,历史资源丰厚,文明程度高。世有颍川自古多奇才之说。唐尧时期,高士许由曾隐居颍水,修道养身,不与世争名。夏王朝的始创者鲧禹父子活动区域主要在颍水沿岸。禹都阳城,即今河南禹州。在登封与禹州交界处的王城岗发现有夏代都城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考古界认定为夏禹都城。秦王政十七年(公元前230年)以颍水而设颍川郡,治所在阳翟(今禹州)。辖今河南省登封、宝丰以东,尉氏、郾城以西,密县以南,叶县、舞阳以北地。《祭十二郎文》是韩愈追思其侄的祭祀之文,必是具实而录。
52、大历十二年(777年),韩会因受元载牵连,贬韶州刺史,到任未久便病逝于韶州任上。韩会早逝后,韩愈先是随寡嫂回河阳原籍安葬兄长,但却不得久住,只得随寡嫂郑氏避居江南宣州,韩愈这一时期便是在困苦与颠沛中度过的。韩愈自念是孤儿,从小便刻苦读书,无须别人嘉许勉励。
53、 韩愈一族虽未及相,但韩愈父兄皆当世英才。李白在《武昌宰韩君去思颂碑并序》中将韩愈之父比为仲尼,其子亦各有贤名。韩愈更为唐一代文学大家,对中国文坛影响深远。苏轼在《韩文公庙碑》中说:“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是皆有以参天地之化,关盛衰之运,其生也有自来,其逝也有所为。……自东汉以来,道丧文弊,异端并起,历唐贞观、开元之盛,辅以房、杜、姚、宋而不能救。独韩文公起布衣,谈笑而麾之,天下靡然从公,复归于正,盖三百年于此矣。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此岂非参天地,关盛(6)衰,浩然而独存者乎?”苏轼给予韩愈很高评价,充分表达出苏轼对韩愈的敬慕之情。颍川韩氏名人辈出,昌黎韩氏、南阳韩氏多不及颍川韩氏。 碑刻墓志记载有关韩愈世系 关于记载韩愈世系的碑刻最早见于唐代李白为韩愈之父韩仲卿所撰写的《武昌宰韩君去思颂碑并序》,其中比较详细叙述了韩愈世系:“君名仲卿,南阳人也……七代祖茂,后魏尚书令、安定王。五代祖钧,金部尚书。曾祖晙,银青光禄大夫、雅州刺史。祖泰,曹州司马。考睿(睿)素,朝散大夫、桂州都督府长史。……少卿,当涂县丞,感慨(概)重诺,死节于义。云卿,文章冠世,拜监察御史,朝廷呼为子房。绅卿,尉高邮,才名振耀,(7)幼负美誉。”
54、 韩愈生前虽未如愿,未能在伊颍之上购田数顷,以老终年,可他也并未将自己的墓葬选在祖茔,而是选了另一金山之地作为葬地。他为什么不入祖茔而偏偏要选择和韩棱葬地同名的金山之阳作为墓地呢?这不是巧合,而是韩愈内心认定颍川为先祖世居地,虽年代久远,但毕竟是先人所居之地,感念在心,葬于同名金山,有归根之意。 韩愈祖籍既非河南南阳、孟县、修武、陈留,更与辽宁义县、河北昌黎无涉,而只能是颍川舞阳。唐人重门阀,尚郡望,素有五姓七家:即范阳卢氏、清河崔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陇西李氏合为五姓,连同博陵崔和赵郡李为七家。昌黎韩氏虽不在五姓七家之列,但当时为辽之义县(古昌黎)唐时韩氏望族,故韩愈自称昌黎人,不过是自壮其门楣罢了。正如唐一代李姓必称陇西,王姓必称太原,崔姓必称博陵,武康孟东野、河南孟云卿皆称“平昌某人”,并不能说他们祖籍就是平昌。从韩愈诗文中可以感受到韩愈认可先祖为颍川韩氏,他为之魂牵梦绕的是颍川的山水良田,他的最大心愿是在那里购置良田,作为终老葬身之地。如若不然,他为何不到河阳购置良田,百年之后进入祖坟,而偏要寄余年于颍川、葬魂魄于金山呢? 综合上述文献记载和碑刻墓志及韩愈自文,韩愈为东汉司空韩棱之后,祖籍颍川舞阳,是没有疑议,可以确信的。
55、贞元三年至五年(787年-789年)间,韩愈三次参加科举考试,均失败。贞元五年(789年),韩愈返回宣城。
56、深于立意,巧于构思,语言精练,富有创造性。
57、 (5)刘昫,等.旧唐书·韩弘传(M).韩愈乃东汉颍川韩棱之后考_文库下载http://www.wenkuxiazai.com/doc/512465ae647d27284a735130-html北京:中华书局,1975:
58、 (6)苏轼.苏东坡全集(M).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1996:6
59、登临祝融峰,韩愈开云千百年来在南岳衡山传为佳话,历代文人以开云为题歌咏不绝。
60、贞元三年(787年)秋,韩愈取得乡贡资格后再往长安。是年,韩愈在长安落第,生活无所依靠,又传来从兄韩弇死于非命的噩耗。约在此年末,韩愈因偶然机会,得以拜见北平王马燧,得到他的帮助。韩愈后曾作《猫相乳》以感其德。
61、贞元二十年(804年)春,韩愈抵达阳山县就职。 (7)
62、元和十五年(820年)春,韩愈抵达袁州。按照袁州风俗,平民女儿抵押给人家做奴婢,超越契约期限而不赎回,就由出钱人家没为家奴。韩愈到后,设法赎出那些被没为家奴的男女,让他们回到父母身边。于是禁止此种风俗,不许买人为奴。 (25)
63、贞元八年(792年),韩愈登进士第,两任节度推官,累官监察御史。后因论事而被贬阳山,历都官员外郎、史馆修撰、中书舍人等职。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相裴度的行军司马,参与讨平“淮西之乱”。其后又因谏迎佛骨一事被贬至潮州。晚年官至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长庆四年(824年),韩愈病逝,年追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故称“韩文公”。元丰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伯,并从祀孔庙。(1)
64、(2分)本文第二段写“人之称大丈夫者其在外”时,除了写到了“武夫”、“从者”、“供给之人”外,还写到哪几种人?
65、韩愈作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与柳宗元并称“韩柳”,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并称“千古文章四大家”。倡导“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写作理论,对后人具有指导意义。著有《韩昌黎集》等。韩愈代表作品——《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这是一首描写和赞美早春美景的七言绝句。第一句写初春的小雨,以“润如酥”来形容它的细滑润泽,十分准确地写出了它的特点,遣词用句十分优美。与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有异曲同工之妙。韩愈代表作品——《马说》《马说》是一篇说理文,似寓言而实非寓言,用比喻说理却并未把所持的论点正面说穿,没有把个人意见强加给读者。通过形象思维来描述千里马的遭遇,提出事实,省却了讲大道理的笔墨,作者利用了古汉语中虚词(语助词、感叹词和连接词),体现出一唱三叹的滋味和意境。伯乐的典故几次被韩愈引用(见韩愈所作的《为人求荐书》及《送温处士赴河阳序》),可见韩愈命运的坎坷。
66、 到七岁时,韩愈身上已经能体现出一种文学的天赋,所谓“七岁属文,意语天出”、“七岁好学,言出成文”,受到当时有名的文人萧存的赏识。
67、 (注)①斛(hu):容量单位,古代十斗为一斛,也相当于“一石”。②褫(chi):解除。
68、元和三年(808年),韩愈正式担任国子博士。
69、在韩愈十二岁时,他的父亲、母亲与哥哥组团,全都命丧西天了。
70、接着,距离韩愈谏迎佛骨一年后,公元820年2月,唐宪宗正真如韩愈的乌鸦嘴一样死了!新继位的穆宗皇帝是韩愈的死忠粉,他很快把韩愈召回京城,给了他一堆重要岗位。如果不是穆宗短命,在位仅有四年,韩愈当宰相那就是洒洒水的事。
71、贞元二年(786年),韩愈离开宣城,只身前往长安。其间韩愈赴河中府(即蒲州,今山西永济)投奔族兄韩弇,以得到河中节度使浑瑊的推荐,却毫无收获。
72、长庆元年(821年)七月,韩愈转任兵部侍郎。当时,镇州(今河北正定)兵变,杀害新任成德节度使田弘正,都知兵马使王廷凑自称留后,向朝廷索求节钺。
73、 (3)殆欲毙然( ) (4)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
74、潘向黎:作为作家,他敢为风气之先,为文为诗气势磅礴;作为一个生命个体的“人”,他刚直敢任,人格伟岸,诚为伟丈夫。如此人中鸾凤,却也是性情中人,不但极重感情,而且敏感于生活中的许多细微乐趣或烦恼,而且有幽默的一面。
75、韩愈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被称为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著有《韩昌黎集》,诗三百余篇。韩愈的著名散文有《师说》(名句: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马说》(名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等名篇。著名的诗篇有:《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芍药》、《春雪》、《游太平公主山庄》、《晚春》等。
76、元和五年(810年),降授河南县令。当时,魏、郓、幽、镇四藩镇各设留守藩邸,暗中蓄养士兵,并窝藏逃犯,意图不轨。韩愈要揭发他们的违法行为,便部署官吏,事先自断他们与百姓往来,等天明就公布,留守官员十分害怕,被迫停手。
77、 (2)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定语后置句、或、尽)
78、元和六年(811年),任尚书职方员外郎,回到长安。
79、 (3)“穷居而野处,升高而望远,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采于山,美可茹;钓于水,鲜可食。起居无时,惟适之安。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车服不维,刀锯不加,理乱不知,黜陟不闻。大丈夫不遇于时者之所为也,我则行之。”
80、韩文雄奇奔放,汪洋恣肆,“如长江大河,浑浩流转”(苏洵《上欧阳内翰书》)。
81、贞元二年(786年),韩愈离开宣城,只身前往长安。其间韩愈赴河中府(即蒲州,今山西永济)投奔族兄韩弇,以得到河中节度使浑瑊的推荐,却毫无收获。 (6)
82、作者文责自负,如有抄袭侵犯他人权益,本平台不承担任何法律连带责任。
83、平论|漫谈金融机制和交易市场——交易市场篇
84、稿件一经录用,平台两周内会及时通知,若两周内没有接到通知,可撤稿。点击量较高和转发量较大的作者稿件优先采用。
85、贞元八年(792年),韩愈登进士第,两任节度推官,累官监察御史。后因论事而被贬阳山,历都官员外郎、史馆修撰、中书舍人等职。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相裴度的行军司马,参与讨平“淮西之乱”。其后又因谏迎佛骨一事被贬至潮州。晚年官至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长庆四年(824年),韩愈病逝,年追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故称“韩文公”。元丰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伯,并从祀孔庙。
86、贞元八年(792年),韩愈登进士第,两任节度推官,累官监察御史。后因论事而被贬阳山,历都官员外郎、史馆修撰、中书舍人等职。元和十二年,出任宰相裴度的行军司马,参与讨平“淮西之乱”。其后又因谏迎佛骨一事被贬至潮州。
87、韩愈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继承先秦两汉散文传统,反对专讲声律对仗而忽视内容的骈体文。韩愈文章气势雄伟,说理透彻,逻辑性强,被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时人有“韩文”之誉。杜牧把韩文与杜诗并列,称为“杜诗韩笔”;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
88、 (甲)岳武穆人见,帝从容问曰:“卿得良马不?”武穆答曰:“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臣有二马,故常奇之。日啖刍豆数斗,饮泉一斛①,然非精洁,宁饿死不受。介而驰,其初若不甚疾,比行百余里,始振鬣长鸣,奋迅示骏。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褫②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此其为马,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才也。不幸相继以死。今所乘者不然。日所受不过数升,而秣不择粟,饮不择泉。揽辔未安,踊跃疾驱,甫百里,力竭汗喘,殆欲毙然。此其为马,寡取易盈,好逞易穷,驽钝之才也。”帝称善。 (选自《宋稗类钞》)
89、贞元八年(792年),韩愈登进士第,两任节度推官,累官监察御史。后因论事而被贬阳山,历都官员外郎、史馆修撰、中书舍人等职。
90、元和元年(806年)六月,韩愈奉召回长安,官授权知国子博士。 (7)
91、终于,他任上了监察御史,在当时是个八品官,官职是监察百官,巡视郡县。看着他所见的百姓有经历旱灾有经历霜灾,便写下了《御史台上论天旱人饥状》,狂说大实话请求皇帝减免税收,这语气完全不像是在跟个皇帝讲话。
92、元和九年(814年)十月,韩愈任考功郎中,仍任史馆修撰。同年十二月,任知制诰。 (7)
93、元和十二年(817年)八月,宰相裴度任淮西宣慰处置使、兼彰义军节度使,聘请韩愈任行军司马,赐紫服佩金鱼袋。韩愈曾建议裴度派精兵千人从小路进入蔡州,必能擒拿吴元济。裴度未及采行,李愬已自文城(今河南唐河)提兵雪夜入蔡州,果然擒得吴元济。三军谋略之士,无不为韩愈惋惜。韩愈又对裴度说:“如今凭借平定淮西的声势,镇州王承宗可用言辞说服,不必用兵。”他便找到柏耆。口授致王承宗的书信,叫柏耆执笔写下后,带上书信进入镇州晓喻王承宗,王承宗摄于兵威,就上表献上德、棣二州,表示服从朝廷。
94、同年九月,韩愈入朝任国子祭酒,于冬季回到长安。
95、到镇州后,王庭凑将士拔刀开弓迎接韩愈。韩愈到客房后,将士仍手执兵器围在院中。王庭凑对韩愈说:“之所以这么放肆无礼,都是这些将士干的,而不是我的本意。”韩愈严厉地说:“皇上认为你有将帅的才能,所以任命你为节度使,却想不到你竟指挥不动这些士卒!”
96、元和元年(806年)六月,韩愈奉召回长安,官授权知国子博士。
97、 秦灭韩后,王室多迁徙离散,韩襄王庶出孙韩信,雄壮勇武,汉高祖刘邦五年封为韩王,封地在颍川(此韩王信乃虮虱之子,与后世淮阴侯韩信非一人。淮阴侯韩信为吕后诛三族,相传萧何保其一子,隐匿岭南改姓何,或谓江淮间音近而变)。颍川北靠巩县、洛阳,南逼宛县、叶县,东边则是重镇淮阳,乃天下战略要地。当时匈奴不断南下侵扰,汉高祖诏命韩信抵抗匈奴,命其迁移到太原以北地区。高祖七年,韩信反汉,投奔匈奴,过颓当城生子,遂为子取名颓当。汉文帝刘恒继位,颓当归降,赐爵弓高侯。据宋人考证,颓当之后韩氏分为数支,其最为显著韩祖本自周之姬姓,其苗裔事晋,至韩武子封于韩原(今陕西韩城西南)。韩武子之后,历两世至韩厥,始以封地名为姓,改称韩。韩厥之后,又历十者,有颍川韩氏、昌黎韩氏、南阳韩氏。 朱熹在其著作《韩集考异》中,依据《唐书世系表》,并参照《元和姓纂》,考证颓当之后有两韩氏: 其汉弓高侯颓当玄孙骞,避乱居南阳郡之赭(堵)阳。九世孙河东太守术,生河东太守纯。纯四世孙安之,晋员外郎,二子:潜、恬。随司马休之入后魏,为玄菟太守。二子:都、偃。偃生后魏中郎颖。颖生播,徙昌黎棘城。其则颓当裔孙寻,为后汉陇西太守,世居颍川。生司空稜(棱),后徙安定武安,至后魏有常山太守、武安成侯耆,徙居九门,生尚书令、征南大将军、安定恒王茂。茂生均,均生晙,晙生仁泰,仁泰生睿素,睿素生仲卿,仲卿生会、愈。而中间尝徙陈留。以此而推,则公固颍川之族,寻、稜之后,而不得承骞之系矣。而洪兴祖所撰《年谱》,但以骞之后世尝徙昌黎,遂附《新史》之说,独以赭阳为均州,小有不同耳。及其再考二书而见公世系之实,则遂讳匿不敢复著仲卿、会、愈之名,而直以为不可考。今固不得而据也。……惟方崧卿《增考》引董逌说,以为骞乃韩瑗、韩休之祖,而公出自寻、棱,与二书合。(2) 依据朱熹考证,韩氏自颓当之后分为两支:赭阳即今河南方城一支,后迁昌黎棘城;另一支在颍川舞阳即今河南舞钢(汉舞阳属颍川郡)地区,韩愈为后者。韩氏多称颍川舞阳者,应为韩国灭亡后韩氏落居之地。颍川山地居多,且水资源丰富,属韩国地域,距都城不远,易于分散隐藏,作复国打算。韩国被灭后,韩国贵族张良曾散尽家财购买刺客刺杀秦始皇,失败后藏匿颍川之地,后与韩王成将千余人西略韩地,往来游兵于颍川。颍川应是韩氏灭国后的主要寄居地,故而韩氏多有颍川舞阳称谓者。朱熹通过对《元和姓纂》及方崧卿《增考》引董逌说进行辨析,认为韩愈出自颍川寻、棱一脉是符合史实的。朱熹为一代学宗,治学之严谨是公认的,对韩愈先世的考证自有其道理。 宋人邓世名在《古今姓氏书辩证》韩姓条中也记载: 武安韩氏:弓高侯颓当裔孙寻,后汉陇西太守,世居颍川。生司空稜,字伯师,其后徙居安定武安。后魏有常山太守、武安成侯耆,字黄耇,徙居九门。生茂,字元兴,尚书令、征南大将军、安定王。二子:备、均。均字天德,定州刺史、安定康公。生晙,雅州都督,生曹州司马仁泰。仁泰生睿素,桂州长史。七子:晋卿,同州司法参军;季卿,义王府胄参军;子卿,陕州功曹参军;仲卿,秘书郎;云卿,礼部郎中;绅卿,京兆府司录;升卿,易州司法参军。仲卿生愈,字退之,唐大儒也,吏部侍郎,谥文公。宋封昌黎伯,从祀文宣王庙。(3) 邓世名与朱熹二人考证基本相同:一是都确定韩愈为东汉司空韩棱颍川韩氏,二是自韩茂之后世系清晰,三是韩棱至后魏韩耆中间缺代。 孟州《韩文公家谱》记载韩氏源自叔虞,叔虞至韩寻,历经三十七代,“颓当玄孙韩寻为东汉陇西太守,世居颍川,生子韩棱,为东汉司空,棱裔孙耆,永传韩祀。文公七世祖:耆,棱裔孙。耆为魏常山太守,生子茂。六世祖:茂,尚书令,封安定桓土、征南大将军”。①孟州《韩文公家谱》自叔虞至韩耆之间,世系比较模糊,韩茂之后与邓世名、朱熹说同。孟州《韩文公家谱》与宋人考证不同之处,突出在两点:一是把韩氏一世祖明确为叔虞;二是确定韩耆为韩棱裔孙,补出了宋人在东汉司空韩棱至后魏常山太守、武安成侯耆之间世系的空缺。但是无论邓世名和朱熹,还是孟州《韩文公家谱》,都忽视了《后汉书》关于韩棱后代的记载。《后汉书·韩棱传》明确记载:“韩棱字伯师,颍川舞阳人,弓高侯颓当之后也。世为乡里著姓。父寻,建武中为陇西太守。……(韩棱)子辅,安帝时至赵相。棱孙演,顺帝时为丹阳太守,政有能名。桓帝时为司徒。大将军梁冀被诛,演坐阿d抵罪,以减死论,遣归本郡。后复征拜司隶校尉。(4)学问如朱熹,考证文公世系,岂能没有看到《后汉书》,何以不提韩棱子辅和孙演,反而直接说裔孙耆呢?是韩棱子和孙名气不够大呢,还是缺乏史料记载? 带着这一问题,笔者又翻阅了修武韩愈后裔编撰的《韩文公门谱》,对韩愈世系记述有明显不同,仅录其中一段以助思考。 二十二世颓当,汉文帝十四年封弓高侯,因家居焉(以匈奴相降汉封侯)。卒谥曰壮。二十三世,孺,拜御史中丞,早夭。二十四世,则,拜光禄大夫,元朔五年嗣侯。二十五世,不害,拜左冯翊。尝官舞阳县长,因徙居舞阳。……二十九世,寻,字伯齐,拜光禄大夫,陇西太守。三十世,稜,字伯师,拜司空,徙居安定郡安武县。三十一世,辅,字伯贤,拜赵王相。三十二世,演(后汉书为演),字伯南,拜司徒,终司隶校尉。 ①参见孟州西武章韩愈裔孙《韩文公家谱》,修武县档案史志局收藏,1991年。 修武韩愈后裔所保存《韩文公门谱》在世系年代衔接上仍有模糊不清晰之处,但至少有两点是应引起特别重视的:一是在韩棱之后接续了韩棱子和孙韩辅、韩演,符合《后汉书》记载,准确度较高一些。二是与宋人考证相同,确定韩愈为东汉司空颍川韩棱之后裔。因此,修武《韩文公门谱》也应是韩愈先世考证的重要参考资料。 第三阶段,后魏至唐代韩氏。
98、元和十四年(819年)正月,宪宗派使者前往凤翔迎佛骨,长安一时间掀起信佛狂潮。韩愈不顾个人安危,毅然上《论佛骨表》极力劝谏,宪宗便将他贬为潮州刺史。
99、元和十四年(819年)正月,宪宗派使者去凤翔迎佛骨,长安一时间掀起信佛狂潮,韩愈不顾个人安危,毅然上《论佛骨表》极力劝谏,认为供奉佛骨实在荒唐,要求将佛骨烧毁,不能让天下人被佛骨误导。宪宗览奏后非常生气,要用极刑处死韩愈,裴度、崔群等人极力劝谏,宪宗却仍愤怒。一时人心震惊叹惜,乃至皇亲国戚们也认为对韩愈加罪太重,为其说情,宪宗便将他贬为潮州刺史。韩愈被贬后,写下“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的诗句,表达了自己忠心进谏、一心为国为民的情怀。
100、(1分)甲文里,集中体现良马所具备的“外见之才”的句子是
101、 (3)要学会“厚积而薄发”,对自己拥有的智慧与才能要持之有度,运用有方。
102、与衡州刺史邹儒立会于石鼓山合江亭,留题古诗二十韵。《题合江亭寄刺史邹君》全诗凡二百言,一韵到底,一气呵成,音调铿锵,气势磅礴,为自唐以来题咏石鼓千古传诵、脍炙人口之杰作,亦为后世文人学士所推崇,步其韵而歌者不乏其人。尤其是“瞰临渺空阔,绿净不可唾”两句,已成为后世人们广为传诵的名句。明万历中(1587~1598),与李宽、李士真、周敦颐、朱熹、张栻、黄干同祀石鼓书院七贤祠,世称石鼓七贤。
103、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18 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2出版社,2006:11534-154134-411376-1370 (2)朱熹.韩集考异:影印文渊四库全书本第1073册(M).台
104、长庆二年(822年)九月,韩愈转任吏部侍郎。 (7) 次年六月,升任京兆尹兼御史大夫。 (34) 神策军将士闻讯后,都不敢犯法,私下里相互说:“他连佛骨都敢烧,我们怎么敢犯法!”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