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裕灭司马家满门
1、二是他的出身问题,东晋是士族门阀把持的时代,一介草根跟司马家比起来,很明显大家族更愿意跟司马家亲近。
2、其时刘裕担心本身随时一命呜呼,到时候儿子怕是很难继续大位坐稳山河,以擅长隐忍著称的司马家眷或者会卷土重来。为了覆灭潜在的隐患,让政权得以更好的巩固,是以刘裕才会想着对司马家眷进行大残杀。
3、此时的司马懿,已然成了曹魏的实际掌权人,他的太傅府,也成了魏国的政治中心,隐隐有了取代曹魏的势头。可司马懿有生之年并未篡夺政权,王凌之乱也成为了他的谢幕演出。
4、各路王爷打得你死我活,结果却忽略了一件事,他们内耗严重的同时,北方胡人却一个劲儿地流着哈喇子蓄势待发。时机成熟以后果断南下,攻占了中原地区大片领土,这就是五胡乱华。(刘裕灭司马家满门)。
5、时间来到西晋时期,司马炎传位给傻儿子司马衷,结果司马衷压根就没法治国,全靠自己的媳妇儿贾南风。司马家各大王爷们不满贾南风专权,于是灭了贾南风,相继执政,因此爆发了八王之乱。
6、这些南逃世族主要有林、陈、黄、郑等等八个姓氏,由于他们习惯峨冠博带的装束,所以史称这次大规模的迁徙为衣冠南渡。
7、这么一来辽东就没人管理了,除了老人和孩子,基本看不到任何成年人。司马懿拍拍屁股走人了,也没交代一下辽东接下来该咋整。因此更北方的胡人,忽然发现这么温暖的地方居然没什么人住,他们果断拿下了辽东。这为他们后来南下打下了基础。
8、司马衷被拥立,恢复帝位,司马囧则任命为大司马,执掌朝中大权。此时的司马囧认为自己功高盖世,独揽大权,压制朝臣。(刘裕灭司马家满门)。
9、司马家是不能洗的,当街杀死当朝的皇帝曹髦,之前司马懿高平陵之变背誓约,司马家彻底杀死了古代中国政权那一抹理想主义色彩和皇权统续的法理,变成了谁有阴谋诡计谁有军事实力谁就上的局面,虽然早晚得到这一步,但是司马家开创了这个先河,古代最后一理想主义政治家诸葛亮逝去后,直到一千七百年后中华大地上才又出现了一个理想主义政权并爆发了巨大能量。
10、刘裕的身世或者连刘备都不如,刘备好歹照样中山靖王后裔,是正经的刘汉宗亲,而“人道寄奴曾住”的刘裕曾叫刘寄奴,听名字就知道身世很差。是以刘裕对世家富家一向有敌意,在即位后鼎力提升寒门后辈,打压那些世家富家。
11、当时东晋正在全力攻打孙恩叛乱,此时的桓玄却来了一招釜底抽薪,借机吞并了藩镇,占领了东晋大部分的国土,东晋失去了依靠,成为了空置的政权。
12、主要是双方底蕴不一样,司马氏是河北望族,基本上是当时河北士族领袖了,司马懿及其几个兄弟都在曹魏长期担任重要职位,门生故吏遍天下,而曹魏出生明显不太好,曹魏宗室(夏侯氏)又不是豪强地主家族出生,除了掌握军权,其他都跟司马氏相差甚远。因此司马氏夺权不惧怕曹氏(夏侯氏)。而刘裕就不行了,行伍出身,地位低的不能再低了。在看出生门第的时代,这个就是致命伤啊。他怎么不怕有一天他离开了京城,司马氏振臂一呼,他就又回到解放前了。
13、司马德文继位后就有了二帝,刘裕也就迫不及待的命手下写好禅让诏书,让司马德文照着写。
14、一直忠于贾南风的赵王司马伦,借由太子之死,以为太子报仇的名义发动政变,将贾南风及其d羽全部抓捕。贾南风被囚禁于金墉城,被灌金屑酒而死,贾氏被满门抄斩。
15、公元291年,贾南风与司马玮发动政变,假传司马衷诏令,诬陷杨骏谋反,杨氏一族数千人被诛杀。杨太后被废,囚禁于金墉城,同年被贾南风杀害。
16、而这些打着司马家族起义的人,也成了刘裕的杀鸡儆猴之辈,而在面对这些起义的人时,不论他们真的是不是司马家族的人,全力的镇压他们,以及镇压这种势力背后的人,既然他们打着司马家族的旗号,那他们很大概率是司马家族的人,因此这也就直接导致了司马家族也受牵连。刘裕颠覆的是司马家族的统治,斩草必定要除根作为一个当权者,自己反对的是谁,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而当自己真正问鼎权力巅峰的时候,更要考虑曾经的仇家会不会反扑,刘裕的权利来自于司马家族,在他还会站稳脚跟之时,司马家族必定会疯狂反扑。而要想司马家族的人不再蠢蠢欲动,必须先下手为强,而本着斩草必须除根的精神,司马家族遭到了残忍的捕杀。
17、篡位后司马家的统治没有维系多久,晋武帝司马炎死后继位的晋惠帝司马衷是个出了名的“智障”,他无力控制朝中政局,皇族伺机起事,围绕争夺中央政权而爆发了八王之乱。八王之乱号称历史上最血腥的皇族内乱,16年的战争里死伤无数,起事的王最后没有一个有好下场,几乎全都死于非命。
18、刘裕敢于屠尽司马家族,这其中可能还有另外的原因。从整个历史背景以及刘裕自身的经历来看,他似乎也有动机屠杀司马家族。要知道刘裕早年是农民出身(卖过草鞋),政治觉悟其实并不高。他的思维可能受到了农民阶级那种简单粗暴的方式影响,但凡有人对自己的统治构成了威胁,很可能采取一些极端措施,屠杀前朝家族未必是不可能的。而且刘裕同时也是军人出身,长期在外征战,本身不怕血腥,已经把生死置之度外的一个人,也不怕杀人。
19、然而,东晋乃门阀士族政治,本身实力并不强大,全凭着长江天险,才能偏安一隅。而南迁的北方士族与南方大族,常常因为权力,土地,资源等发生冲突,导致东晋政权并不稳固。
20、如果说前两个原因为刘裕灭司马家族埋下了种子的话,那第三个原因则让刘裕不得不动手。
21、一是因为他当时已经57了,加上常年征战身体不好,怕是没多少时日可活。而诸子年幼,他怕一死就没人能压制得住司马家,到时候复辟了反而是他们刘家遭殃,因此先下手为强。
22、其实刘裕一开始犹豫不决,并没有下定决心要斩草除根,但是当时刘裕夺取皇位的时候已经57岁,身体状况也不好。
23、刘裕是东晋至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军事家,南朝刘宋开国君王。刘裕的祖籍在彭城县绥舆里 ,是汉高祖刘邦之弟、楚元王刘交的二十二世孙。刘裕的小时候家里是非常贫困的,长大后成为了北府军一名将领,大大小小的战役他都参加过,一步步慢慢的爬到了朝廷中重要的位置。
24、曹操家篡汉可没怎么迫害刘协,曹操对他的人动手的原音都是刘协先动手,什么衣带诏,平吉下毒啥的才引得曹操动手,当年曹操为了避开刘协常年待在邺城,基本就没见过几次刘协,刘协就是单纯的没能力没人员还要想自己做主,真给他做主天下可能更乱,当时出了曹操掌控的区域谁听天子的话?
25、司马家得国不正,治国无道,生于不义,死于不耻。西晋被匈奴人攻陷了都城,皇帝王公成了俘虏,或被杀或被毒,死前受尽凌辱。南渡的东晋最后被刘裕篡权,刘裕篡权后灭了司马家族满门。
26、当时,身为皇后的贾南风好不容易坐上高位,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可是,杨骏手握玉玺,贾南风无可奈何,只能牢牢把持着白痴皇帝司马衷。
27、刘裕的出身在当时来讲是非常普通的,算是政治上的暴发户。他的根基是非常浅薄的,不像是司马家族和曹氏家族根基那么厚。很多的人都是表面在拥戴,实际上是不愿意拥戴他的。为了能够在实力和威望上做到让人臣服,所以将司马家族全部杀光。
28、做什么可以震慑住这帮士族呢?总不能把士族们都给灭了吧?要真这样,老刘家的江山也甭治理了。为此刘裕只好拿司马家做榜样,给那帮不安分的士族们提个醒,只要他们不老实,随时可以灭他们的族。
29、当年,司马氏如秋风扫落叶般,篡夺了曹魏的政权,打得曹氏毫无还手之力,这是因为曹氏不握枪杆子,各个地方上的实力派也不是曹氏的骨肉。
30、刘裕还击败了东晋宗室司马休之,收复了荆州及扬州,凭借一己之力,再次统一了整个南方,与此同时,刘裕在朝廷的声望无人能及,一个人都督二十二州军事,等于是掌控了朝廷所有的兵权和政权,更是获得了与当年萧何、曹操一样的待遇,也就是“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的权力。
31、刘裕因为巨大的军功而被封为宋公,并受九锡,实际上这个时候,刘裕已经具备篡位的能力和实力了,南北朝时期本来就是一个大乱世,皇帝经常被权臣所杀,刘裕在获取巨大权力和地位之后,想的也是篡位,但刘裕没有直接篡位,而是先废立皇帝,刘裕派人杀了晋安帝,然后立他弟琅琊王司马德文为帝,这就是晋恭帝。
32、据说,贾皇后是一位又黑又丑的女人,但是善于弄权,利欲熏心。
33、当时,司马懿任侍中,都督中外诸军。没多久,他就遭到了曹爽的排挤,被升任为没有实权的太傅,被架空了司马懿虽有不满,但也只能隐忍。
34、公元404年,刘裕起兵讨伐桓玄,桓玄被诛杀,刘裕掌握了东晋政权。为了取消司马家族在晋国的统治权,刘裕认为,自己必须要获得更高的威望,于是继续北伐。
35、刘裕一辈子都在为自己谋朝篡位做准备,在晚年的时候,他为了以绝后患,于是发动了政变。直接就将皇帝给搞死了,并且在创立了南朝之后,他终于成为了老大。那么为了自己的统治可以巩固,他自然要把司马家族给杀光。那么刘裕为什么把司马懿家族灭族?
36、综上所诉,刘裕这个出身贫寒的皇室后裔,本身的特殊性导致他灭掉司马家族的原因有很多。这些原因似乎每个都可以讲通,放在一起又有些矛盾。其实并不是这样,这些原因相辅相成环环相扣。霸业加上改革的外衣,灭掉司马家族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
37、说司马家族对中国无贡献,我认为大错特错。中华古籍得以回归,多是魏晋时的学者的作为,他们的功德远胜任何帝王,这一切是司马家族引导了意识形态的结果,并影响到隋唐宋。刘裕,不过是匹夫之勇,不值称道。
38、朝中支持曹魏的人基本都被司马家杀光,曹髦几乎是孤军奋战,独自驾着战车,挥舞着剑做最后的抗争。
39、然而,司马家族集几代人心血铸就的西晋政权,并没有永传后世。随着司马炎的去世,稳固的西晋王朝再次陷入了皇族动乱之中。
40、司马懿去世后,大儿子司马师官拜大将军,成为新一任的辅政大臣。司马师上任后,大权独揽,展现了非凡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才能。
41、司马德文这个傀儡皇帝后来被软禁起来,公元420年刘裕逼迫司马德文退位,改国号为宋,史称刘宋。司马德文被软禁期间还有司马家的忠臣为其办事,这让刘裕跟司马家族的关系变得非常紧张。普通人怒气来了,也恨不得杀了对方。更何况刘裕当时刚坐上皇位,各种势力虎视眈眈,稍不留神皇位就会被夺走,在这样的情况下屠杀司马家族也是有可能的。
42、在寿春之战中,司马昭带着曹髦与郭太后,亲赴战场,经过长期鏖战,打败了诸葛诞军及吴军20万余人。寿春之战后,司马昭将拥护魏帝曹髦的势力连根拔起。
43、八王之乱过后,又出现了五胡乱华的局面,北方出现了五胡十六国,你方唱罢我登场,结果都为北魏做了嫁衣裳。不管怎么说,大王遍地的时代,的确在北方出现过。
44、曹芳被废后继位的曹髦是个有志气有勇武的年轻人,他忍受不了司马昭的跋扈,也不甘心做“亡国之君”,于是亲自驾着战车,从皇宫里攻打了出去,准备打到司马昭府上,杀死这一逆臣。
45、整个天下都是刘裕打下来的,他愿意被一个傻子驱使吗?显然不可能,在被封宋公的第二年(419年)就命人杀了晋安帝。
46、其余的四个是刘裕多年征战讨伐的国君。其中包括:楚国桓玄、南燕慕容超、蜀国谯纵、后秦姚泓。
47、而南方的东晋王朝,也非常不安分。内部的动乱太多,刘裕崛起的路上,就曾经荡平过荆州的桓玄、刘毅、司马休之等人,所以他太明白南方动乱的根源了,那就是有威望的人,在大家的拥护下,打算登基称帝了!
48、曹操几乎用一生打拼的基业,可最终都被司马家族窃取。三国合而归晋,晋朝的掌权者非刘氏,非孙氏,也非曹氏。天下大势,分久必合,从历史发展的规律来看,天下一统是大势所趋,可大多数人都没有想到会是司马家族夺得天下。司马家族利用权谋窃取曹氏几代人打下的江山,即便是成王败寇,但也令人不甘。在历代王朝中,以权谋篡位的人不在少数,唯独司马家族格外遭人鄙视。
49、刘裕所处的那个时代实在是太乱了,之前西晋王朝就有八王之乱,司马家的王爷们可个个都不是省油的灯,一个比一个会玩。
50、如此无知,可见也非明君,亦无治国才能。而司马衷最终能登上帝位,是因为司马炎认为司马衷的儿子司马遹,已有君王之资,堪当大任,于是传位于司马衷。
51、公元260年五月,曹髦见权威日渐消散,朝中大事均不能自己做主。为了不受被废之辱,曹髦率领几百名侍卫和奴仆,冲出宫门,亲自讨伐司马昭,却被司马昭无情斩杀。
52、《晋书·安帝纪》:帝不惠,自少及长,口不能言,虽寒暑之变,无以辩也。凡所动止,皆非己出。
53、胡人在中原掠夺无数财宝,屠尽每一座城池,俘获了数万名女子,在征战途中,他们将这些女子随意分食,最后只剩下几千名女子,吃不完的就将她们赶入水中淹死。
54、回望这魏晋南北朝时期,从曹魏代汉,到三国归晋,再到桓楚代晋,历史总是有着相似的地方,这三个王朝都是得位不正,结局也可想而知。
55、其实,刘裕本来只想杀一个人,但是,最后变成了灭掉司马一族。刘裕之所以要把司马一族杀光,是因为道理很简单。首先一点,那就是上辈子的恩怨。汉献帝被曹丕逼迫退位之后,刘备就扛起了汉室宗亲的大旗,遗憾的是在刘备去世刘禅上位之后,却又被司马氏给击灭。汉室就此灭亡。这种灭国之恨一直笼罩在汉室后裔的脑瓜子里,
56、419年正月,司马德文下诏封刘裕为宋王,刘裕又推辞,半年之后才接受封号。刘裕经过几次谦让之后,7月5日,登皇帝位,改国号为“大宋”。
57、早在司马懿时期,就为五胡乱华埋下了祸根。当时辽东公孙渊反叛曹魏,司马懿千里奔袭辽东,灭了公孙渊后,将辽东15岁以上的男子都给剁了。
58、下启南北朝。史学界对于晋朝的评价偏低,甚至称晋朝为存在感最低的王朝,实为大一统王朝,其实只不过是一副空架子。司马家族依靠士族官僚夺得天下,同时也毁于士族官僚。三国的乱世结束后,西晋开始了短暂的太康之治,国家开始稳定发展。可是没过多久,晋朝便开启了一个更大的乱世,西晋王朝内部腐败不堪,甚至连皇帝都变得昏庸无能。
59、但是在刘裕之前,新皇登基就屠尽前朝王公贵族的做法并没有流行。无论是在春秋战国还是在汉朝,这种情况都很少。
60、贾南风多年来一直没有生育,现任的太子非自己亲生,这就意味着,多年以后,新帝登基,她无法如控制司马衷一样,控制新帝。为了大权不至旁落,贾南风构陷太子谋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