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句子 懂心学的人很可怕(摘抄好句53句)

懂心学的人很可怕(摘抄好句53句)

懂心学的人很可怕

1、如果里向外在寻求安宁,那就永远得不到安宁。

2、再来讲讲“致良知”,这里的“致”是动词。良知不能空谈,而是从做事当中来。王阳明晚年最强调“事上磨练”,要在做事情当中提升自己的生命情感境界,让本真的生命情感在做事中得到实现。没有行动,不去做事,“致良知”就无从谈起。

3、  只要做到用良知去发家致富,那就符合天理,谁说君子不能谈利?

4、心灵痛苦者,不是因为没钱或者没有外在标签加持才产生的,而是因为他的心能量太弱,万物摇摆,烦恼如波浪一波波侵袭着他的精神。

5、几百年来,王阳明的思想影响了海内外无数人,张居正、曾国藩、章太炎、康有为等都从中受益。后世无数王阳明的崇拜者,为什么也能走出精彩人生,成就辉煌事业?这是因为他们无一例外地掌握了解决一切问题的利器--阳明心学。

6、学习一阶段心学之后,我进入一种“虚妄”,会想去克制自己的私欲。想要做到没有私欲,有了私欲会有羞愧会刻意想压抑下去。其实这是“好”的心。我们首先要做的是诚,不自欺,哪怕有私欲也不刻意遮蔽。敢面对真实的自己,然后才能格除私欲,如果一开始就不诚,这本身就是私欲了。所以私欲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面对自己的私欲。(不诚无物,心性功夫,勿忘勿助)

7、王阳明制胜法则:男人想要干大事,悟透3要诀,方可大富大贵

8、人生在世,每个人的眼光见识不同,所做的选择也就大相径庭。

9、刚开始接触心学的时候,感觉自己的心体遮蔽的很厉害,对于心体究竟是什么,如何触摸心体,是完全不清晰的。每天都感觉被一种外在的力量强迫着往前走,而内心却如一摊死水一样。后来我放慢生活节奏同时减少了生活中多余的事情,做点简单轻松的事情,比如运动,与家人待在一起。慢慢才找到心体的那一丝气息,眼睛闭上的时候就可以感知到。

10、首先用通常的眼光来看,你所追求的外在世界,大约是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包括权利、金钱、荣誉、事业、家庭、爱情等等。

11、  我已超脱了得失荣辱,只是还无法超脱生死。

12、这种修行方式在王阳明看来就是“着相”了,矫揉造作,为修行而修行。他认为,工作就是修行,工作情境就是最好的修行之地,工作越繁重,修行的时机越好。

13、于是王阳明不断重复——本心自发见,我们要发现我们的本心。也是儒家主张“的“复性之工夫”,也是佛家主张的“戒、定、慧”。戒定慧也是情感,正如贪痴嗔一样。从贪痴嗔转变为戒定慧,那是生命情感的提升,这也是“工夫”。

14、“圣人之学,胸怀也。学会尽力而为。尧、舜、禹授受曰:人心只危,其道心只微,其精独,任其持。一个真心实意的人叫任性,但不与人交往。无声无味,真诚的来源很明显。人心与人混杂,却是危险的,谎言的结局是危险的。见蝎子入井,交感,性情之道也;所以对内要关注父母,要得到当地d的好评,是受欢迎的。饿了吃,渴了喝,顺其自然的方式;这样,如果你感受到了你的味觉之美,感受到了你口中的饕餮,你就受欢迎了。唯一的是道的心。只有精炼的人才会关注不同的方式和心思,或者两者都是建立在人心上的。道没有错,就是‘被允许执爵’。”(王阳明《重修山阴县学记》)

15、笔者认为,王阳明对《尚书大禹谟》从帝舜到大禹》所载“十六言”的创新性解读,最能体现其理论贡献。王阳明明确解释道:

16、心学思维的核心,就在于此,阳明心学的并不是探讨认知层面的事情,而是良知层面的修身、修心。

17、 曾经,在知乎看过这样一个提问:人与人之间,最难的是什么?其中点赞最高的回答是“理解”。

18、《冥冥之中,一股无形力量让我走近中毉心学》

19、但前提是一定要好好学不可不学无术坑蒙拐骗女孩为什么不能学:为什么现代人不学?这个问题呢,我重新思考了一番,觉得应该这么回答你:

20、我们要明白,那些键盘侠,那些心灵匮乏者,那些难以理解的人或物,其荒诞和恐怖是这个社会群体存在的各种问题共同造成的,而非人的原罪。

21、这让我们看到,心学的一大真谛,内心力量的源泉所在,正在于遵循自己的良知、做真实的自己。这不是我行我素、恣意妄为,而是坚持自己认为正确的,是一种骨气和硬气。这其中,既有当下人心危机的根源,也有对治的药方,心病还须心药医。

22、每个人需要明白,在这个世界上,内心强大从本质上来说是通过我们不断修炼好自己的心态,转换自己的心境,做好手头的事情才能完成,而我们要想让自己内心强大,本质上是需要修炼好这颗内心,我们的人生才会越来越顺。

23、王阳明在禅宗中混了张“大神”的毕业证,然后他深悉禅宗的虚弱,带领禅门人士投奔儒学,收编了大量禅宗教出家人和居士,禅宗教徒纷纷还俗,加入心学。为什么别人听王阳明的?因为禅宗和魏晋清谈只发展到心和识,魏晋清谈是谈着就行,禅宗是参着就行。但是专门有心没用啊,要知行合一。就这一招,儒家和禅宗都看到突破口了,就像电灯突然代替了蜡烛。所以人家跟王阳明走。

24、阳明先生的弟子说,先生你是不是道破了天机?天机是不可泄露的,你怎么能把天机给道破了?阳明先生说我没有道破天机,古圣先贤们,老子孔子释迦牟尼等都已经说得很清楚了,只不过大家没看清楚。他们已经说得很清楚但是大家没看清楚的东西,我再给擦亮,让大家把该看清楚的东西看清楚。阳明先生是一个真三不朽的内圣外王的圣人,通过阳明先生我们又对接上了人类古圣先贤的巨大能量,人类几千年验证过的那些圣人之道。

25、许多信服王阳明心学的人,就这样生活在快乐之中,“素富贵,行乎富贵;素患难,行乎患难”。也许今天的人们,很难理解我们中国人曾经这样心灵自由的生活过,内心有着如此充盈的感情。

26、  世人因为不知道‘达到至善’的关键在于我们自己的心,以为天下的万事万物各有自己的道理,因此掩盖了评判是非的标准,使‘心为统帅’的简单道理变得支离破碎、四分五裂。

27、阳明学,又称王学、心学,作为儒学的一门学派,最早可推溯自孟子,是由王守仁发展的儒家学说。根据王守仁一生中的经历,其受到道家的影响明显多于佛家,但其终究不离儒学本质。

28、人须在事上磨练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那静时功夫亦差似收敛,而实放溺也。

29、这提醒人们要注意行动中经验的合理性,以及认知中与行动的结合。中国古代人似乎一直不喜欢崇高的抽象理论,也不喜欢浮夸地谈论理论。而是非常重视理论实施的实际效果,注重认知,注重理论与实际行动的结合,注重理论的实际效果,注重先思考后行动,注重行动中的智慧。

30、复旦大学EMBA移动课堂特邀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导,被学生称为“哲学王子”的王德峰为大家分享“阳明心学”,让企业家们获得关于人生智慧的启示。

31、思想从来都是旧的,只有思潮和观点是新的。智慧不是自己生长出来的,而是对古典思想的传承。公元前5世纪,世界上有四个伟大的民族,为人类打开了四种思想和智慧的境界:一个是中华民族,为人类提供了孔子和老子;一个是古希腊,提供了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差不多同时,古代印度提供了释迦牟尼;古代以色列也在这段时间提供了犹太教最初的一批先知人物,他们共同打开了东方犹太思想的境界。人类的思想和智慧就是这四种境界。

32、王阳明经历过人生的大起大落,面对科举失意,他能“以不得第动心为耻。”

33、在贵州农场开悟后的阳明先生与释迦牟尼一样,发现吾心即天理。“佛氏所说,不思善不思恶时认本来面目,本来面目即吾圣门所谓良知。只是一念良知(觉知),彻头彻尾,无始无终,即是前念不灭,后念不生。”“人的良知,就是草木瓦石的良知。风雨露雷、日月星辰、禽兽草木、山川土石,与人原只一体。故五谷禽兽之类皆可以养人;药石之类皆可以疗疾:只为同此一气,故能相通耳。”心之本体也就是天地之心,生生不息。

34、而那个所谓的自己来自社会生活的各种声音,标签,各种意识形态,他们的目的并非是为了个体,而是为了自己,为了一个凌驾于个体之上的整体。

35、还有一种人,总是觉得自己无德无才无能,所以勤奋学习、喜欢请教别人,并坚定地实行自己所学到的;也能够常常称赞别人的长处,并因自己的过失而自责;他们学习别人长处的同时,也明白自己的短处,所以努力学习、修正和弥补。这种人,则即使表现得再谦下,也会得到别人的赞扬和崇尚。

36、俗人眼中,修行应是找个深山老林,最好是有古庙静寺,静坐,练练瑜伽,读读佛经,深呼吸,或是朝拜宗教圣地,比如去海拔5000多米的西藏佛教神山冈仁波齐,冒着生命危险转上几圈。

37、冬瓜全身都是宝,一个能省10种药,不会吃你就亏大了!

38、时下的生活弥漫着功名利禄的氛围,有了钱希望有更多的钱,有了权希望有更大的权,对房子、车子、色欲等等都是不知满足,而一点点的不满足,就足以让人辗转反侧焦虑异常,物质的丰富之下,是犯罪率、自杀率、离婚率、精神病率的升高,人们普遍的感觉是浮躁,浮躁久了就生暴躁,暴躁久了就生暴戾,媒体上经常报道的灭门惨案、屠杀亲人,已让人嗅到了这种暴戾之气。

39、感悟:肤浅浮躁的心,总是会本能地往舒服上跑。越是贪恋舒服,就越不会成长、成熟,甚至还会更加肤浅浮躁。所以要扭转这种状况,就要逆着自己的性子来,越不想做什么,就越要耐着性子去做。这正是对自己心性的磨砺。

40、对于与朋友相处,王阳明只强调了一点——要“忠告而善道之”。即对于朋友的过失,要做到尽力地劝告和开导,但要注意说话的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尽到自己对朋友忠诚爱护的心意。

41、提到心学,我们首先想到的是王阳明,但心学不是王阳明的首创,他只是心学的集大成者。但很多人已经不记得李贽了,他才是后期心学的泰山北斗。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开始的心学也属于儒学。作为一个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哲学家,王阳明先生在研究心学的过程中可谓是走火入魔。作为一个禅宗爱好者,王阳明有着别人没有的悟性,所以他才能在各个领域都做到了极致,是百年难遇的天才型学者。王守仁总结出了“知行合一”的心学理论,什么叫知行合一呢?多数人把知行合一理解为:知识和行为的合二为是理论结合实际的应用,说白了就是变通。但哲学这东西并没有那么简单,这也是后来心学发展出了各个不同的派系,成了大明朝廷恐惧的东西。

42、要学会用自己的心去体会,而非他人的心体会。

43、 8月22日是我终生难忘的日子,我终于如愿成为了师父的一名弟子。万分感恩伟大的师父,感恩大师姐,二师姐,感恩一路修行以来所有引领帮助我的师兄们!

44、感悟:王阳明口中的“良知”,等同于“本心”。本心人人都有,王阳明则告诉了我们为什么多数人不能保持和守住本心,那便是因为物欲的蒙蔽。

45、爱孩子,不是事事顺着孩子,对他一味地放纵与溺爱,而是给孩子树立正确的规则意识,让孩子心有敬畏,依矩行事。

46、  静并非不动,动也并非不静。戒慎恐惧就是念头,为何要区分动和静?

47、  良知是个直性子,对于不公,它给出的答案就是:马上反抗。

48、  哪里有什么技巧,只是努力做学问,养得此心不动。如果非要说有技巧,那此心不动就是唯一的技巧。

49、大意:人应该通过经历各种事情磨练自己,才能立足沉稳,才能达到“无论动还是静,都能保持心中沉定”的境界。

50、真正内心强大的人,从本质上来说,是把人世间当成修行的道场。对于每个人来说,真正内心强大的人,会懂得人生经历的每件事都能帮我们明心见性,更是当作自我成长最好的舞台。

51、带着这样的认知,再来看看开头杨绛先生那段话的下句:人虽然渺小,人生虽然短,但是人能学,人能修身,人能自我完善。人的可贵在于人的本身。

52、最重要的一点是:中国古老的文化,像周易、心学等等,这些东西和现在教育根本不在一个话语系统里面,现在人很难入门。像周易,做学问的就是扯扯辩证法,搞实用的就是算命、看风水。像儒家的心学,现在的是往哲学上扯,什么真理与实践的关系,我看这样的书三尺高了,基本上都是似是而非。(听上去没什么不对,但实践起来没一点用处。)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