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句子 十个周树人抵不过一个周作人63句集锦

十个周树人抵不过一个周作人63句集锦

十个周树人抵不过一个周作人

1、(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图片除注明出处外,均为作者提供)

2、(33)杜威:《杜威五大讲演》,第170~173页。

3、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北京大学撤离北平,他没有同行,成为四名“留平教授”之一(另外3位留守的教授是孟森、马裕藻、冯祖荀),受校长的委托看守校产。北大校长蒋梦麟后来在回忆录(《西潮》和《新潮》)里谈到:“抗战的时候,他留在北平,我曾示意他说,你不要走,于是,他果然没有走,后来因他在抗战时期曾和日本人在文化上合作被捉起来关在南京。我常派人去看他,并常送给他一些需用的东西和钱。记得有一次,他托朋友带了封信出来,说法庭要我的证据。他对法庭说,他留在北平并不是想做汉奸,是校长托他在那里照顾学校的。法庭问我有没有这件事?我曾回信证明确有其事。结果如何,因后来我离开南京时很仓促,没有想到他,所以我也没有去打听。”

4、(46)吴真:《被鲁迅记忆抹去的敷波先生》,《读书》2017年第11期。(十个周树人抵不过一个周作人)。

5、(26)鲁迅:《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40页。

6、他清新淡雅,如话家常的白话文,洋溢着深厚的中国、东洋、西洋古典与近现代文化素养,轰动一时,新文化运动中更发表影响深远的《人的文学》、《平民文学》、《思想革命》等启蒙主义理论文章。可说是中国散文的一个高峰。

7、比如梁实秋,他曾经做过一篇短文,题目就叫《早起》。文章开头一句就是:“曾文正公说:‘作人从早起起。’因为这是每人每日所做的第一件事。这一桩事若办不到,其余的也就可想而知。”对于那些“晚上不睡,早晨不起”的人,梁实秋很不理解地说:

8、(40)范善:《实用主义实施法》,《教育杂志》1914年第6卷,临时增刊。

9、朱安可以说是个时代的典型。虽然社会规范的剧变令她无所适从,又不能不接受,但她始终保留着一份尊严和品格,而她能承受打击的原因,是她知道自己一直遵守自小形成的道德观去做人处世。

10、鲁迅原名周樟寿,字豫山,改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民主战士,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11、   有独特的时尚品味,曾经教导萧红如何穿搭,骂过半个民国文人圈……

12、当时,鲁迅和母亲合计卖了绍兴祖宅,然后添钱在北京购置了一所大宅院,然后接来了母亲和原配朱安,连同兄弟周作人一家住在了一起。

13、羽太信子,周作人的夫人,日本人,1909年与周作人结婚,后随周作人来到中国。

14、(42)杜威:《杜威五大讲演》,第160页。

15、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24)鲁迅:《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35~36页。

17、24个字,写尽桔子的一生!全球华语大学生短诗大赛第一名!

18、具体是什么信息让他大惊失色呢?因为他妻子羽太信子告诉他鲁迅对她有非分之想。

19、周作人确实是在文章方面的造诣和鲁迅不相上下,而且鲁迅曾经也向其他人赞扬周作人所写的文章。鲁迅对自己弟弟周作人的作品非常的赞誉,每当周作人出了文章以后,他都会自己买来细细品读。

20、1909年从日本回国后,鲁迅先后在杭州、绍兴的几所学校担任职务,在经历过《新生》杂志的失败后,他在日本时期的第一次文学梦暂时已经泯灭了,但抽烟和熬夜的生活习惯却保留了下来,在关于鲁迅杭州、绍兴生活的回忆录中,这两种鲁迅的生活习惯往往是合在一起被想起来的。如鲁迅家的长工王鹤照回顾鲁迅1910年在绍兴时候的习惯时说:“晚上,他睡得很迟。一个人在房间里点盏煤油灯看书、改簿本、写文章,常常到晚上一二点钟才困觉。鲁迅先生爱吸翠鸟牌香烟,十枝装的,三个铜板一盒,盒面青绿色,像冬青叶子的颜色一个样,上面画有一只彩色的鸟。”鲁迅在杭州两级师范学堂的同事夏丏尊在《鲁迅翁杂忆》中回忆了鲁迅1909年在杭州两级师范学堂教书时候的生活:“那时他晚上总睡得很迟,强盗牌香烟,条头糕,这两件是他每夜必须的粮。服侍他的斋夫叫陈福,陈福对于他的任务,有一件就是每晚摇寝铃前替他买好强盗牌香烟和条头糕。……周先生每夜看书,是同事中最会熬夜的一个。”

21、没想到傅斯年把他的好心当成驴肝肺,当着他和赵元任的面,提议次日一起到车站接清华教务长杨振声,谋个清华学校的职位。其实是拐弯抹角讥讽顾钻营,来接站有其他目的,想谋清华教职。因为傅本人是史语所所长,不会向清华求兼职;赵元任已是清华教授,无需向清华求职。顾当然听出傅的弦外之音,现场隐忍不发飙,却一直憋在心中,憋到6月18日,终于憋不住,累积怨气一并爆发。

22、杜威博士在北京大学讲演;胡适翻译;绍虞笔记

23、1946年12月16日,为庆祝次日的北大校庆和胡适生日,在南京的百余名教育界人士餐叙。傅斯年出席并致词,和顾颉刚握手时,不知有意还是无意,“摔转了头颈”。敏感而自尊的顾难以释怀,当晚10时在给续弦张静秋的家信最后,直呼其名痛斥:“傅斯年真不是东西”,“这个傲慢的人迟早要失败的,他失败之后必然又来趋奉我了”。

24、   1936年10月19日早晨5点,鲁迅终于因肺病医治无效,病逝在上海。

25、小编遍查资料,认为其左不过因为“误会”二字。细究下来,两兄弟反目大抵因为两人之间出现了以下四个误会:

26、(1)本研究得到了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惠妍国际学院国际联合研究项目“全球史视野下的中国社会教育发展和国际交流空间(1896-1952)”(ICER202102)的资助。

27、关于这点,周作人在自己的晚年也有承认。1964年10月17日,周作人在写给香港友人鲍耀明的信中曾明确表示:1964年香港友联出版公司出版的赵聪的《五四文坛点滴》,“大体可以说是公平翔实,甚是难得。关于我与鲁迅的问题,亦去事实不远,因为我当初写字条给他,原是只请他不再进我们的院子里就是了。”同年11月16日,他在给鲍耀明的信里又说:“鲁迅事件无从具体说明,惟参照《五四点滴》中所说及前次去信,约略已可以明白。”

28、C.兄弟姐妹这个因素会对人性格的形成产生影响。

29、周树人:小说集有《呐喊》1923年8月,北京新潮社出版,《彷徨》1926年8月,北京北新书局,《故事新编》1936年,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

30、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原字豫山,后改豫才,曾留学日本仙台医科专门学校(肄业)。“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民主战士,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31、傅斯年不死心,趁10月10日与顾颉刚一起去陈建功家看滦州皮影戏时,劝顾回中研院史语所专任研究员,月薪四百元。顾依然拒绝,在当天日记中流露真实想法:“予既已脱离是非圈矣,何苦复投入耶!”

32、再次,不以未来牺牲当下。鲁迅在文章中说:“往昔的欧人对于孩子的误解,是以为成人的预备;中国人的误解,是以为缩小的成人。”(31)这句话可谓是最确凿的证据,证明鲁迅对杜威理论是了解的,因为关于“教育预备说”的争论,在西方教育史上和杜威有着直接关联。

33、杜威博士讲演;刘伯明翻译,曹刍、夏乘枫笔记

34、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5、鲁迅抵家后,告诉母亲和好友说许广平有了身孕。

36、1945年12月,抗战结束后在北平以汉奸罪名被蒋介石主政的国民政府逮捕,并押解南京受审,监禁于老虎桥监狱,周作人的朋友和学生纷纷为他开脱求情,俞平伯还给在美国办外交的胡适写了封长信,请求胡适为周作人说情。

37、而在鲁迅看来,事情恐怕没有这么简单。如刘勇所指出的那样,鲁迅不是“新青年”,“当更多青年知识分子高举启蒙、思想与文学的大旗,重演着鲁迅早年间的理想时,鲁迅显然已经进入一个更加成熟的阶段”鲁迅固然理解启蒙与社会改良的价值,但他更能意识到,启蒙是一项未竟的工程,社会改良更是一项有待于长期建设的工程岂能是因为一个杜威的到来,一种实验主义方法的传入就万事大吉的呢?相较于胡适,鲁迅显然没有那么明朗而又乐观的心态。不过在这一时期,鲁迅仍是引胡适等人为同道的,并且不愿将自己的思想传染给别人。出于这一因素,鲁迅一方面积极地阅读和吸收杜威,但另一方面却又和经过胡适之笔译介过来的杜威保持了相当距离。

38、不久之后的1923年,鲁迅演讲《娜拉走后怎样》,也反复和学生强调,“万不可做将来的梦”,并引阿尔志跋绥夫的话“你们将黄金世界预约给他们的子孙了,可是有什么给他们自己呢?”(34)这和杜威批评斯宾塞一派“不注意于现在而希望将来”乃有异曲同工之妙。

39、1929年2月,顾颉刚不辞而别,悄悄离开广州,来到北平。同年9月,被聘为燕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再分别致信戴季陶、朱家骅,辞去中山大学教授。傅斯年念念不忘这位才华横溢、不听指挥的同窗,一直想把他再网罗至麾下。

40、傅斯年恃才傲物,领袖欲很强。留学前,他相对收敛,对鲁迅以师礼恭之敬之,回函鲁迅,落款是“斯年敬复”。留学时,已流露出对鲁迅不敬,或者说鲁迅的光环,对他而言已不复存在。他致函罗家伦说,“盖尖酸刻薄四字,通伯得其尖薄(轻薄尖利),大周二周得其酸刻,二人之酸可无待言。”(按:通伯为陈西滢字,大周指周树人,二周指周作人)留学后,傅斯年回国任中山大学文科学长,羽翼未丰,就与中文系主任、教务主任鲁迅直接过招,正面冲突。1927年6月27日,顾颉刚在致傅斯年信中评论,傅在中大“以其纵横捭阖之才,韩潮苏海之口,有所凭籍,遂成一校领袖,虽鲁迅不能胜也”。

41、这下,周作人一口老血就呕了出来。这样的心理伤害对于周作人来说,恐怕抵得过以上种种的误会。

42、(2)依据文中括号里的注音填写汉字,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2分)

43、(27)杜威:《杜威五大讲演》,北京晨报社1920年版,第141页。

44、杜威博士讲演;刘伯明翻译,曹刍、夏乘枫笔记

45、原本,周作人的信只是让鲁迅再也不要进他的屋子,可是,随着鲁迅愤而搬走,年迈的老母亲竟然也毫不犹豫地随着大儿子搬走了。

46、周作人始终坚持是日本军方的阴谋,日方则说是国民d特务所为。

47、1921年底,鲁迅在《阿Q正传·序》中影射,“阿Q”之名为“阿桂还是阿贵呢?”“只希望有‘历史癖与考据癖’的胡适之先生的门人们”将来考定。顾颉刚女儿顾潮在《历劫终教志不灰:我的父亲顾颉刚》书中回应,“这便是讥讽那年春天胡适著《红楼梦考证》而父亲助其搜罗曹雪芹家世等史料之事。”

48、(片段一)行者见了,连忙下拜道:“东来佛祖那里去?弟子失回避了,万罪!万罪!”佛祖道:“我此来,专为这小雷音妖怪也。”行者道:“多蒙老爷盛德大恩。敢问那妖是那方怪物,何处精魔,不知他那搭包儿是件甚么宝贝,烦老爷指示指示。”佛祖道:“他是我面前司磬的一个黄眉童儿。三月三日,我因赴元始会去,留他在宫看守,他把我这几件宝贝拐来,假佛成精。那搭包儿是我的后天袋子,俗名唤做人种袋。那条狼牙棒是个敲磬的槌儿。”……行者见有瓜田,打个滚,钻入里面,即变做一个大熟瓜,又熟又甜。那妖精停身四望,不知行者那方去了,他却赶至庵边叫道:“瓜是谁人种的?”弥勒变作一个种瓜叟,出草庵答道:“大王,瓜是小人种的。”妖王道:“可有熟瓜么?”弥勒道:“有熟的。”妖王叫:“摘个熟的来,我解渴。”弥勒即把行者变的那瓜,双手递与妖王。妖王更不察情,到此接过手,张口便啃。那行者乘此机会,一毂辘钻入咽喉之下,等不得好歹,就弄手脚抓肠蒯腹,翻根头,竖蜻蜓,任他在里面摆布。那妖精疼得傞牙俫嘴,眼泪汪汪,把一块种瓜之地,滚得似个打麦之场,口中只叫:“罢了!罢了!谁人救我一救!”弥勒却现了本象,嘻嘻笑叫道:“孽畜!认得我么?”那妖抬头看见,慌忙跪倒在地,双手揉着肚子,磕头撞脑,只叫:“主人公!饶我命罢!饶我命罢!再不敢了!”弥勒上前一把揪住,解了他的后天袋儿,夺了他的敲磬槌儿,叫:“孙悟空,看我面上,饶他命罢。”……行者方才跳出,现了本象,急掣棒还要打时,早被佛祖把妖精装在袋里,斜跨在腰间,手执着磬槌,骂道:“孽畜!金铙偷了那里去了?”那怪却只要怜生,在后天袋内哼哼啧啧的道:“金铙是孙悟空打破了。”佛祖道:“铙破,还我金来。”那怪道:“碎金堆在殿莲台上哩。”

49、(39)江苏省立第二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校:《我校之施行实用主义》,《教育研究》1913年第8期。

50、但与此同时,朱安也感到她熟悉的世界正在改变。

51、在朗读这篇课文时,读到文章结尾句“这东西早已没有了罢”,你会在什么地方重读?结合你对选文内容和情感的理解,说说你这样设计重读的理由。(4分)

52、   直到他去世后的几十年,他的言论和预言再度频繁地出现在各大新闻事件中,人们才逐渐意识到,我们失去的是什么。

53、1935年12月31日跨年之夜,鲁迅重提此事:“‘男盗女娼’,是人间大可耻事,我负了十年‘剽窃’的恶名,现在总算可以卸下,并且交‘谎狗’的旗子,回敬自称‘正人君子’的陈源教授。”离世前44天又说:“我的怨敌可谓多矣,……让他们怨恨去,我也一个都不宽恕。”

54、(23)《鲁迅大辞典》编委会:《鲁迅大辞典》,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464页。

55、(1)“从”字甲骨文字形如下图所示,表示两人相从,本义是“随行,跟从”,引申义有“顺从”“听从”等。

56、1919年4月16日,鲁迅回函傅斯年,自谦“《狂人日记》很幼稚,而且太逼促,照艺术上说,是不应该的”。同时对《新潮》办刊提出多条意见,如:纯粹科学的文章“不要太多”;最好是“对于中国的老病刺它几针”,“偏要发议论,而且讲科学”;“《新潮》里的诗,写景叙事的多,抒情的少,所以有点单调”。作为新文化运动中的猛将、战友,无论是鲁迅的“呐喊”,还是傅斯年的“新潮”,都有一个默契的共识:“想闹出几个新的创作家来,破破中国的寂寞。”

57、一个卯足了劲想跟他说个一二一个觉得你真烦,影响到我看书写作了。

58、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9、当一切纷扰沉寂下来后,朱安就要面对家用不足的事实。周作人只肯负责鲁瑞部分开支,许广平偶然汇款接济,但始终无法应付日常用度:朱安的生活愈来愈困难了。 

60、周树人在杭州找到一份教职,本来有不少机会回家,但他并不如此,而每次短暂的逗留,也不和朱安说话,更不进她的房间。

61、而周作人散文以及杂文的成就之高,与他广泛的阅读有极大的关系。因为,如果想把一个东西写的很淡,你就必须对这件事物有多个角度的观察与认识,必须十分了解才能写“透”而又恰巧能控制力度。文杰若说:“解放后周作人为人民文学出版社译的日本古典作品,从八世纪初的《古事记》、十一世纪的女官清少纳言的随笔《枕草子》、十三世纪的《平家物语》、十四世纪的《日本狂言选》、十八世纪的《浮世澡堂》和《浮世理发馆》,以至本世纪的《石川啄木诗歌集》,时间跨度达一千多年。每一部作品他译起来都挥洒自如,与原作不走样。最难能可贵的是,不论是哪个时代的作品,他都能够从我国丰富的语汇中找到合适的字眼加以表达。这充分说明他中外文学造诣之深……每部译稿,他必加上详细的注释,并在前言后记中交代作者生平、作者的历史背景、艺术特色等。他立论精辟,提纲挈领,深入浅出,恰到好处。”

62、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周作人搬回北京八道湾的老房子,专心翻译和写作,以稿费维持生计。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