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孔子的故事50字
1、颜渊对孔子所教诲的道理,不但一听就懂,而且能够身体力行,造次颠沛未尝离开。并且毫不骄傲自负,反而虚怀若谷,处处学习,外表沉默得像个愚人,实际是大智若愚啊!
2、郑国有人对子贡说:“东门边有个人,看他劳累的样子就像一条“丧家之狗”。子贡把这段话告诉了孔子。
3、路过匡城时,因误会被人围困了5日,逃离匡城,到了蒲地,又碰上卫国贵族公叔氏发动叛乱,再次被围。逃脱后,孔子又返回了卫国,卫灵公听说孔子师徒从蒲地返回,非常高兴,亲自出城迎接。此后孔子几次离开卫国,又几次回到卫国,这一方面是由于卫灵公对孔子时好时坏,另一方面是孔子离开卫国后,没有去处,只好又返回。(关于孔子的故事50字)。
4、孔子的治史观不仅反映到治史态度和治史主张上,而且还体现在历史发展观中。孔子认为历史在不断损益,他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
5、孔子返鲁后,用心于古书典籍的整理,其中最为留心于“正乐”一事,孔子终其一生都在音乐生活中,特别是游于艺,以养德明道。孔子晚年另一大事即作《春秋》。当时,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臣杀其君的,由子杀其父的,孔子见状十分忧惧,于是根据鲁史《春秋》以严正不苟之笔法,寓褒贬,别善恶。
6、 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但他的安贫乐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贵,只求维护道,这并不符合历史事实。孔子也曾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7、孔子那时在鲁国的仕途其实挺顺利的,估计孔子自己也是志得意满,准备一路上去,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8、他的精神深深的感动了师襄子,直到现在,孔子的名言“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仍是我们的座右铭。
9、”不学诗何以言“——你不学诗你怎么会说话?
10、孔子的哲學無疑是關乎國運興衰、文明傳承的哲學,但也是日常生活的哲學。錢穆云:“孔子只講如何做人,但亦未講到人性善惡等,亦未講天是一個什麼等種種大理論……”(《如何讀《論語》》)《論語》中隨處可見吃飯、唱歌、睡覺、對弟子的讚揚或斥責,孔子的快樂與憂愁,都躍然紙上,這是孔子的親切處。歸根結底,他是一位“夫子”而非“聖人”。
11、孔子所达到的人生高度、宽度和深度,两千五百多年来,不断被阐发;不断激励着每一代中国人。
12、 俗话说酒香不怕巷子深,可孔夫子都懂得在适当的时候吹一把,真是我们学习的楷模啊!
13、来的果然不是普通人,而是山岳灵气化成的神仙。神仙说:“让我来教你道法。你想学什么?”
14、相传有一年冬天,孔子游说讲学,一日行至兖州西关(今旧关),遇见一个小孩正用树枝在路上画画。孔子凑近一看,见小孩画了一座城,孔子见他画得认真仔细,城也画得很漂亮,不忍从上面踏过,便从一旁绕着走。
15、春秋时代的政局很不稳定,季桓子经阳虎乱政后,便有心求贤,见孔子博学有贤德,在鲁国很有令名,便向鲁定公推荐孔子为中都这地方的邑宰,想看孔子的政绩如何?再调升大任。
16、这时候,弟子颜回在屋外择野菜,见子路与子贡两人在一起嘀咕道:(关于孔子的故事50字)。
17、所以,古代有道德的人,得意也乐,失意也乐,所乐非关得失。有道德怡养于内,外境的得失,不过如寒暑风雨之替换,无足扰乱自心。孔子的故事篇4传说,孔子年少而好礼,有一年的秋天,乌云滚滚,寒风嗖嗖,落叶从树上纷纷飘下来,随风翻飞。这时,年少的孔丘正聚精会神的在窗下读书,由于天气太冷,他又穿着单薄的衣服,不时地搓着手。坐在一旁的母亲心痛地说:“孩子。歇一会儿吧!”
18、所以,“相礼”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职业,也是当时社会需求量特别大的职业。
19、话说孔子东游,来到一个地方感觉腹中饥饿,就对弟子颜回说:“前面一家饭馆,你去讨点饭来!”颜回就去到饭馆,说明来意。
20、社会矛盾的激化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人的精神和信念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摧残。这些共同构成了孔子政治思想产生的历史渊源和社会条件,“仁”与“礼”是其政治思想的基本精神。
21、但这并不影响孔子成为整个家族中最璀璨的一颗,在中华文明史上他仍然能够光照千秋。
22、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是我国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也是我国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他之所以能成为弟子三千、名扬四海的圣人,是和他小时候的刻苦勤奋分不开的,也正所谓是“天才来自勤奋”。
23、不过在孔子三十五岁的时候,鲁国发生了一件大事。
24、那么孔鲤看见父亲孔子站在庭院里面,于是低着头“趋”,孔子说”站住,学诗了吗?“
25、而有的人却不这样,父母在世时他们问寒问暖,百般敬重;父母过世时,心中虽然悲痛,但却问心无愧。真正孝敬的人,悲痛只是装在心里,有些啼啼哭哭的人不过是做样子给别人看的。刚才那人一路走一路唱,我看他是个懂得孝道的人。唱只是有意警醒世人,并不为过。
26、评议:这段故事的关键词是“孝”。曾子的懵懵懂懂与孔子的睿智深刻相映成趣。显然,曾子对于“孝”的理解比较肤浅。在孔子看来,孝不仅仅是个人的行为,而是一种人际的关系。就是说,您不能孝到父母受不了或社会不允许接受的程度。
27、我们每一个做老师的人心中都有一个偶像,那就是被称为“至圣先师”的孔子。
28、孔子的家境相当贫寒。由于身处乱世,孔子所主张的仁政没有施展的空间,但在治理鲁国的三个月中,使强大的齐国也畏惧孔子的才能,足见孔子无愧于杰出政治家的称号。政治上的不得意,使孔子将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教育事业上。孔子曾任鲁国司寇,后携弟子周游列国,入东周向老子请教。最终返回鲁国,专心执教。孔子打破了教育垄断,开创了私学先驱,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贤人便是着名的七十二贤士。七十二人中有很多为各国高官栋梁,又为儒家学派延续了辉煌。这“七十二贤士”中,又数颜回,是孔子最爱的弟子。
29、过了几天,鲁国当政的贵族季孙氏听说了这件事,大为震怒:这宓子贱怎么能把粮食拱手相让给外来侵略者呢?他亲自向宓子贱兴师问罪。可宓子贱说:“今年田里没有收成没关系,明年还可以再种再收。但如果我允许大家去抢收麦子,那么那些不种麦子的人就可以不劳而获,他们会暗暗盼着明年还有这样趁火打劫的机会。这样一来,地方的民风就跟着变坏了。对于鲁国来说,一季麦子是小事,但如果让老百姓产生了靠敌人入侵而发财的`念头,他们就不会拼命抵抗敌人的侵略了,这才是鲁国的大害啊!衡量了这个利害关系后,该放弃的还是一定要放弃。”
30、孔子回答:“母亲整天只管哥哥学习,不问我的事,我只能做陈俎豆的游戏了。
31、孔子听完子路的诉说,摇着头道:“子路呀!你还是那么的粗野,那么处事单纯。你如果觉得民工们饮食不足,为什么不去告诉鲁君呢?让鲁君开粮仓去接济他们呀?你用私人的俸禄做公义,这种行为,是在障蔽鲁君的恩泽,显示你自己的德义。现在速速停止,或许还不算晚,否则,降罪你的日子,马上就会到。”子路闻此,无语而退。果然,不久相府派人来找孔子说:“先生派弟子救济民工,是不是要跟鲁君争夺百姓呀?”
32、御,就是驾车,古代打仗要驾战车,大夫出行,要乘马车,这是身份的标志。
33、所以,孔夫子被称为“万世师表”“至圣先师”不是口号,是实实在在的,在我们认为万恶的封建社会之所以能创造出灿烂辉煌的古代文化,根本上离不开孔夫子的教育思想和文化思想,“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34、孔子说:“你不该在路当中玩儿,挡住我们的车!”
35、父母双亡,无依无靠的孔子,从此必须独自面对生活,面对世界,独自面对前途未卜的人生。
36、由於父母的結合不符合當時的禮教,幼年的孔子並沒有得到多少父親的庇佑,三歲時父親即去世,而母親迫於輿論的壓力,連父親埋葬的地方也一直沒告訴他。
37、孔子的另一学生子路,救起一名溺水者,获救者为了表示感谢送了他一头牛,子路收下了。孔子高兴地说:“鲁国人从此一定会勇于救落水者了。”
38、孔子曾说:“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39、孔子说:“你不该在路当中玩儿,挡住我们的车!”
40、 周瑜不但有卓越的政治军事才能,而且精于音乐,有很高的音乐欣赏能力。据载:周瑜听人演奏的时候,即使多喝了几杯酒,有几分醉意了,也能听出那怕是很细微的差错。每当发现了错误,他就拿眼睛看一下演奏者,示意他演奏错了。因此,当时有句歌谣说:曲有误,周郎顾。
41、孔子二十四岁时,孔母颜氏与世长辞。孔子十分悲伤,将母亲与父亲合葬在防的地方。
42、可是冉有也同样问过孔子:“听说一个主张很好,是不是应该马上实行呢?”
43、可是孔子仍说:“不可以,未得其志。”又过了相当的时间,师襄子认为这回真的可以了,可是孔子仍然认为自己没有弹好这首乐曲。于是,孔子反复的钻研,体会琴曲的内涵,直到他看到文王的形象在乐曲中表现出来了,才罢休。
44、鲁昭公赐鱼不久,鲁国的执政上卿季平子就聘请他到家中,他先后做过文书、委吏和乘田等小吏,管理仓储和畜牧。
45、孔子弟子公孙赤出使齐国,冉求替他的母亲向孔子请求补助一些谷米。
46、有一次孔子随师襄学鼓琴。曲名是《文王操》。孔子苦苦地练了很多日子,师襄子说:“可以了。”孔子说:“我已经掌握了这个曲子的弹法,但未得其数。”
47、 (巢毁卵破)在东汉末年孔子的后代孔融。他自幼聪明知书达理,明礼数。至今还流传着“孔融让梨”的故事。可是这么一个贤人不幸被曹操手下杀害,被灭了全家。那时,曹操发动五十万大军,准备南征刘备。孔融提出不同的主张,却遭到曹操的拒绝。孔融不服气,背后讲了愤愤不平的话。曹操知道后,便下令处死孔融全家。
48、相传公元前523年的一天,孔子对弟子南宫敬叔说:“周之守藏室史老聃,博古通今,知礼乐之源,明道德之要。今吾欲去周求教,汝愿同去否?”
49、冯梦龙《古今谈概》里有个故事,就是把父亲“孝”得受不了:常熟周木尝朝叩父寝室。父问谁,曰:“周木问安。”父不应。顷之,又往曰:“周木问安。”父怒起,叱之曰:“老人酣寝,何用问为?”
50、子贱在位期间,齐国进攻鲁国,单父恰好在齐军的必经之路上。此时正值秋收,田里的麦子成熟在望,但齐军一来,粮食肯定会被敌人抢走。
51、它很复杂,所以一般人不能把它完全搞明白,这就需要一个能够搞明白的专家。
52、一天,孔子向东游历,看到两个小孩在争辩,便问是什么原因。
53、据《史记》记载:鲁国国力大增,引起齐国警惧。齐国有个大夫,他经过设计,向鲁国赠送了女乐文马。鲁定公自此荒废了朝政,疏远了孔子。孔子也至此心灰意冷,最终又离开鲁国。
54、一日,孔子闲居无事,在室内演琴自娱。弟子曾参、子贡,坐在外厅,侧耳细听。
55、少正卯与孔子同时。孔子之门人三盈三虚。孔子做大司寇的时候,就判处少正卯死刑,在宫门外杀了他。子贡向孔子进言道:“少正卯是鲁国的名人,老师您杀了他,会不会不恰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