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传说10字
1、客家人有句老话,叫“清明前后吃艾粄,一年四季不生病”。艾粄是清明节客家人必备的传统小食。首先是将采摘回来的鲜嫩艾草洗净,放锅中煮熟后捞起,沥干水份,煮艾草的水要保留备用。然后将煮熟的艾草剁成草泥,草泥剁得越细越烂越好。艾草泥剁好后,用煮艾草的水,加上糯米粉一齐和拌成团。然后把准备好的芝麻、眉豆、花生等馅料包进面团里,再封口捏成圆形、长形等形状,放入锅中隔水蒸15-20分钟后即可出炉。
2、有的地方,不仅门前插柳枝,而且还在头上戴个柳条帽圈,坐着插满柳条的车子、轿子,到郊外踏青游春,插柳、戴柳之俗,蔚然成风。
3、清明节,是晋文公祭祀有功未封偿的亡臣介子推而产生的,当时并无祭祖含意。后来人们引伸、演释,选择、利用清明节祭祀自已的祖先,形成了清明祭祖的传统文化。“清明”,是现实清政廉明词语渊源,纪念清明节,不忘其现实重大政治意义。(清明节的传说10字)。
4、相传在秦朝末年,汉高祖刘邦和西楚霸王项羽,大战好几回合后,终于取得天下。他光荣返回故乡的时候,想要到父母亲的坟墓上去祭拜,却因为连年的战争,使得一座座的坟墓上长满杂草,墓碑东倒西歪,有的断落,有的`破裂,而无法辨认碑上的文字。
5、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 ,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片衣襟,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6、可是,大火烧了三天三夜,也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重耳带着众人上山一看,介子推抱着一棵柳树已经死了。介子推的身体挡住了柳树洞,洞中有介子推写的诗,劝勉重耳要当一个清明的君主。
7、我国南北各地清明节有吃馓子的食俗。“馓子”为一油炸食品,香脆精美,古时叫“寒具”。寒食节禁火寒食的风俗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已不流行,但与这个节日有关的馓子却深受世人的喜爱。现在流行于汉族地区的馓子有南北方的差异:北方馓子大方洒脱,以麦面为主料;南方馓子精巧细致,多以米面为主料。
8、十九年后,重耳作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他打点好行装,同老母亲悄悄的到绵山隐居去了。(清明节的传说10字)。
9、晋文公继位后,大赏和他一起流亡的大臣们。唯独没有介子推。等他想起来时,介子推已经不知去向。原来,介子推不贪图权势,背着老母亲上了綿山隐居起来了。晋文公亲自去找介子推,想请他下山,介子推躲开了。晋文公就命人放火烧山,想逼介子推下山来。可是,介子推没有下山,人们在一棵柳树下发现了他和母亲的尸体。并留下遗言“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长清明”,晋文公伤心不已,下令介子推去世的这一天为寒食节,家家户户不可生火做饭,只能吃凉食。
10、晋文公看到以后,淘淘大哭。晋文公在这颗树下发现了一片衣襟,上面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11、坟墓上长植物的,必需要清除,万万不可使其长出气候。这一点最重要不过,要知道,所谓扫墓,就是让你清扫不利于墓地的东西,坟头的草木会对家族的成员造成伤害,包括了气运和健康,都是大大不利的。
12、确实,但是你要晓得这么一段时光,在古时候说来,就是清明这个节气到了,这块,今天我们也是特意请到了扬州文史专家黄继林老师,来跟我们谈谈,有关清明的故事
13、它的历史很古老的,最早的时候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之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大多数都是用树桠枝为架,再拴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成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荡秋千不仅可以增进身体的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到现在都是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的一项娱乐方式。
14、“蚕花会”是蚕乡一种特有的民俗文化,过去清明节期间,梧桐、乌镇、崇福、洲泉等地都有此项民俗活动。
15、清明传说以后,晋文公常把血书袖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佑铭。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
16、最后发现在一棵枯树下被烧死了,还留下劝谏之诗,晋文公十分悲痛,为了纪念介子推,下令把这座绵山改为介山,并规定全国每年这一天不得生火做饭。第二年晋文公来祭祀,看到了柳树竟然死而复生了,祭拜后,晋文公赐名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17、就是到了今天的社会,人们在清明节前后仍有上坟扫墓祭祖的习俗:铲除杂草,放上供品,于坟前上香祷祝,燃纸钱金锭,或简单地献上一束鲜花,以寄托对先人的怀念。清明节的来历简短2清明节的介绍
18、第二年,晋文公带领群臣着素服徒步登山祭奠介子推,只见那棵烧焦的柳树竟死而复生。
19、晋文公不知是计,信以为真,而赵衰、狐偃等人却四面烧山,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血书,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20、清明节吃鸡蛋其源起是先秦时代某些地区有禁火习俗,多日的禁火寒食,煮熟的鸡蛋是度过这一时期的最好的食品储备。
21、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22、 十九年以后,重耳做了国君,重赏了他流亡的功臣,就忘了介子推。有人劝介子推面君讨赏,他最鄙视这种人,他打好行装,悄悄跑到山上去了。
23、此后,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召唤他的灵魂,这东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每届清明,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
24、清明相关书画据说,插柳的风俗,也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黄巢起义时规定,以“清明为期,戴柳为号”。起义失败后,戴柳的习俗渐被淘汰,只有插柳盛行不衰。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阴。
25、清明传说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这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
26、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向想起了旧事,心中有愧,晋文公亲自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背着老母躲进了山里。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想让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
27、“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榼,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其实,扫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则是秦以后的事。到唐朝才开始盛行。《清通礼》云:“岁,寒食及霜降节,拜扫圹茔,届期素服诣墓,具酒馔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树,剪除荆草,故称扫墓。”并相传至今。
28、后来,重耳做了国主,历史称晋文公。晋文公登基后重赏了当初随他流亡的众多功臣,但是唯独忘了介子推。介子推不在乎功名利禄,带着自己的母亲悄悄地到绵山隐居去了。
29、有一次,重耳饿晕了,介子推为了救他,就从自己腿上割下一块肉给了重耳,救了他一命。
30、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时年八节”之一般是在公历4月5号前后,节期很长,有10日前8日后及10日前10日后两种说法,这近20天内均属清明节。清明节原是指春分后十五天,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明定4月5日为国定假日清明节,也叫做民族扫墓节
31、晋文公听说了这件事情后,羞愧难当,便亲自带人去找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经去绵山隐居了。由于山高林密,找不到介子推,于是便有人给晋文公献计说:从三面放火烧绵山,把介子推从绵山里逼出来。大火立即烧遍了绵山,然而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经坐在一棵老柳树下面死去了。
32、走到那棵烧焦的老柳树前,他们竟然看到老柳树又复活了!绿枝千条,随风飘舞。
33、《续文献通考·乐考》记载明成祖曾数次往东苑击球、射柳。明《宣宗行乐图》长卷中绘有宣宗赏马球之场面。当时的官员王直写的端午日观打球的诗:“玉勒千金马,雕文七宝球。鞚飞惊电掣,伏奋觉星流。炎页过成三捷,欢传第一筹。庆云随逸足,缭绕殿东头。”北京白云观前也有群众骑马击球之典。清代天坛一带也还有马球运动,直至清中叶之后,马球才消失了。1965年开始西安市又出现了仿古马球运动,使这一古老的体育运动在绝迹多年后重又出现在中华大地上。现在的足球就是由蹴鞠变化而来的。
34、鸡蛋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是生育与生命的象征。传说,开天辟地的盘古在鸡蛋中化孕,“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商的始祖契为“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而生。民间习俗,妇女生孩子后,给四邻八舍报喜讯,送的也是鸡蛋。
35、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后来,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
36、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4天,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37、宋代的寒食节也放假七天。北宋庞元英《文昌杂录》卷一记载:“祠部休假岁凡七十有六日,元日、寒食、冬至各七日。”南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卷十五引宋吕原明《岁时杂记》说:“清明前二日为寒食节,前后各三日,凡假七日。而民间以一百四日禁火,谓之私寒食,又谓之大寒食。北人皆以此日扫祭先茔,经月不绝,俗有寒食一月节之谚。”
38、本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朝,将祭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清明节”的得名还源于我国农历24节气中的清明节气。冬至后第105天就是清明节气。清明节气共有15天。
39、清明节,英文标准译名:Tomb-sweepingDay或者PureBrightness。是中国的二十四节气之每年的阳历四月五日。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进行农事活动。《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40、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和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是祭祖和扫墓的时间。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开始于周代,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41、介子推的邻居解张很为他抱不平,一天夜里把诗挂在城门上。后来晋文公看到了,对于自己忘恩负义的行为感到十分后悔,赶紧派人召介子推受封,这时才知道他已经隐居绵山,避而不出。
42、19年后,重耳回到国家做了君主。苦尽甘来,他决定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奖赏。可是,他唯独忘了奖励介子推!
43、这是中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之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荡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44、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45、清明节的折柳、戴柳的习俗,后来就演化为把柳条插在井边。(“井井有条”的成语即源出于此),这也是清明节植树的起源
46、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我国植树节。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47、在汉代以前,只有贵族才有墓葬的资格,老百姓只能是一堆土包,是没有墓碑的“坟”,而不是“墓”。秦始皇划天下为三十六郡,郡下设县、乡、亭、里,十里一亭,虽然刘邦曾当过泗水亭长,相当于现代的村长,却不是贵族,所以刘邦母亲的坟是没有墓碑的。
48、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中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
49、怎么办呢?有人给重耳出了一个主意:“不如放火烧山吧!三面点火,留下一面,介子推没有地方跑,就会自己走出来了。”
50、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踢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寒食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清明节,民间忌使针,忌洗衣,大部分地区妇女忌行路。傍晚以前,要在大门前洒一条灰线,据说可以阻止鬼魂进宅。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离死别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51、晋文公知道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其下山。可是介子推躲了起来。绵山树木茂密,找人太难了。有人就献计,从三面放火逼介子推出来,大火烧边绵山都没有介子推。火灭了以后,大家才发现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