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句子 七堇年小说(摘抄好句40句)

七堇年小说(摘抄好句40句)

七堇年小说

1、我低头笑,她亦笑。医生出了屋子,她便低低地说,耀辉,谢谢。

2、我听着卫生间里哗哗的水声,心里忐忑而又落寞。将她扔在椅子上的包和裙子收拾起来挂好,又去厨房给她盛了一碗莲子粥。

3、七堇年的《尘曲》里"凡心所向,素履所往;生如逆旅,一苇以航"——凡是心所向往的地方,即便穿着草鞋也要前往。生命犹如逆行之旅,即便一叶扁舟也要向前起航。化用苏轼《临江仙·送钱穆父》中“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一句和《赤壁赋》中“纵一苇之所如”一句。七堇年化用的。以及如果是按苏轼原意,逆旅应该是旅舍的意思,就是旅馆。

4、今天七堇年向我们推荐的这本《游隼》,它的作者,便是将这种翱翔寄托在鹰的身上。(七堇年小说)。

5、七堇年热衷于书写成长的诸种疼痛与记忆。她的小说到目前为止,始终都在围绕成长的主题展开。这是七堇年的小说最明显的精神标记,也是她有别于其他“80后”作家的地方。虽然说,很多“80后”作家都在写成长之痛,但成长于七堇年而言,仍有不同一般的意义。

6、之事的人。但过去的事已经很遥远,我从不对自己提及。

7、成名十年,笔名只是一个旅行箱。在写作之旅中,被贴上各种托运标签。撕去“青春”“畅销”之类种种,留下痕迹难免。行路到这一站,箱子外壳已陈旧,标签斑驳。可每一趟旅程,箱子里面都装的是不同的灵魂行李。如今我只描述自己为,写作者,黄昏收集者,正在认认真真地浪费生命。

8、6月10日下午2点,七堇年将在鳌峰坊书城举办新书见面会,面对面为大家解读这部自己的长篇里程碑之作。

9、那一瞬间,我仿佛真切地看到她的少年。心里一下子有疼惜。

10、我说的有意思,是“教材”这个概念。伟大的作家,他们的作品对一个初步踏入文学写作道路的人来讲,就是教材。我记得大概2011年的时候,台湾小说家骆以军到深圳开讲座,在深圳的关山月美术馆。当时骆以军讲了一句话,他说,“伟大的作品都是对我们的一种调教”。我觉得“调教”这个词特别有意思,他说得特别好。文学经典对于我们的影响就像是一种教材,或者像骆以军讲的是种调教。

11、子君熬了过来,躺在床上,虚弱得像一把枯草。

12、谈起寂静主义,七堇年说到平时创作的时候,不只是要一个寂静的外部环境,更重要的还是内心的环境。

13、她邋邋遢遢地走出来,拿过床单被套,放下水壶,在我面前捧起棉布,把整张脸都埋进去深深地吸气,末了,轻声说,晒得挺香的嘛。她又笑了。身上还穿着我给她买的衣。

14、我在书桌边看了会儿书,天就亮了。上午第一节还有专业课,我要回校。走之前下厨给她做好了早餐放在桌上,随手撕下一张便条纸想要留言,捉着笔俯身颤抖良久,却无话下笔,把纸揉成一团扔掉,回头看到她还在沉睡,安恬如婴。

15、那些间隙中的一块块黑暗,只能等待自己去消融。”(《大地之灯·后记》)“黑暗”不会因为“灯”的存在而“消融”,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地之灯》正是这“呈现给别人看的华丽”,而《澜本嫁衣》则是留给自己咀嚼和“消融”的“黑暗”。

16、林培源,男,1987年生,广东汕头人。现为清华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出版有长篇小说《以父之名》、短篇小说集《钻石与灰烬》《第三条河岸》等。曾获紫金·人民文学之星短篇小说佳作奖。

17、在七堇年的作品中,写于十六岁前后的《被窝是青春的坟墓》(2007)虽多少显得幼稚而有点虚张声势,但就其在她的创作历程上的意义看却不可不提。这是作者早年作品的合集,其中包括《远镇》、《蓝颜》等常被评论者提到的作品,共计17篇。

18、一阵短暂杂音过后,磁带咔嗒咔嗒转起来,他的心悬在了嗓子眼。

19、《大地之灯》中也不难看出台湾女作家简媜对于七堇年的影响,对简桢作品的引用,七堇年在《大地之灯》之中用的尤为甚多。《大地之灯》的每一章节开始的序言中都有简媜作品的语句,或节选自《四月裂帛》或是《落葵》等作品。

20、而新书《无梦之境》围绕主人公苏铁和他的朋友李吉、胡骄、宁蒙等少年的故事展开,讲述了苏铁努力摆脱爱的负重,不断逐梦的心路历程。

21、完全不会说土耳其语,他们也不会讲英语或者中文。

22、她见状,抬起头来轻轻抚了我的下巴,说,耀辉。你不了解我。我是经历过一些不堪

23、按工作人员提示操作,即可报名参加七堇年读者见面会

24、选自《收获·长篇专号》2018年冬卷、《收获》2019年第2期

25、她离开了学校,也没有回老家。那之后又与我几乎断了联系。她总是那个要迟到却又要提前离开的人。但我宁愿相信我懂得她,她太害怕这人世的寒冷,或者她太习惯这人世的寒冷。

26、的确是聪明的女人,却懂得掩饰自己的聪明。这个世界总不太喜欢过分聪明的女人。她懂得这一点,就比外露才智的聪明女人更加聪明。

27、她将谁都不记得。来人去事只是倒映在眸子里,叫人觉得是一双有故事的眼睛。但我知道,她身边无论谁来谁去,她都会懂得如何活好自己的。这就够了。

28、2014年起逐步开始涉及编剧、翻译等领域,2015年主编岸口系列第一辑《近在远方》,翻译爱尔兰作家克莱尔·吉根的短篇小说《寄养》,出版文集《灯下尘》。

29、小说不仅仅局限于青年时代情绪的抒怀,而是将人物性格与家庭、社会、时代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七堇年形容三位主人公“像三个不肯融化的雪人,在春天逼近的温暖里,努力保持自己的轮廓。”在故事的虚构中,七堇年不动声色地传达了自己的观察和思考,通过主人公对自己人生热爱的不断坚持和探索,传达“斜杠青年”是一群认真审视生活的人,在实现多元价值的同时,也收获财富上的自由,引导读者通过对自身和未知的探索,拥有独特的“斜杠人生”。

30、“我本想写的是,一个人害怕自己的影子,厌恶自己的足迹,于是奋力奔跑。影子始终不离身,跑得越快,足迹越多,他最终气绝身亡。他不知道,如果就在树荫下歇息,影子就消失了,足迹也就没了,真傻呢。”

31、刘恪脸色煞白。他不相信,以为是幻听,便换上第二盒磁带,结果依旧。录好的磁带,声音全消掉了,第三盒,第四盒,第五盒,连续很多盒都一样,磁带像是被人动了手脚,录好的内容全被抹掉了。他像遭遇了噩耗,脑袋“嗡”地炸开了,怎么会这样?之前不都好好的?老板冷笑,说了你还不信,东西带回去吧,我还要做生意呢。老板事不关己的派头让刘恪的愤怒达到了极点,他脸颊的肉在颤抖,身体筛糠似的打颤,他觉得自己被糊弄了,看着那箱录音带,又看看眼前的老板,突然,冲上去揪住老板的衣领,大声吼道,把录音还给我!把录音还给我!刘恪不知道自己怎么有这么大的力气。老板被掐得满脸通红,你疯了,滚出去!接着他使劲推了刘恪一把,刘恪一个趔趄,重重跌到地上。老板喘着气,将刘恪连踢带拖赶出店,连同那只装满磁带的纸箱,也一并扔给了他。

32、成名十年,笔名只是一个旅行箱。在写作之旅中,被贴上各种托运标签。撕去“青春”“畅销”之类种种,留下痕迹难免。行路到这一站,箱子外壳已陈旧,标签斑驳。可每一趟旅程,箱子里面都装的是不同的灵魂行李。如今我只描述自己为,写作者,黄昏收集者,正在认认真真地浪费生命。

33、这样一本没有国界痕迹、时代痕迹的特殊小说。正如那句名言所说:“世界永远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好,却也从来不会像你揣测的那样坏。”

34、但最后我有跟她说一句“对不起”,大概也并不是她可能需要的安慰,但那个时刻让我一直觉得很难忘。 

35、贺传,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硕士,浙江电视台经济生活频道主持人,主要栏目《经济看地产》、《财富新密码》、《新闻深呼吸》。

36、第三本要讲的是美国小说家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我自己特别喜欢。当然福克纳还有其他的作品,在这里不展开来讲。

37、母亲好像一生下来就是三四十岁。永永远远地三四十岁着,从未年轻过,也不会老去;她不曾年少,不曾贪玩,生来就像大人一样勤勉,刻苦地生活着。

38、那是仲夏的清晨,阳台上的蔷薇像窗帘般遮了光线,浅睡中隐约觉得闻得到茉莉香,听得楼下市井的生息,车辆川流,人群熙攘,觉得活得丰实,要得就是这喧攘不寂寞的俗世,因我心里落寞。每日潜心做学,看书习字。生怕留给自己一隙空白。

39、她湿漉漉地洗完走出来,穿着我的衬衣,脚上竟还蹬着细带高跟凉鞋。这是骨子里妩媚的女子,连这般邋遢装扮,都有性感的意味。我知道我与俗常男人无异,喜欢性感的女子。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