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句子 钱瑗33句集锦

钱瑗33句集锦

钱瑗

1、钱瑗生于1937年5月,1959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英语系,并留校任教。1966年从事英语教学,1978年公派至英国兰开斯托大学进修英语及语言学,1980年回国。1986年晋升教授。1993年被聘为外语系英语语言文学博士生导师。

2、对于外人来说,至亲名气太过强盛,会“吃”掉身边人的存在感。

3、钱瑗的同学曾回忆说,读书期间,大家周末都会去郊游,唯有钱瑗要么就是上课,要么就是待在图书馆里,她之所以如此努力,就是立志要当“教师的尖兵”。

4、作为钱锺书与杨绛的唯一爱女,钱瑗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呢?

5、一百岁的人了,看起来人淡如菊,却不料谈笑间有“打扫战场”的兵气。(钱瑗)。

6、 在杨绛的提点下,钱瑗终于明白:意外来与不来,人都必要好好地活着。为了体验世上一遭,为了爱人,也为了自己。

7、但留给杨绛思念女儿的时间并不多,她也顾不上过度悲伤,因为此时在北京医院的病床上,病重的丈夫钱钟书还在等待她的照顾。

8、钱瑗,女,1937年5月生于英国牛津,北京师范大学英语系教授。是钱钟书和杨绛的女儿。

9、不久前,我见到北京女十二中1955届毕业生名录,其中每人有一段自我介绍。钱瑗是这么写的:“1959年毕业,一直在北京师大外语系工作,‘文革’前教俄语,现在教英语,并负责一个以‘英语教学’为专业方向的硕士生培养项目。每学期上两三门专业课,备课虽吃力,但能不断学习新东西,真是‘惟学半’。”这不足百字的自述,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她的谦逊。她是我们这届同学中第一个提升教授和博导的,可她总觉得自己原本的专业是俄语,现在改教英语,应加倍努力,边教边学,于是才有上述“惟学半”之说。其实,钱瑗家学渊源,英语基础扎实,在学俄语的同时也未中断学英语,1966年改教英语时水平已不低。1978年在英国兰开斯脱大学进修两年,1990年又在英国纽卡斯尔大学访学,攻研英语文体学、语用学及应用语言学,编写出《英语文体学教程》(英语版),并写出《英语言语节奏与英诗格律》等文章。有人说,她出于学界巨擘之家,其论著肯定得力于父母。可据我了解,钱瑗有疑难时,钱杨二老总是提出查找范围或书名,让她自己去找、去读,自己解决问题。

10、某一天,钱瑗突然将字倒过来念给母亲听,杨绛一看吓坏了。寻找到原因后才开始纠正女儿要正着读字。

11、家里满屋子的累世藏书、字画的墨,在空气里氤氲着淡淡书香。

12、   仍然节选自《我们仨》中的两段,关于教育—— (钱瑗)。

13、因为不会煮饭,她心里很愧疚,就想用自己的方式去弥补。每到周末,她总是专门去给家人买各种好吃的,包括一些很稀奇的西式点心。

14、而钱瑗不但寿命不如父母,婚姻也不如父母那般幸福,她一生中先后有过两段婚姻,且没有留下子女。

15、在杨绛眼里,她是一个“尖兵”,业务出色,但骨子还是一个小兵,没想当将军,却在认真平凡中很满足、很快乐。

16、  阿圆小时候常说:“我和爸爸最哥们,我们是妈妈的两个顽童,爸爸还不配做我的哥哥,只配做弟弟。” 

17、1968年,在北师大执教的钱瑗结束了和同为大学讲师王德一的将近八年的爱情长跑,步入了婚姻的殿堂。二人在学校的美术活动中逐渐相识相知,直至约定终身,两个有着同样信仰与追求的人本该在此时去追求他们的幸福。但是在人间怎么能轻易地得到单纯的快乐呢,其中必然夹杂着太多不幸和辛酸。“文化大革命”中,为人淳善的王德一被诬陷,无奈下在那个荒唐杂乱的年代中选择自杀。而这,是钱瑗一生中受到的最大的打击。

18、 有一日,社会学家费孝通来拜访杨绛。他对当年的心上人还是情有独钟,便带着自己的著作来请杨绛“斧正”。旧友重逢,喜上眉梢,两人嘘寒问暖,交谈甚欢,忽然杨绛意识到自己有些失态了,便态度冷淡起来。

19、2003年,《我们仨》在大陆和港台同期印行,杨绛在书的扉页上写下“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的字样。凡是读过此书的人,无不被这个相守相助,相聚相失的故事打动。但是,很少有人知道,杨绛写《我们仨》,是因为思念女儿钱瑗,杨绛曾经对病危中的钱钟书说过:“我要写一个女儿,叫她陪着我。”当时卧病在床,已经不能交谈的钱钟书点头表示同意…… 

20、钱瑗不但不像她父母一样长寿,她的婚姻也不如她的父母幸福。钱瑗有两次婚姻,都不能算是太如意。

21、去英国进修,名额有限,她不去争,临到资格考试,有人退缩,她才被公推出去应考。

22、其实当时钱瑗的英语水平并不低,但是她自我要求很高,总觉得自己的英语没有达到心中的要求,于是她拼命努力,边教边学。

23、 那时,杨绛已经八十多岁高龄,老病相催,生活日趋艰难。尽管如此,她依旧坚强地支撑起这个失去爱女的破碎之家。

24、钱瑗离世七年,她的两位香港学生回北师大,一位捐款一百万港元,设立了“钱瑗教育基金”,另一位在《香港文学》上刊出了《纪念钱瑗专辑》,钱瑗的学生和同事友好闻讯后,纷纷写文章纪念,三联书店在此基础上编辑出版了《我们的钱瑗》一书。

25、 家里人瞒着她,医生朋友哄着她,可钱瑗并不傻。看着自己服用的药物,和大大小小的医疗设备,她就心中清楚,自己怕是熬不过去了。

26、  至于王德一的自杀,也不是因为他“不肯交出一份黑名单给工厂里的左派”云云。在清查“五一六”的时候,王德一被驻校“宣传队”宣布隔离审查,其主要“罪行”是“炮打林副统帅”。我当时感到很突然,因为我根本不知道王德一在“文革”中除了一般的参加“运动”之外还有什么其他活动。从当时披露出来的“事实”中得知,王德一作为北师大“井冈山”的代表,参加了设在中国人民大学的“批资联委会”的工作。当时“宣传队”对他发动的攻势非常猛烈,仅举一例就可以想见其余:为了逼迫王德一“端正态度”,特意在文史楼三层西头的大教室里召开了一个历史系与外语系全体师生员工参加的联合“批斗”大会,其用意大家都明白:因为王德一的夫人是外语系的老师。用这种办法来“株连”家属,恐怕也属于“史无前例”的一项发明创造吧?此事件之后不久,有一天上午大约八点半左右,我们这个小组的成员(当时全系师生员工混编为若干小组)正在文史楼三楼一间教室里由一位“军宣队”带领进行“天天读”,忽然杨家兴同学来敲我们的门,说;“不好了,王德一好像是在上吊!”杨家兴同学当时也是被隔离审查对象,他趁大家“天天读”的时间从自己专用的隔离室出来在楼道里溜达,从门缝里窥视王德一专用的隔离室时,发现了这一情况。我们立即蜂拥而出,由“军宣队”带头跑上四楼,由于王德一事先把门插上了,于是众人“强攻”才把门打开。只见王德一吊在北面窗户上的暖气管上,双手还紧紧攥着他在挣扎时抓住的垂挂在窗户周围的标语、大字报纸。人们立即把他解下,放在房间里面一张原先用于裱糊文物字画的大木案上,发现他已经气绝,人们围在他周围不知所措。这时我立即想到:只有马上找医生抢救,其他都无济于事。于是我没有向周围的任何人打招呼就奔下楼,骑上我买来不几年的“飞鸽”自行车,以最快的速度冲进校医院。到了校医院值班室,我气喘吁吁地说明情况,请值班的周大夫快去急救。周大夫立即拿起急救箱,出来坐在我自行车后座上,我使劲蹬车,到了文史楼,急奔四楼。房间里的人们还围在王德一的周围,周大夫拨开众人,立即为王德一做人工呼吸和各种急救措施,累得满头大汗,最终还是无力回天。

27、钱瑗应该算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她1937年5月出生于英国牛津,没有兄弟姐妹。因为钱钟书对妻子杨绛说:“我们要是再生一个孩子,如果比阿瑗好,我们喜欢那个孩子,不喜欢阿瑗了,阿瑗若不是太可怜?”

28、  一九八七年师大外语系与英国文化委员会合作建立中英英语教学项目,钱瑗是建立这个项目的人,也是负责人。在一般学校里,外国专家往往是权威。一次师大英语系新聘的英国专家对钱瑗说,某门课他打算如此这般教。钱瑗说不行,她指示该怎么教。那位专家不服。据阿瑗形容:“他一双碧蓝的眼睛骨碌碌地看着我,像猫。”钱瑗带他到图书室去,把他该参考的书一一拿给他看。这位专家想不到师大图书馆竟有这些高深的专著。学期终了,他到我们家来,对钱瑗说:“Yuan,youworkedmehard”,但是他承认“得益不浅”。师大外国专家的成绩是钱瑗评定的。

29、杨绛在六七十年代,被下放到改造知识分子的“五七干校”扫厕所,其后创作小说《洗澡》,写出了那个年代连心都无法隐的惊心动魄。

30、 女儿走了,丈夫走了,昔日其乐融融的家庭不复存在,只剩下杨绛孤零零一个人。从此,杨绛深居简出,很少接待来客,开始悉心整理钱钟书的手稿。

31、1997年3月4日,钱瑗因肺癌并发骨转移于北京病逝,享年60岁。 钱瑗的两次婚姻都没有子女,第一次婚姻太短暂,第二次婚姻她和第二任丈夫年纪都很大了,不适合生育。

32、人生的至境是与世无争。她一生经历辛亥革命,民国,北伐,抗日,内战,文革,改革开放,最后来到互联网时代,能够坚持下来,凭的就是这份境界。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