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孟子的名言
1、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
2、父子有亲,君臣有交,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3、 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4、(43)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5、(4)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关于孟子的名言)。
6、(言近)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守约而施博者,善道也。君子之言也,不下带而道存焉;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人病舍其田而芸人之田——所求于人者重,而所以自任者轻。
7、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
8、(译文)人必先有自取侮辱的行为,别人才侮辱他;家必先有自取毁坏的因素,别人才毁坏它,国必先有自取讨伐的原因,别人才讨伐它。(关于孟子的名言)。
9、(19)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
10、解释:如果不用圆规和角尺,也不能准确地画出圆形和方形。
11、 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1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13、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快乐足以使人死亡。)
14、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心,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15、译文:有德才的人便是能保持那种婴儿般天真纯朴之心的人。
16、(20)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17、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18、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
19、反思:孟夫子的这句教育名言被国人严重误读了!在很多人眼里,高分生就是“英才”。于是,从小学、中学到大学,重金抢夺高分生成为公开的秘密。可悲的是,天真活泼的儿童一进入学校,便越来越缺乏想象力、创造力,渐渐丧失远大理想。难怪有人戏谑地说,我们的教育是“得天下英才而愚昧之”。
20、解释:只听说诛杀了叫纣的人,没有听闻弑君谋反之事。
21、(译文)天子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天下;诸侯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国家;卿、大夫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宗庙;一般的老百姓不行仁,便保不住自己的身体。
22、 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未闻以道殉乎人者也。
23、(译文)爱别人的人,会受到别人的爱;尊敬别人的人,会受到别人尊敬。
24、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5、孟子曰:“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了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焉。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瘦哉?”《孟子-离娄上》
26、(译文)孟子说:“上面的人(指当政者)爱好什么,下面的人也爱好什么,甚至比上面的人更厉害。一个君子的道德表现好像是风,广大人民好比是草。风向哪边吹,草便向哪面倒。”
27、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下》
28、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29、(译文)孟子回答(齐宣王)说:“以人民的快乐为自己快乐的人,人民也会因你的快乐而快乐;以人民的忧愁为自己忧愁的人,人民也会因你的忧愁而忧愁(人民便会和你一条心)。”
30、反思:今天,许多年轻教师初涉教坛,却表现出对儿童的厌恶,所以,体罚、责骂甚至侮辱学生的事件屡屡出现。
31、解释: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
32、孟子曰:”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孟子·离娄上》
33、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瞭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瘦哉?
34、(君仁)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
35、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孟子·离娄上》)
36、孟子说:“夫仁政,必自经界始”。所谓“经界”,就是划分整理田界,实行井田制。孟子所设想的井田制,是一种封建性的自然经济,以一家一户的`小农为基础,采取劳役地租的剥削形式。每家农户有五亩之宅,百亩之田,吃穿自给自足。孟子认为,“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只有使人民拥有“恒产”,固定在土地上,安居乐业,他们才不去触犯刑律,为非作歹。孟子认为,人民的物质生活才有了保障,统治者再兴办学校,用孝悌的道理进行教化,去引导他们向善,这就可以造成一种“亲亲”、“长长”的良好道德风尚,即“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而孟子认为统治者实行仁政,可以得到天下人民的衷心拥护,这样便可以无敌于天下。孟子所说的仁政要建立在统治者的“不忍人之心”的基础上。孟子说:“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不忍人之心”是一种同情仁爱之心。但是,这种同情仁爱之心不同于墨子的“兼爱”,而是从血缘的感情出发的。孟子主张,“亲亲而仁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仁政就是这种不忍人之心在政治上的体现。
37、(译文)(孟子)说:“古时的君子,犯了过失,如天上的日蚀月蚀一样,人们都能看得见。到他们改正错误以后,人们也都抬头看得很清楚。”
38、行仁政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