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最厉害两句话
1、这里的“动心”指的是,当个体面对庞大世界的一切现象时,其心理就会一直处于活跃之中,即一直在活动、想象或思考,从来没有留下空隙,也正因如此,我们才会被外境的一切所束缚牵引,从而无法感受到真实的存在,逐渐迷失在物欲纵横的繁世。
2、王守仁反对把孔、孟的儒家思想看成是一成不变的戒律,反对盲目地服从封建的伦理道德,而强调个人的能动性,他提出的“致良知”的哲学命题和“知行合一”的方法论,具有要求冲破封建思想禁锢、呼吁思想和个性解放的意义。
3、(出处)《静心录之外集林汝桓以二诗寄次韵为别》。
4、出自《知行录之传习录上》。(译文)用事实记述的叫做史,用道理记述的叫做经。
5、若己为君子,而使人为小人,亦非仁人忠恕恻怛之心。
6、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工夫说闲话、管闲事。
7、故立志者,为学之心也;为学者,立志之事也。
8、明宪宗成化八年(1472年),王守仁出生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一个显赫的家庭,父亲王华是成化十七年(1481年)状元,官至南京吏部尚书。
9、1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则不至于责人已甚,而自治严矣。
10、1毁谤自外来的,虽圣人如何免得?人只贵于自修,若自己实实落落是个圣贤,纵然人都毁他,也说他不着。却若浮云掩日,如何损得日的光明?
11、这些绝不是凑巧的,不是买1送1附赠给你的,这是天地的造化。
12、首先,“心即理”告诉我们要相信自己,倾听内心,树立起强大的主体意识。其次,炼心的目的也不是成为圣贤一了百了。阳明心学是一种信仰哲学,而信仰只有被实践时才有意义。王阳明融三家之长,却归宗于儒家,提出振聋发聩的“知行合一”,就是要强调内圣外王,将心性之学转化为卓越的事功。
13、若己为君子,而使人为小人,亦非仁人忠恕恻怛之心。
14、释文:如果白天做功夫觉得烦躁不安,那么就静坐。就算不想看书,也必须去看。这是对症下药,也是一种方法。
15、她说:你要搞懂这个,从字面上永远都无法真正理解,即使别人说的清清楚楚也没有用。
16、志于道德者,功名不足累其心;志于功名者,富贵不足以累其心。
17、(译文)圣人也是通过学习才了解道理的,众人也是天生就具备了解道理的本能。
18、1凡朋友问难,纵有浅近粗疏,或露才扬己,皆是病发。当因其病而药之可也,不可便怀鄙薄之心。非君子与人为善之心矣。
19、君子之酬酢万变,当行则行,当止则止,当生则生,当死则死,斟酌调停,无非是致其良知,以求自慊而已。
20、1朋友相处,常见自家不是,方能点化得人之不是。善者固吾师,不善者亦吾师。
21、释文:人应该通过经历各种事情来磨练自己,只有多做事,多历练,有意识的进行磨练,吸取经验,从而做到安静时情绪稳定,遇事时情绪也能保持稳定,既“静亦定,动亦定”,方能成事。
22、1良知只是个是非之心,是非只是个好恶。只好恶就尽了是非,只是非就尽了万事万变。
23、也就是说所有东西的成住坏空都是在这个本来不生不灭的空的境界里,这个镜子里面去显现出来的。
24、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
25、不能等别人为你铺好路,而是要自己去走、去犯错,最后创造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26、王阳明的心外无物是说,心与物同体,物不能离开心而存在,心也不能离开物存在。离却灵明的心,便没有天地鬼神万物;离却天地鬼神万物,也没有灵明的心。从一方面说,灵明的心是天地万物的主宰;从另一方面说,心无体,以天地万物感应之是非为体。客观的事物没有被心知觉,就处于虚寂的状态。如深山中的花,未被人看见,则与心同归于寂;既被人看见,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27、以事言谓之史,以道言谓之经;事即道,道即事;春秋亦经,五经亦史。
28、夫志,气之帅也,人之命也,木之根也,水之源也。源不浚则流息,根不植则木枯,命不续则人死,志不立则气昏。
29、人只有许多精神,若专在容貌上用功,则于心中照管不及者多矣。
30、1心不是一块血肉,凡知觉处便是心。如耳目之知视听,手足之知痛痒,此知觉便是心也。
31、可是这句话对我们现实生活中或者说日常的修行中,还是有点帮助。
32、志不立,则如无舵之舟,无勒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
33、感悟:美丽并不只是源于外表,还有充实饱满的心。
34、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35、《中庸》谓“知耻近乎勇”。所谓知耻,只是耻其不能致得自己良知耳。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
36、庄子讲故事说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朝菌在一天之内就经历了生死,所以它根本理解不了日夜分别。
37、天下之人心皆吾之心也,天下之人犹有病狂者矣,吾安得而非病狂乎?犹有丧心者矣,吾安得而非丧心乎?
38、(译文)人必须在做事上磨炼,才能真正站得住脚;才能做到于静中能安定,在动中也能安定。
39、1人若知这良知诀窍,随他多少邪思枉念,这里一觉,都自消融。
40、夫精藏则太和流,神守则天光发,累释则怡愉而静,机忘则心纯而一。四者,道之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