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句子 死于安乐75句集锦

死于安乐75句集锦

死于安乐

1、拂(bì)士: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拂,同“弼”,辅佐。(死于安乐)。

2、C.舜发于畎亩之中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3、下列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4、⒓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敌:敌对的(名词作形容词)

5、译文:                                               (死于安乐)。

6、公元473年,勾践再次率领大军攻打吴国,是一鼓作气把吴军打败,吴国夫差羞愧的自杀身亡。

7、观点:(1)逆境可以造就人才。(2)顺境也可以出人才。(3)顺境和逆境都可以出人才。

8、阅读盂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做13-17题。(每题2分,共10分)。

9、这样的人才是天降大任之人,这样的人才是堪当大任之人。

10、答:                   。

11、《孟子·告子下》,是一篇论证严密、雄辩有力的说理散文。全文采用列举历史事例和讲道理相结合的写法,逐层推论,使文章紧凑,论证缜密。作者先列举六位经过贫困、挫折的磨炼而终担大任的人的事例,证明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有为,磨难可以促使人有新成就。

12、孟子作为孔子之后儒家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的学说,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国君实行“仁政”,要与民“同乐”。孟子的思想学说就是著作《孟子》。

13、⒉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古义:被举用   今义:往上托,推举

14、D.人恒过然后能改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1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这个人,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使他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使他受尽贫困之苦,使他所做的事情颠倒错乱,用来使他的内心收到震撼,使他性情坚韧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原来没有的才能。

17、唐玄宗李隆基为夺武后武则天的权,而时刻在忧患中积聚力量,终于一举成功!

18、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19、古人云,知足而常乐。其意思是指人的欲望而言。人有一定的欲望,对生活有合理的需求,是没有错的。是知足范畴之內的。在自已能力的许可情况下,容易知足而得到快乐。相反,人的欲望是无穷无尽的,那种超出自已的能力,不可企及的欲望,为追求更多而给自已带来的巨大压力,能让自已快乐起来吗?

20、“生”“死”词语必须正确翻译,否则错一词扣0.5分)   

21、(1)甲文开头连用六个排比列举事实,证明了什么道理?

22、鱼盐:此处意为在海边捕鱼晒盐。《史记》称燕在渤碣之间,有鱼盐之饶;齐带山海,多鱼盐。

23、勾践回国后,他号召全国上下艰苦奋斗。他自己穿粗布衣服,不吃大鱼大肉,住在陋室里,睡在没有席子的柴草上;在吃饭的地方悬着一个猪苦胆,每逢吃饭时,先尝一尝苦胆,然后大喊一声:勾践,你忘记会稽的耻辱了吗?*这就是*卧薪尝胆*故事的由来。

24、李存勖称帝后,他认为父仇已报,中原已定,不再进取,开始享乐。他自幼喜欢看戏、演戏,即位后,常常面涂粉墨,穿上戏装,登台表演,不理朝政,并自取艺名为“李天下”。李存勖还用伶人做耳目,去刺探群臣的言行,置身经百战的将士于不顾,而去封身无寸功的伶人当刺史。

25、舜从田野中发迹,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高升,胶鬲自鱼盐贩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获释被录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海边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之间而登上了相位。

26、魏帝自己也无实权,掌大权的是司马昭。在一次宴会上,司马昭当着刘禅的面故意安排表演蜀地的歌舞。刘禅随从人员想到灭亡的故国,都非常难过,刘禅却对司马昭说:“此间乐,不思蜀。”

27、衡于虑:思虑堵塞。衡,同“横”,梗塞,指不顺。

28、⒒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关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体会。

29、 (2)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2分)

30、宝剑锋从磨砺出, 梅花香自苦寒来。只有风雨过后,才能见到彩虹。

31、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我国古代圣贤孟子的至理名言。其意为:恶劣的环境可以激发人们的忧患意识,积极奋斗,最终得以强大起来。而安逸的生活环境容易使人堕落腐败,最终在安乐的环境中失败或灭亡。

32、全文采用列举历史事例和讲道理相结合的写法,逐层推论,使文章紧凑,论证缜密;此外,文章多用排比句和对仗句,即使语气错落有致,又造成一种势不可挡的气势,有力地增强了论辩的说服力。

33、要举出具体恰当的实例支撑作者的观点(2分)   

34、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仁政学说,是位非常有抱负的政治家,在诸侯国合纵连横,战争不断时期,作为锐捷的思想家,孟子意识到了当时的时代特征和趋势,建构了自己的学说。与孔子一样,他力图将儒家的政治理论和治国理念转化为具体的国家治理主张,并推行于天下。

35、⒏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古义:在外面,指国外(名词)   今义:出去(动词)

36、B.文章开头先用六位名君贤臣的事例来引出论题。

37、②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任:       

38、刘熙载在《艺概·文概》里指出:“昌黎(韩愈)以‘是’、‘异’二字论文,然二者仍须合一。若不‘异’之‘是’,则庸而已;若不‘是’之‘异’,则妄而已。”这种主张,实在起于孟子的影响。孟子在提出“生于忧患”这一“是”命题的同时,也提出了它的“异”命题:“死于安乐”。“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在内没有能干的大臣,时时注意修明法度;没有敢于直谏的贤士,处处提醒国君克己慎终。在外又没有敌国的抗衡、外寇的侵扰。如此安适的环境,首先带来的必然是精神的怠惰和意志的消沉。这是精神上的死亡。紧接着必然是物质上的死亡——“国恒亡”。

39、空乏: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穷困。空,穷。乏,绝。

40、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41、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身体空虚乏力,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一个人,常常发生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在内心里困惑,思虑阻塞.然后才能知道有所作为,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才能被人所知晓。

42、忧患可以使人谋求生存,而安乐必将导致灭亡。

43、这六个人的共同点是都出身卑微,历经磨难,又都有所作为。

44、⒊入则无法家拂士 “拂”通“弼” 解释:辅弼,辅佐

45、⒋《孟子》是儒家经典之南宋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论语》合为“四书”,成为此后读书人的必读书。

46、就这样过了两年,文种选了越国的美女西施送给吴王夫差,又选了一些美女和金银财宝给太宰伯嚭。伯嚭对夫差说,是时候应该让勾践回越国了。夫差看勾践这两年的表现很满意,于是就同意了。

47、D.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贤于材人远矣

48、古人又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什么意思呢?是指人在忧患之中,头脑是清醒的,亦是冷静的。生活目标也很明确。有一种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哲理之思,并有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不容易迷失自已,轻易犯错而损害自巳。死于安乐,是指人生顺境,有充分的物质条件,在社会上有一定的名望。所以对自已不设限。客易盲目乐观,迷失自已,乐极生悲,闯下难以挽回的损失及灾祸。不入死局而何为?

49、(乙)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50、孟子在《孟子,告子下》篇中阐述: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发现,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并重用,孙叔敖在隐居的海滨地方被起用,百里奚是从奴隶市场上赎回来被重用。这说明:要做一番大事的人,都要经过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忍饥挨饿,身受折磨。使他经历挫折和失败,磨炼他的意志,激励他的斗志,使他具备常人所不具备的能力……

51、此外,将领们受到宦官的监视、侮辱,读书人也断了进身之路。最后伶人郭从谦趁军队都调到城外候命之机发动兵变,带着叛乱的士兵乱杀乱砍,火烧兴教门,趁火势杀入宫内,在混乱中射死了前来带领侍卫抵抗的李存勖。最终李存勖因贪图享乐身死国破。

52、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53、出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告子下》),原文选段:

54、⒐第四段独立成段,作用:强调,突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55、然而,人性之懒惰,人性之怠懈,人性之贪恋。亦如龌龊之魔鬼与人之一生,如影随形,相伴此生!

56、畎(quǎn)亩:田亩,此处意为耕田。畎,田间水渠。

57、⒍所以动心忍性  古义:用这些来……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58、⒊孟子把孔子“仁”的观念发展为“仁政”思想,主张以“仁政”统一天下,提出“民为贵,君为轻”,劝导统治者重视人民。

59、特别是“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两句,直接导引了中国古典文学艺术创造的一条极重要的美学原则的形成,这就是“发愤抒情”这一美学创作原则。

60、⒊第二自然段主要阐述要成就大业,必先在思想上、生活上、行为上等经受一番艰苦磨练的道理,其中阐述在思想上受磨练的句子是“苦其心志”,在生活上受磨练的句子是“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在行为上受磨练的句子是“行拂乱其所为”。

61、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62、此文选自《孟子·告子下》。春秋战国时期,战乱纷争,一个国家要想立于不败之地,要奋发图强,不能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这篇文章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写的。

63、C项“之”:结构助词,“的”;结构助词,不译,宾语前置标志

64、舜:姚姓,名重华。唐尧时耕于历山(在今山东济南东南,一说在今山西永济东南),“父顽,母嚣,弟傲,能和以孝”,尧帝使其人山林川泽,遇暴风雷雨,舜行不迷,于是传以天子之位。国名虞,史称虞舜。事迹见于《尚书·尧典》及《史记·五帝本纪》等。

65、一般说来,铺陈排比的写法,固可造成宏大气势;若处理不当,也可致繁复拖沓之虞。其后的汉大赋,由于片面强调了这一特点,往往使人难以卒读。而孟子的这篇文章,虽通篇采用排比句式,却仍给人以行文简洁的印象。原因在于,孟子十分注意遣词用字,尽量扩充每一词语,尤其是动词的容量。以起首一段为例,共六句话,六个动词,包括一个“发”,五个“举”,既表现了人物由微贱趋向显达的运动过程,又暗示了人物身份:舜君子,是圣人,他的成功,固然因为尧的赏识,但主要靠的是他自身的才能与努力,故曰“发”;傅说等是臣,是贤人,他们的成功,固然因为自身的才能与努力,但主要靠的是明主的知遇,故曰“举”。

66、C.舜发于畎亩之中         宋何罪之有

67、法国著名画家米勒,忍受贫困和绝望,创作出名画《播种者》;

68、韩愈《原道》将孟子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孟子为“亚圣公·树宸”,尊称为“亚圣”,《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完成,倡导“以仁为本”。

69、⒌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古义:这样以后,这样…才   

70、《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告子下》,是一篇论证严密、雄辩有力的说理散文。作者先列举六位经过贫困、挫折的磨炼而终于担当大任的人的事例,证明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有为,磨难可以促使人有新成就。作者从一个人的发展和一个国家的兴亡两个不同的角度进一步论证忧患则生、安乐则亡的道理。得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结论。结合郑老师四月主题(多难兴邦)朗读此作。

71、⒏全文先后使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

72、商纣王,后主刘禅,整天花天酒地,不理朝政,就是死于安乐例子 。

73、C.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辅佐) 

74、越国的国王勾践率领大军攻打吴国,吴国的国王夫差率领军事迎战。双方大战于夫椒。结果是越军大败,勾践战败逃到会稽山,被吴军包围。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