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戈尔简介20字
1、而他对语言、诗歌本身的了解和认知使得他的诗诗风多变、诗体丰富、诗情广阔,故事诗、抒情诗、散文诗、哲理诗,从一个讲故事的人逐渐成长至超脱文化本身达到哲学境界的哲人。
2、印度和孟加拉国的国歌使用的是泰戈尔的诗。维尔弗德·欧文和威廉·勃特勒·叶芝被他的诗深深感动,在叶芝的鼓励下,泰戈尔亲自将他的《吉檀迦利》(意即“朝圣者的歌”)译成英语,1913年他为此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泰戈尔简介20字)。
3、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印度诗人、文学家、社会活动家、哲学家和印度民族主义者。他的父亲对吠陀和奥义书颇有研究,是哲学家和宗教改革者,富有民族主义倾向,他有子女十四人,泰戈尔是家中最小的一个。在这个家庭中,兄弟姐妹和侄辈中颇出了一些学者和艺术家。由于泰戈尔受到家庭环境的熏陶,因而从小醉心于诗歌创作:
4、我说:“若在理查二世统治的时期,一位生活在伦敦的英国人,他阅读彼特拉克,或但丁的英译诗歌,但找不到任何一本辅助的书来解答他的迷惑,他可以询问佛罗伦萨来的银行家,或者来自伦巴底的商人,就像我现在向你发问一样。而我现在所知道的全部,无非就是这册诗集,它是如此丰富,复又如此单纯,在你们的国家,新文艺的复兴运动已经发生,可惜除了道听途说之外,我却无从了解更多。”
5、由于诗人忠实于自己的思想,具有敏锐洞察自然、社会的能力和一支善于表达心曲的妙笔,这些形似只言片语的小诗就蕴涵了丰富的思想、深奥的哲理,表现出一种清新明快、优美隽永的风格。《飞鸟集》在世界各地被译为多种文字版本 ,对于中国的“小诗运动”的产生与发展具有推动作用。
6、周作人之前,只有陈独秀对泰戈尔稍有“微词吾愿青年之为托尔斯泰与达噶尔(R.Tagore,印度隐遁诗人),不若其为哥伦布与安重根!”所以,泰戈尔在中国的第一个批评者,应是周作人。
7、“爱情会失去乃是一个事实,但我却往往不把他当做是一个真理来看待”。这种对爱超然的理解方式本身就是对人性的一种赞美。天际的流星尚且坠入深谷,何况爱情呢!在泰戈尔眼中,诚然爱过后的心碎有一种孤独的悲剧之美,但未免太过凄然。只有乐观的前进才能打破爱情在心路历程中的暴君形象。这感情的火热之中所蕴藏的,不仅仅是燃烧后的幻灭,更是火海之中的涅槃。真爱如一朵永恒的灵魂之花,是我们久久的期盼与追寻,泰戈尔的诗如一双双明眸,向我们传递着人生的奥义。某一个清爽明媚的早晨,或许我们推开眼帘的刹那便会发现,我们找到了我们自己。
8、“麻雀看见孔雀担负着它的翎尾,暗地里为他担忧”。泰戈尔的诗句中有美好的憧憬,当然也会有现实的格言。诗人的心灵是天真烂漫的,但诗人的眼却澄澈无比。他当然知道黄金羽翼的鸟儿是无法飞翔的,更了解云彩的千幻动人背后潜藏的是惊雷。而那名誉的高处更是不毛之地,不会有人为他真心歌唱,也没有星星来和他说话。除了孤单,空无一物。
9、因为我爱上这个生命,我知道,我也一样地会爱上死亡。(第95号献歌)
10、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_________、文学家。
11、被称为泰戈尔中期诗歌创作的高峰,也是最能代表他思想观念和艺术风格的作品是:《吉檀迦利》。
12、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1861年—1941年),印度诗人、文学家、社会活动家、哲学家和印度民族主义者。1861年5月7日,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出生于印度加尔各答一个富有的贵族家庭,13岁即能创作长诗和颂歌体诗集。
13、诗集中的大部分诗歌是诗人从自己在19世纪90年代创作的孟加拉文诗集《刹那集》《梦幻集》《金船集》《缤纷集》等迻译而来的。属于泰戈尔前期创作阶段的诗歌作品。
14、泰戈尔访华期间,恰是周作人酝酿思想转向的关键时期。就在同年的11月17日,周作人提出了新的文化救国之道,即复兴中国传统文化:“中国现在所切要的是一种新的自由与新的节制,去建造中国的新文明,也就是复兴千年前的旧文明。……舍此中国别无得救之道。”泰戈尔在华宣扬东方文明,劝诫中国不要走西方的道路,要固持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与周作人思想,有诸多切合之处。按理,周作人应加入“保泰大军”,但其实不然。在这场“泰戈尔之战”中,周作人自居中庸,“在反对与欢迎两方面都不加入”,却又对欢迎和反对泰戈尔的人各打五十大板。
15、此时已推崇“缓进的革命”的周作人对青年的“激进革命”热情一直心怀忧惧。1924年7月5日,在听闻北洋军阀政府要取缔新思想,并且《自己的园地》也在查禁之列后,他著文《问星处的预言》,认为取缔新思想的,“决不只是衮衮诸公为然,便是青年也是如此。但看那种严厉地对付太戈耳的情形就可知道。倘若有实权在手,大约太翁纵不驱逐出境,《吉檀伽利》恐不免于没收禁止的罢。”1924年5月,他就北京大学杨先生给女学生写情书引起学生激烈反应一事给孙伏园写信抱怨:
16、只要我仍尚存一息,我就永远不会把你藏匿。只要我仍有一丝羁绊,我都会与你的愿望捆绑在一起,你的心愿将在我的生命中实现,而这份羁绊便是你的爱。
17、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1861年—1941年),印度诗人、文学家、社会活动家、哲学家和印度民族主义者。代表作有《吉檀迦利》、《飞鸟集》等。
18、泰戈尔不仅是这样告诫人们如何对待人生,而且也通过对一些无名小卒、无名花朵的礼赞,来倡导一种为创造美好生活而默默献身的人生精神。像那无名的花朵,比起萧萧的树叶来,它没有那暴风雨般的声响,而是以它质朴、华丽的沉默,显示出内在的美,装点着大千世界,给人们带来芬芳。人们不会因为那富丽堂皇的牡丹和绚丽多彩的菊花,而去卑视无名的小花。小花自有小花的性格,小花自有小花的芬芳,她纯洁、简朴、沉静,不就是那默默地为人生而献身的精神体现么?又像那绿叶,尽管它没有果实事业的尊贵,没有花的事业的美丽,可是,它的价值不就体现在为果实、为花朵的陪衬和制造绿荫么?这种叶事业,是一种献身的事业,人们不会轻视这种事业的,因为没有叶的事业,也没有果实的事业,没有花朵的事业。泰戈尔深深感到,这种默默献身的精神是无愧于人生的,正如“绿草是无愧于它所生长的伟大世界的”那样,它的内在价值永远显示出人生的光辉。
19、只要我仍尚存一息,我就永远不会把你藏匿。 只要我仍有一丝羁绊,我都会与你的愿望捆绑在一起,你的心愿将在我的生命中实现,而这份羁绊便是你的爱。
20、只管走过去,不要逗留着去采了花朵来保存,因为一路上,花朵会继续开放的。
21、青春年年消褪;春日迅疾飞逝;娇弱的花儿无端凋零。
22、《吉檀迦利》是印度作家泰戈尔创作的诗集。这部宗教抒情诗集,是一份“奉献给神的祭品”。(不少人以为“吉檀迦利”是奉献之意,其实是献诗之意)泰戈尔向神敬献的歌是“生命之歌”,他以轻快、欢畅的笔调歌唱生命的枯荣、现实生活的欢乐和悲哀,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前途的关怀。泰戈尔凭借该作获得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
23、在《吉檀迦利》中泰戈尔向神敬献的歌是“生命之歌”,他以轻快、欢畅的笔调歌唱生命的枯荣、现实生活的欢乐和悲哀,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前途的关怀。
24、泰戈尔身上有两种文化特质,印度文化中的泛爱和西方文化中的博爱,西方文化所匮乏的品质在泰戈尔的《吉檀迦利》中却存在着,而且是那么自然而然,毫不造作。
25、B、1913年,他以《飞鸟集》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
26、泰戈尔用西方现代文明与印度古典哲学精神相结合,创造了独特的的“诗人的宗教”,这种生命哲学的深刻内涵,充分体现在《吉檀迦利》中。
27、《园丁集》是一部富于哲理的诗集,泰戈尔用简洁的语言,构造了一个真理的殿堂。
28、泰戈尔在诗歌、体裁、语言及表现方法上能够大胆创新,别具一格。体裁上把现实题材处理成具有冥想因素,把冥想体裁处理为具有现实成分;体裁上,诗人创造出“故事诗”和政治抒情诗的形式;还致力于创造自由体诗。
29、1913年,他以《吉檀迦利》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
30、印度国歌《人民的意志》和孟加拉国国歌《金色的孟加拉》都使用了泰戈尔的诗。威尔弗雷德·欧文和威廉·勃特勒·叶芝被他的诗深受感动,在叶芝的鼓励下,泰戈尔亲自将他的《吉檀枷利》译成英语,1913年他为此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31、链接:广东诗人公众平台“我为春天写首诗”征稿
32、泰戈尔对中国早就表示了关注。他曾去过欧美和日本访问,但却一直没有机会到作为东方文化的一个中心的中国访问,这对他来说也是很遗憾的事。就象他后来所说的:“(我)年轻时便揣想中国是如何的景象,那是我念天方夜谭时想象的中国,此后那富丽的天朝竟变了我的故乡。”在接受冯友兰的访问时,他就充满感情地说到:“中国是几千年的文明国家,为我素所敬爱。我从前到日本,没有到中国,至今以为憾。后有一日本人朋友,请我再到日本,我想我只要再到日本,必要到中国去一次的。我自到纽约,还没有见到一个中国人,你前天来信,说要来见我,我很觉得喜欢。”(7)就是在这样的愿望的驱动下,1923年4月,他派自己的助手、英国人恩厚之来中国联系访华的有关事宜,恩厚之首先找到北京大学有关部门,表示泰戈尔有意访华,北京大学对泰戈尔来华很表欢迎,但因本身种种复杂的原因而无法承担接待任务;恩厚之又找到徐志摩,后者一听泰戈尔要来中国,真是欣喜若狂,马上带着恩厚之找到当时很有影响,也很有背景的讲学社接洽,听说名闻世界的诗人自己愿意到中国来,而且只要讲学社承担旅费,其他在华一切费用完全由泰戈尔自己承担,这和刚刚访问过中国的杜威等外国学者明显不同(后者在华的一切费用完全由中方承担),这不是喜从天降还能说是什么?讲学社立即同意承担接待任务,并且马上给泰戈尔寄去了旅费,盼望他八月份能来,并随即又发出一封热情洋溢的邀请信,希望他能惠顾中国讲学。准备参加接待的团体还有文学研究会、新月社等。
33、初中语文丨《湘行散记》名著导读+知识点+练习大集合!(可下载)
34、《园丁集》中,诗人采用象征主义等手法,细腻而又含蓄地表现恋爱中的种种情绪,其言外之意,引人遐想。
35、1861年5月7日,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出生于印度加尔各答一个富有的贵族家庭,13岁即能创作长诗和颂歌体诗集。1878年赴英国留学,1880年回国专门从事文学活动。
36、真正的泰戈尔热是从二十年代开始的,而这股热潮的出现,与对欧洲“泰戈尔热”的介绍分不开。
37、我们接触现代文明感到很大羞辱。文明必须改进:人力耕种、手工业制造、舟楫慢行、印刷落后、道路崎岖、卫生差劲。我们是为了现代文明进步而反对泰戈尔博士。
38、作为泛神论代表作的《吉檀迦利》,描写了诗人对神的赞颂,对神到来的渴望,与神失之交臂的失望,以及与神合—的狂欢,寄予了诗人对无限世界的向往和沉思。
39、台湾日据时代诗人王白渊留学日本期间,对印度诗人泰戈尔的文学及哲学思想产生兴趣,同时也对甘地的印度独立运动、孙中山领导的中国革命运动、社会主义运动兴致盎然,并且寄予高度的期望。他分别在1927年撰写《诗圣泰戈尔》,1930年撰写《甘地与印度的独立运动》,两篇文章都把印度的文艺复兴与独立运动,视为亚洲从帝国主义解放的先声。
40、我的心是旷野的鸟,在你的眼睛里找到了它的天空。
41、泰戈尔在印度独立运动的初期支持这个运动,但后来他与这个运动疏远了。为了抗议1919年阿姆利则惨案,他拒绝了英国国王授予的骑士头衔,他是第一个拒绝英王授予荣誉的人。
42、曾有爱钻牛角尖的人批评泰戈尔不够虔诚,没有从一而终的信仰。我以为这是不懂诗人,不懂诗的。不同时期的印度有其独特的文化特色,在几千年的传承中形成一种底蕴。
43、泰戈尔是这片天地的明眸,是灵感之神的猎物。最重要的,泰戈尔也是诗歌的情人。所以,他即是诗歌的主人又是诗歌的奴隶。这片天空任何华美的光景与至上的真理皆可凭诗歌为引,供泰戈尔任意驱驰,从无拖沓之隙。而这一切的歌咏恰恰又如天注定的责任一般,仿佛泰戈尔的现世是专为咏叹世界而来。泰戈尔生存的世界并不美好,但那绝美的诗篇实是对大地的无尽修饰。让我们恍然发现,我们苦苦寻找的真世界其实一直都在我们的心里。
44、名著导读|《寂静的春天》知识梳理,中学语文教科书推荐阅读!(可下载)
45、希望这些黎明开的花能在夜里被平平安安地带到岸上。
46、泰戈尔做过多次旅行,这使他了解到许多不同的文化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他对东方和西方文化的描写至今为止是这类描述中最细腻的之一。1941年,泰戈尔在其生日留下控诉英国殖民统治和相信祖国必将获得独立解放的著名演讲《文明的危机》,数个月后与世长逝,享年80岁。
47、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1861年5月7日—1941年8月7日),印度诗人、哲学家,191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
48、《飞鸟集》是泰戈尔的代表作之具有很大的影响,包括了三百余首清丽的小诗。这些诗歌描写小草,流萤,落叶,飞鸟,山水,河流。初读这些小诗,如同在暴风雨过后的初夏清晨,推开卧室的窗户,看到一个淡泊清透的世界,一切都是那样的清新、亮丽,可是其中的韵味却很厚实,耐人寻味。
49、 《小说月报》的“太戈尔专号”规模更为可观。在9月10号的专号里,“卷头语”包括泰戈尔《飞鸟集》中的诗句,“夏芝《吉檀迦利》序”中的摘句,泰戈尔《新月集》中的诗句;插图共有六幅,包括“太戈尔像”、“中年时的太戈尔”、“幼年时的太戈尔对他父亲唱诗”、“太戈尔手迹”、“在美国时代的太戈尔”,发表的有关研究和介绍文章包括《欢迎太戈尔》(郑振铎)、《泰山日出》(徐志摩)、《太戈尔传》(郑振铎)、《太戈尔来华》(徐志摩)、《太戈尔的思想与其诗歌的表象》(王统照)、《给我力量》(周越然)、《关于太戈尔研究的四部书》(西谛)、《太戈尔重要著作介绍》(徐调孚)以及翻译的日本有关泰戈尔研究的四篇文章:《太戈尔和托尔斯泰》、《太戈尔的戏剧和舞台》、《太戈尔和音乐教育》、《夏芝的太戈尔观》;翻译的泰戈尔的作品则有《诗人的宗教》、《新月集》选译、《吉檀迦利》选译、《隐谜》、《幻想》、《拉加和拉妮》、《我的美邻》、《园丁集》选译、《卖果人》、《马丽妮》等。在这个专号内还登载了一则消息:“文学研究会出版的关于太戈尔的书”,包括已出或将出的太戈尔的作品六部:《春之循环》(瞿世英译)、《飞鸟集》(郑振铎译)、《新月集》(郑振铎译)、《邮局及其他》(瞿世英、邓演存译)、《吉檀迦利》(郑振铎译)、《园丁集》(郑振铎译);在10月的专号内主要发表的是翻译的泰戈尔的作品,卷头语是泰戈尔“跟随光明”一文里的句子,插图也有六幅:“五十岁时的太戈尔”、“太戈尔的祖父”、“太戈尔的父亲”、“太戈尔和他的儿子及儿媳”、“到日本时的太戈尔”、“太戈尔的和平之院”;翻译的泰戈尔的作品则有《西方的国家主义》、《园丁集》、《牺牲》、《采果集》等。
50、我之所以把我的痛苦不当一回事,是因为我怕你会那样做。
51、1884至1911年担任梵社秘书,20年代创办国际大学。1913年,他以《吉檀迦利》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1941年写作控诉英国殖民统治和相信祖国必将获得独立解放的遗言《文明的危机》。
52、长日尽处,我站在你的面前,你将看到我的疤痕,知道我曾经受伤,也曾经痊愈。
53、《吉檀迦利》是“亚洲第一诗人”泰戈尔中期诗歌创作的高峰,也是最能代表他思想观念和艺术风格的作品。这部宗教抒情诗集,是一份"奉献给神的祭品"。泰戈尔向神敬献的歌是“生命之歌”,他以轻快、欢畅的笔调歌唱生命的枯荣、现实生活的欢乐和悲哀,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前途的关怀。
54、鸟翼系上了黄金,这鸟儿便永远不能再在天上翱翔了。
55、在西方国家,泰戈尔一般被看作是一位诗人,而很少被看做一位哲学家,但在印度这两者往往是相同的。在他的诗中含有深刻的宗教和哲学的见解。
56、1861年5月7日,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出生于印度加尔各答一个富有的贵族家庭,13岁即能创作长诗和颂歌体诗集。1878年赴英国留学,1880年回国专门从事文学活动。1884至1911年担任梵社秘书,20年代创办国际大学。1913年,他以《吉檀迦利》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1941年写作控诉英国殖民统治和相信祖国必将获得独立解放的遗言《文明的危机》。
57、泰戈尔正是站在这样的一个起点,将印度几千年的文化凝聚在短短的几个篇章之中,以其深刻的笔触书写成诗,无关宗教,无关信仰,只是对文字对文学的追求。
58、1941年8月6日,泰戈尔在加尔各答祖居宅第里平静地离开人世,成千上万的市民为他送葬。扩展资料泰戈尔作品特点
59、茅盾等担心的是中国青年会中泰戈尔的毒,如陈独秀在《太戈尔是一个什么东西》中就说:“太戈尔初到中国,我们以为他是一个怀抱东方思想的诗人,恐怕素喜空想的中国青年因此更深入魔障,故不得不反对他,其实还是髙看了他。”沈泽民则认为泰戈尔提倡东方精神,“可谓迷恋骸骨,与中国现在一般国粹派,毫无二致。这种思想若传播开来,适足以助长今日中国守旧派的气焰,而是中国青年思想上的大敌!”周作人担心的则是中国青年会中“群众运动”的毒。显然,周作人此时已经从“五四”战场上的文化革命斗士,颓唐成只忙于种自己的园地、追求“胜业”的自由知识分子了。
60、如童养媳、守寡少女、陪葬寡妇、被骗失身的幼女、印度传统家庭妇女、受过高等教育的名媛、拥有新思想的知识女性等,这些女性形象身份或单一呈现,或揉合纷杂,往往被塑造成传统陋习的牺牲品、美满爱情的追逐者和作者理想中的印度新型女性。
61、纵然伤心,也不要愁眉不展,因为你不知是谁会爱上你的笑容。
62、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孟加拉语:রবীন্দ্রনাথঠাকুর,1861年5月7日-1941年8月7日),孟加拉族人,是一位印度诗人、哲学家和反现代民族主义者,1913年,他以《吉檀迦利》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
63、在《园丁集》中,诗人通过寓意深刻的寓言诗和言简意赅的哲理诗,明确地表达了自己对社会人生的态度,艺术地回答了人应该为什么生活、怎样生活等重大的人生问题。
64、 与此同时,北京、上海以《申报》、《晨报》为中心也纷纷报道泰戈尔来华的消息,追踪诗人在国外的行踪,并为文学、文化界欢迎泰戈尔的这股热烈气氛“煽风点火”,“推波助澜”,一时间真是“唯泰戈尔是谈”。如《申报》在报道泰戈尔即将来华的消息时也不忘随时随处赞扬他,说他“非遁世厌世的人,乃为入世爱世的人,与印度古代圣人,绝对不同”;称赞他“欲以教育提高印度妇女程度,而又主张国家主义,作爱国歌,以励国人,然绝不蓄愤怒嫉妒,厌憎世界之意”。(8)在中国历史上,能够受到中国人如此热烈崇拜的外国人,恐怕并不多见。
65、泰戈尔出生于印度加尔各答一个受到良好教育的富裕家庭,他的父亲是一位地方的印度教宗教领袖。在外国泰戈尔一般被看作是一位诗人,而很少被看做一位哲学家,但在印度这两者往往是相同的。在他的诗中含有深刻的宗教和哲学的见解。对泰戈尔来说,他的诗是他奉献给神的礼物,而他本人是神的求婚者。他的诗在印度享有史诗的地位。他本人被许多印度教徒看作是一个圣人。
66、泰戈尔作品简介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1861~1941)印度著名诗人、作家、艺术家和社会活动家。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生于加尔各答市的一个富有哲学和文学艺术修养家庭,13岁即能创作长诗和颂歌体诗集。1878年赴英国留学,1880年回国专门从事文学活动。1884至1911年担任梵社秘书,20年代创办国际大学。1941年写作控诉英国殖民统治和相信祖国必将获得独立解放的著名遗言《文明的危机》。泰戈尔是具有巨大世界影响的作家。他共写了50多部诗集,被称为"诗圣"。写了12部中长篇小说,100多篇短篇小说,20多部剧本及大量文学、哲学、政治论著,并创作了1500多幅画,诸写了难以统计的众多歌曲。文、史、哲、艺、政、经范畴几乎无所不包,无所不精。他的作品反映了印度人民在帝国主义和封建种姓制度压迫下要求改变自己命运的强烈愿望,描写了他们不屈不挠的反抗斗争,充满了鲜明的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精神,同时又富有民族风格和民族特色,具有很高艺术价值,深受人民群众喜爱。其重要诗作有诗集《故事诗集》(1900)、《吉檀迦利》(1910)、《新月集》(1913)、《飞鸟集》(1916)、《边缘集》(1938)、《生辰集》(1941);重要小说有短篇《还债》(1891)、《弃绝》(1893)、《素芭》(1893)、《人是活着,还是死了?》(1892)、《摩诃摩耶》(1892)、《太阳与乌云》(1894),中篇《四个人》(1916),长篇《沉船》(1906)、《戈拉》(1910)、《家庭与世界》(1916)、《两姐妹》(1932);重要剧作有《顽固堡垒》(1911)、《摩克多塔拉》(1925)、《人红夹竹桃》(1926);重要散文有《死亡的贸易》(1881)、《中国的谈话》(1924)、《俄罗斯书简》(1931)等。他的作品早在1915年就已介绍到中国,现已出版了10卷本的中文《泰戈尔作品》。泰戈尔飞鸟集作品赏析《飞鸟集》的译者郑振铎在译完泰戈尔的这部散文诗集后,曾深情地称它“包涵着深邃的大道理”,并形象地指出,泰戈尔的这部散文诗集“像山坡草地上的一丛丛的野花,在早晨的太阳光下,纷纷地伸出头来。随你喜爱什么吧,那颜色和香味是多种多样的。”
67、长日尽处,我站在你的面前,你将看到我的疤痕,知道我曾经受伤,也曾经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