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句子 孔子的思想主张(摘抄好句51句)

孔子的思想主张(摘抄好句51句)

孔子的思想主张

1、③《史记·孔子世家》。司马贞索隐:“今此云‘野合’者,盖谓梁纥老而征在少,非当壮室初笄之礼,故云野合,谓不合礼仪。”中国古代礼仪认为结婚生育的合适年龄,男性在16至64岁之间,女性在14岁至49岁之间。在这个范围之外都是不合礼仪的。叔梁纥迎娶颜征在时已72岁,故称之为“野合”。

2、我们也就知道,孔子讲“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这一段话中的“志于学”的意义亦非普通,“志于学”亦即“好学”之志,所以“学”与“好学”既是孔子思想发生学上的历史起点,也是他的思想生命的逻辑起点,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基础。

3、(陈来:山东省儒学大家,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教授。本文为尼山世界儒学中心讲师团首次宣讲内容,刊载于《走进孔子》2021年10月号。)

4、  “爱人”与“敬人”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关于“仁”与敬人的联系,孔子在回答樊迟问仁时回答:“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论语·子路》);在回答子张问仁时重申“恭”而“不侮”(《论语·阳货》);在回答仲弓问仁时,以“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为喻(《论语·颜渊》),大意是说,出门与人相晤,犹如接见大宾,使用民力,犹如承奉大祭。见大宾必须敬,承大祭必须诚,诚与敬即可为仁。“仁”主爱人,“礼”主敬人,所以“仁”与“礼”又密切相关,“仁”包含着对“礼”的恪守。颜渊问何为仁,孔子回答:“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问实行仁的条目,孔子回答:“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⑧“礼”是调节人与人、人与神之间和谐关系的理性规范,它是对个人自然欲望的克制。“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xǐ,畏惧),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刻薄)。”(《论语·泰伯》)一个人如果只是态度恭敬而不符合礼,那就会劳扰不安;只是做事谨慎而不符合礼,那就会胆怯退缩;只是刚毅勇敢而不符合礼,那就会闯祸作乱;只是坦诚直率而不符合礼,那就会刻薄伤人。所以孔子教导弟子:“博我以文,约我以礼”⑨;“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立于礼”(《论语·泰伯》)。周代的“礼”是与“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礼乐”具有外在的形式,但不能把它看作是没有内容的空洞形式。“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一个人不讲仁爱,礼乐有什么用?(《论语·八佾》)“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论语·阳货》)“仁”是“礼乐”的实质内容,“礼乐”是“仁”的外在规范。所以,华而不实,“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巧言乱德。”(《论语·卫灵公》)反之,“刚毅木讷,近仁。”(《论语·子路》)“礼乐”应包含“仁”的内容,排除非“仁”的内容。孔子曾对季氏说:“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论语·八佾》)

5、(释义)孔子说:“看到有德行有才能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在其中和他看齐;见到没有德行的人就要在内心反省自我的缺点。”

6、第五点是“尚和”。前面我们讲了“仁”“义”“中”,现在来讲“和”,我们选择用这四个字来描述孔子“崇德”精神的具体表现。讲“尚和”先要讲“和同之辩”,“和”是不同事物调和在一起,“同”是单一事物不断重复。也可以说,“和”是不同要素的和谐相和,“同”是事物的简单同一。在孔子以前的西周时代,以及春秋后期,智者已经开始有这样的认识了,就是“和”优于“同”,和合优于单一。孔子吸收了西周以来的思想的精华,吸收了同时代的思想的精华。所以,在孔子思想里面,就有“尚和”的思想倾向,他继承发展了中国早期的“和同之辩”的智慧。从西周到春秋末期的“和同之辩”认为差别性、多样性,是事物发展的前提,不同事物的配合调和,是事物发展的根本条件。只有不同的事物相配合,生命才能不断发展,宇宙才能生生不息。如果否定多样性和差别性,只追求单一性,结果往往就是强迫同一。“和合”不仅不强迫同还有着对差异的、多样的东西的包容和宽容。而这种宽容,这种包容,正是今天我们所讲的民主价值的基础。到孔子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提出“和为贵”,都是在表达价值偏好和选择。“和而不同”相对于早期的“和同之辩”来讲,既肯定差别又注重了和谐,在差别的基础上寻求和谐,这比早期的“和同之辩”更进了一步。孔子还认为,“和”是君子的胸怀、气度、境界。孔子追求的“和”是建立在多样性共存基础上的一种和谐。当然,单独的“和”的观念早就出现了。在儒家的经典《尚书》里面就提出“协和万邦”“以和邦国”,这是关于国与国之间的关系的规范,“和”是对外交往的基本原则和价值。孔子以后,在“和合”观念的基础上,“和”的“和谐”意义更加突出了,强调要以和谐取代冲突。刚才我们讲“守中”就是以中庸排斥极端,那“尚和”就是以和谐取代冲突。在几千年的中国文明史中,我们不断追求和平共处的世界。60多年前,在印度尼西亚举办的万隆会议上,形成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共识。中国是这个共识的主要倡导者之我们也积极参与了这个共识的达成。从中可以看到,中华文明的基本价值在当代有深刻作用,国家间的和平共处是人类的普遍理想。孔子思想和儒家思想对于与外部世界的关系的主张,基本就是尚文不尚武,尚柔不尚勇。主张对远方世界应该“修文德以来之”,就是发展文化软实力,发展我们的价值吸引外部世界来建立友好关系。当然,“和”不仅仅是对外交往的基本价值,也是对内调整社会关系,促进社会和谐的基本价值。

7、在主张富民足民的同时,孔子强调应该实行均平的治国政策。孔子说,“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益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孔子的这段话表达了他对于合理的社会财富占有状态的理解。在孔子看来,对于“有国”、“有家”的诸侯、卿大夫来说,不怕财富少,就怕财产占有不平均,不怕贫穷,就怕社会不安定。只要财富平均,也就无所谓贫穷。

8、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9、④器之,朱熹《论语集注》注:随其材器而使之也。说,朱熹《论语集注》释为“悦”。

10、孔子治史思想的一个重要主张就是“直”,即研究历史要实事求是,不但要重视根据,而且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论语·为政》),他竭力反对那些狂妄不直的人,说:“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论语·泰伯》)他这种一以贯之的主张,也反映到他的治史态度中。

11、孔子生活在西周宗法礼制传统较深的鲁国,这时周王朝的统治权力已经名存实亡,诸侯间相互争战不断,出现了“王道哀,礼义废,政权失,家殊俗”的社会现实,“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成了那个时代的特点。社会矛盾的激化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人的精神和信念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摧残。这些共同构成了孔子政治思想产生的历史渊源和社会条件,“仁”与“礼”是其政治思想的基本精神。

12、“仁治”是孔子“四治”思想的核心。在《论语》一书中讲到“仁”有104处,君子107处。人与仁的概念,使用频率是相当高的。孔子说:“仁者人也,亲亲为大”。意思是说所谓仁,就是人,亲爱亲人是最大的仁。

13、他发愤为学,博学多能。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广收门徒,收的学生不管贫富贵贱,据说有3000弟子,其中优秀的有72人。他成为文化传播的使者。他曾周游列国,晚年专心从事古代文献整理与传播工作,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典籍,删修《春秋》。其学生将其思想言行记载在《论语》中。

14、道家:无为而治天道无为,道法自然 ,据此提出无为而治 、贵柔守雌、以柔克刚等政治、军事策略。

15、《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在南宋后并称“四书”。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炼,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微言大义”。

16、孔子62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知难而退,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17、  一是因材施教。通过谈话和观察,孔子了解和掌握学生的个性特征,如认为子路果敢、子贡豁达、冉求多才、曾参耿直、子张偏激。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案,培养出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各方面的人才。宋代朱熹将孔子的这种教学方式称之为“因材施教”。

18、就是主张用“德治爱民”的思想治理国家。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意思是奉行德政者,人民就像群星环绕北极星那样,心悦诚服的接受统治。

19、“礼”的概念在孔子之前就已经出现,如《左传。隐公十一年》记载:“君子曰:礼,经国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者也。”《左传•昭公十五年》又载:“礼,王之大经也。”礼的本义是规范,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包括政治、经济制度以及道德准则等。

20、孔子首次提出“有教无类”,认为世界上一切人都享有受教育的的权利。

21、④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22、   孔子的教育活动不但培养了众多学生,而且他在实践基础上提出的教育学说,为中国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由于孔子保守的政治态度,因此对待经济制度的改革也反映了保守的思想。比如鲁宣公十五年(西元公元前594年)实行“初税亩”,从法律上承认私田的合法地位,是春秋时代的重大经济改革;但是据《左传》说,孔子修《春秋》时记载“初税亩”,目的是批评其“非礼也”。而民众不富足,国君没有富足的。在《论语·尧曰》中还记载,孔子主张“因民之利而利之”,即对民众有利的事情才去做。另一方面,他又主张赋税要轻一些,徭役的摊派不要耽误农时。《论语·述而》记载,孔子还对当时的为政者进行说教,要求为政者不要过于奢侈,要注意节俭。他说:“奢则不逊,俭则固。与其不逊也,宁固。”同时,还主张“节用而爱人”。这里面包含了把孔子“仁”的思想运用于经济领域。

23、   孔子在教学方法上要求老师“有教无类”、“经邦济世”的教育观,“因材施教”、“启发式”的方法论、注重童蒙、启蒙教育。他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学、时常复习学过的知识,以便“温故而知新”、新知识引申拓宽、深入,“举一而反三”。

24、孔子认为,统治者能否以身作则关系到国家的兴衰问题,因而他不惜修正周礼的“亲亲”原则,主张让非贵族出身的贤才也能参与国政。后人把这种主张叫做“人治”或“贤人政治”。孔子的简介孔子,鲁国人,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享年73岁。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提出了“仁”的思想,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25、仔细体味《论语》中以上二段话,我们就可知,整部《论语》把“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置于全书之首,应非偶然。因为孔子对“学”、对“好学”的重视,确实非同一般。

26、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27、朱熹《论语集注》云:“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所谓“忠”,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所谓“恕”,孔子解释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中庸》引孔子的话说:“忠恕违(离)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也是同样的意思。可见,“恕”即宽容别人之意。《宪问》谓之“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公冶长》谓之“不念旧恶,怨是用希”。要之,“仁”者“爱人”,应将对自己的爱扩展到对他人的爱。正如董仲舒所解释:“仁之法,在爱人,不在爱我。”⑥

28、④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9、  由人性论出发,孔子建构了他的仁学思想系统。

30、《论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教育原则、处世方法等。

31、⑧《论语·颜渊》。天下归仁焉,一种解释是天下的人都公认他做到了仁;另一种解释天下的一切就都归顺仁了。

32、(释义)孔子说:“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

33、儒家学说简称儒学,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儒家学派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34、这一主张是要求统治阶级体察民情,反对苛政。

35、  源于“孝”、并以“孝”为本的“爱人”,将孔子的仁爱与墨子的兼爱区分开来。墨子的兼爱是不分亲疏的无差等的博爱,孔子的仁爱是有亲疏差等的自爱。孔子的自爱不是一己的私爱,而是宗法血亲之爱,用孔子的话说叫“亲亲”。前面一个“亲”是亲爱,后面一个“亲”是血亲、亲人。《中庸》引孔子语:“仁者,人也,亲亲为大。”孔子把“亲亲”看得非常重要。“亲亲”的主要表现形态是“孝悌”。孔子说:“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论语·泰伯》)“亲亲”为“仁之大”,“孝悌”是“仁之本”。为什么呢?程子解释说:“孝悌行于家,而后仁爱及于物,所谓亲亲而仁民也。故为仁以孝悌为本。”“仁主于爱,爱莫大于爱亲,故曰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8)(P48)人的爱人之心是爱亲之心的扩大。如果不懂得对亲人的爱,对他人的爱也就无从谈起。爱亲是爱人的出发点,爱人是由爱亲转化而来的。子思《孝经》指出:“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10)(P9)“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10)(P42)孟子发挥此旨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子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孟子·滕文公下》)晚清鸿儒刘熙载《古桐书屋札记》揭示:“仁者自爱,有礼者自敬,而爱人、敬人恒因之。”孔子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再明显不过地昭示了这种对他人的爱,正是由爱己转化而来的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的爱。 

36、由优秀人才掌握国家的政治权力,是古往今来思想家共同关往的问题。孔子在总结了历史经验以后,感叹“才难”。孔子认为,统治者能否有效地治理国家,关键是能否选拔那些德才兼备的人才。

37、另一个例子是,鲁哀公与孔子谈论,问及孔门弟子,孔子说: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38、礼的精神主要体现为“仁”、“恭”、“敬”等方面。“仁”是礼的最根本的精神内容,“恭”是对人的庄重和顺,“敬”是对人严肃真诚,以礼相待。

39、以人为本,就是要确立人是目的的价值观,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就是强调发展必须围绕着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来进行,符合人民根本利益,才是科学的发展,违背人民根本利益就不是科学发展。

40、孔门贤人弟子众多,可是孔子却独许颜回为“好学”,颜回以外,则“未闻好学者也”,这再次证明了孔子的确把“好学”看成非常重要而难得的品质(德性)。

41、任何一门思想都不是凭空而产生的,想要成一家之言,需要具备几个条件:首先创立者资质要好,就如佛家所说的“慧根”,参悟能力学习要强,这要天赋。其次是要有好的导师,“与君一席谈,胜读十年书”,好的导师引导能让创立者少走弯路,学习更有方向和成效。第此外创立者本人也要刻苦,俗话说“勤能补拙”,先天条件好,又加上刻苦努力,这样的人不成功也难呀。第特殊的时代背景,所谓时势造英雄。综合分析孔子思想形成,也是如此。

42、孔子在教学方法上要求老师“有教无类”“经邦济世”的教育观,“因材施教”“启发式”的方法论,注重童蒙、启蒙教育。

43、⑦《论语·卫灵公》:事奉君主,要认真办事而把领取傣禄的事放在后面。

44、(3)吴高飞.孔子传(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0.

45、在教育上,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

46、这里显然讲了好几个方面,如默而识之属思,诲人不倦属教,但“学而不厌”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确是一致的,体现了一种对学习活动的无条件的喜爱。这里“爱学”“好学”正与“爱智”成为对比,所以,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47、在历史上夏代尊“天命”,商代信“鬼神”,到了西周周公开始“制礼作乐”,“明德慎罚”,转向注重“礼乐文明”。这是中华文化和文明的一大飞跃。孔子是引导中国从“有神论”向“无神论”观念转变的第一人。

48、(4)钱穆.孔子传(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

49、在治国的问题上,孔子很重视统治者个人以身作则的表率作用,提出为政在人。

50、(释义)孔子说:“别人的言行举止,必定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