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家书主要内容
1、一个又一个的筋斗栽过去,只要爬得起来,一定会逐渐攀上高峰,超脱在小我之上。
2、《傅雷家书》主要讲的是如何教育孩子,是一部很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也是一部充满着父爱的教子篇,傅雷夫妇是中国父母的典范,他们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地培养的两个孩子:傅聪--著名钢琴大师、傅敏--英语特级教师,是他们先做人、后成“家”,独立思考,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的成功体现。
3、千叮咛万嘱咐,父母心放不住。儿子面临社会千变万化,如何应对,作为父母百感交集。用自己走过的经验,提醒儿子少走怨路,多踏捷径。这是天下父母的想法。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续,是父母心中托起太阳的希望。父母走的弯路,不希望孩子重蹈覆辙,希望他们能比自己“更上一层楼”。(傅雷家书主要内容)。
4、该书由于是父亲写给儿子的家书,是写在纸上的家常话,因此如山间潺潺清泉,碧空中舒卷的白云,感情纯真、质朴,令人动容。
5、(杰维茨基)教授是傅聪留学波兰时的钢琴老师,是著名的学者,钢琴教育家。
6、C.不给或少给人一些痛苦,多给人一些快乐。(傅雷家书主要内容)。
7、主要著作:《傅雷家书》,译著《约翰・克利斯朵夫》《夏倍上校》《人间喜剧》等。
8、在1956年5月24日的书信中,傅雷说“我完全赞同你参加莫扎特比赛”。原因如下:“第一:因为你有把握;第二:因为不须你太费力练技巧;第三:节目不太重,且在暑假中,不妨碍学习。”
9、傅雷是我国著名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家。他翻译的作品达(34)部,他从20世纪30年代起起致力于(法国文学)的翻译介绍工作,主要翻译的作品有《贝多芬传》;《托尔斯泰传》;《高老头》;《幻灭》;《老实人》。
10、〈十一〉人寿有限,精力也有限,要从长远着眼,马拉松才会跑得好。
11、凡是一天到晚闹技巧的人,就是艺术工匠而不是艺术家。一个人跳不出这一关,一辈子也休想梦见艺术!艺术是目的,技巧是手段;老是只注意手段的人,必然忘了它的目的。
12、《傅雷家书》能够使我们更好的提升自身修养的一本好书,在风云暗涌的年代里,傅雷透过书信亲子爱子,传达出一种高尚的品质。
13、傅雷素来主张教育的原则,即父母应该给孩子的人生信条是:先为(人),次为(艺术家),再为(音乐家),终为(钢琴家)。
14、“以演奏而论,我觉得大体很好,一气呵成,精神饱满,细腻的地方非常细腻,音色变化的确很多。我们听了都很高兴,很感动。好孩子,我真该夸奖你几句才好。回想一九五一年四月刚从昆明回沪的时期,你真是从低洼中到半山腰了。希望你从此注意整个的修养,将来定能攀登峰顶。”
15、 傅雷家书书籍评价 《傅雷家书》是文艺评论家以及美术评论家傅雷及其夫人写给儿子的书信编纂而成的一本家信集,摘编了傅雷先生1954年至1966年5月的186封书信,最长的一封信长达七千多字。字里行间,充满了父亲对儿子的挚爱、期望,以及对国家和世界的高尚情感。 傅雷说,他给儿子写的信有多种作用: 讨论艺术; 激发青年人的感想; 训练傅聪和傅敏的文笔和思想; 做一面忠实的“镜子”。信中的内容,除了生活琐事之外,更多的是谈论艺术与人生,灌输一个艺术家应有的高尚情操,让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爱子之情本是人之常情,而傅雷对傅聪和傅敏的爱却没有成为那种普通的温情脉脉,而是始终把道德与艺术放在第一位,把舐犊之情放在第二位。正如他对傅聪和傅敏童年严格的管教,虽然不为常人所认同,但确乎出自他对儿子更为深沉的爱。 该书由于是父亲写给儿子的家书,是写在纸上的家常话,因此如山间潺潺清泉,碧空中舒卷的白云,感情纯真、质朴,令人动容。 这本书问世以来,对人们的道德、思想、情操、文化修养的启迪作用既深且远。《傅雷家书》获得过全国首届优秀青年读物一等奖,还被列为大型丛书《百年百种优秀中国文学图书》之一。据统计20多年间它的发行量累计已达110万册,这足以证明其影响之大。《傅雷家书》是一本“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也是“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更是既平凡又典型的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深刻写照,是可以使我们更好提高自身修养的一本好书,更值得父母和孩子读一读。(本书由工学院李仲阳博士、刘忠博士以及广州中山大学文学系教授陈子轩推荐)本书为书信体。《傅雷家书》——苦心孤诣的教子篇:凝聚着傅雷对祖国、对儿子深厚的爱。信中首先强调的,是一个年轻人如何做人、如何对待生活的问题。傅雷用自己的经历现身说法,以及自身的人生经验教导儿子待人要谦虚,做事要严谨,礼仪要得体;遇困境不气馁,获大奖不骄傲;要有国家和民族的荣辱感,要有艺术、人格的尊严,做一个“德艺兼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同时,对儿子的生活,傅雷也进行了有益的引导,对日常生活中如何劳逸结合,正确理财,以及如何正确处理恋爱婚姻等问题,都像良师益友一样提出意见和建议。拳拳爱子之心,溢于言表。
16、爱子之情本是人之常情,而傅雷对傅聪和傅敏的爱却没有成为那种普通的温情脉脉,而是始终把道德与艺术放在第一位,把舐犊之情放在第二位。正如他对傅聪和傅敏童年严格的管教,虽然不为常人所认同,但确乎出自他对儿子更为深沉的爱。
17、结合家书内容,说说傅雷眼中“坚强”的含义是什么?
18、人物概述:1934年生于上海,八岁半开始学习钢琴。1954年赴波兰留学。1955年3月获“第五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第三名和“玛祖卡”最优奖。1959年为了艺术背井离乡,浪迹五大洲,只身驰骋于国际音乐舞台,获得“钢琴诗人”的美名。
19、〈五〉得失成败尽量置之度外,只求竭尽所能,无愧于心。
20、要说还是母亲的心细,父亲在儿子前途上用心良苦,而母亲从最细微的地方—儿子的感情问题着手,给儿子明确道路方向,告诉他如何处理自己的感情与事业的问题,让儿子明白着重点在哪里。我们也应接受傅雷夫人的教导,我们应该明白自己的重点,明确自己的任务以及道路和方向,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把握住方向和分寸,这样才有助于我们成功。
21、面对二十出头的傅聪,独在异乡的儿子,傅雷不能不思念,也不能不担心。年轻人的理念能否保持中正都是需要过来人引导的。傅雷深知这一道理,在书信中多次对傅聪进行指导,不论是生活上还是学习上。
22、傅雷怎样教导儿子如何做人、如何对待生活的?
23、〈二十八〉艺术特别需要苦思冥想,老在人堆里,会缺少反省的机会;思想、感觉、感情,也不能好好地整理、归纳。
24、答:示例:《傅雷家书》。这本书作者通过书信的方式对儿子的生活和艺术进行悉心的指导,像良师益友一样提出意见和建议,循循善诱,感情真挚。
25、《傅雷家书》凝聚着对(对祖国对儿子)的爱。
26、傅雷对儿子的鼓励:傅老师对儿子的录音,作了精细的分析,以及客观的赞赏。并且提到了对儿子的希望。
27、法国作家雨果(罗曼.罗兰)的大作《约翰克利斯朵夫》,那洋洋洒洒的数十万字译本,正是出自傅雷先生之手。傅雷先生毕生孜孜不倦,译介许多欧西名者,其中以莫泊桑( 巴尔扎克)及雨果(罗曼.罗兰)的作品,用力最深,译品自成一格,倍受肯定,是影响译坛深远的名家。
28、〈二十九〉而且究竟像太白那样的天纵之才不多,共鸣的人也少。所谓曲高和寡也!同时,积雪的高峰也会令人有“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之感,平常人也不敢随便瞻仰。
29、傅聪:刻苦用功,先做人、后成“家”,生活有条有理,严谨,热爱音乐,同时也是个热爱祖国的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30、傅雷先生把儿子“当作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傅雷先生跟儿子傅聪谈莫扎特、李斯特、肖邦、巴赫等艺术家;谈观赏音乐会的感受,谈看儿子演出的演奏感受;谈文学、绘画、哲学、东西方文化比较等。涉及文化,傅雷先生不断给儿子寄去中外经典著作,其中有《世说新语》《中国文学史》等。傅雷先生此举就是要使儿子的学养博取广收,更加深厚,让儿子能够融会贯通,集百家所长,在自己的领域里成为真正的艺术家。
31、 (2)在这封家书中,傅雷为什么多次提到莫扎特?
32、不要再已经觉得疲倦的时候再force自己。多留一份(元气),在长里看还是(占便宜)的。
33、傅雷夫妇作为中国父母的典范,一生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培养的两个孩子:(傅聪)——著名钢琴大师;(傅敏)——英语特级教师。
34、第一封信里,他曾说人生必定充满了情绪上的起伏跌宕,唯有庸碌的和超然的人才不会浮沉;这一次,他又强调“有矛盾正是生机蓬勃的明证”。
35、 傅雷说,他给儿子写的信有好几种作用:讨论艺术;激发青年人的感想;训练傅聪的文笔和思想;做一面忠实的“镜子”.信中的内容,除了生活琐事之外,更多的是谈论艺术与人生,灌输一个艺术家应有的高尚情操,让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36、“真正的光明绝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掩蔽罢了。真正的英雄绝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折服罢了。”这是傅雷先生对我们人格上的鼓励,字里行间流露出他人格的高贵。
37、家书是真情的流露,再加上傅雷深厚文字功底和艺术修养,这些文字生动优美,读来感人至深。坚信很多读者能从中学到不少做人的道理,提高自己的修养。
38、这些家书开始于1954年傅聪离家留学波兰,终结至1966年,傅雷夫妇不堪凌辱,双双自尽。十二年通信数百封,贯穿着傅聪出国学习、演奏成名到结婚生子的成长经历,也映照着傅雷的翻译工作、朋友交往以及傅雷一家的命运起伏。傅雷夫妇非常细心,儿子的信都妥善收藏,重点内容则分类抄录成册。
39、《傅雷家书》是一部很特殊的书。它是傅雷思想的折射,甚至可以说是傅雷毕生最重要的著作,因为《傅雷家书》是给他与儿子之间的书信,体现了作为父亲的他对儿子苦心孤诣。
40、答案:第我的确把你当作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
41、人物概述:傅雷妻子,原名朱梅福。父亲朱鸿,清朝秀才,以教书为业。初中就读于上海教会学校稗文女校,高中进入另一所教会学校晏摩氏女校,曾学过钢琴。为人温柔,被友人亲切地称为“菩萨”。
42、〈一〉真的,巴尔扎克说得好:有些罪过只能补赎,不能洗刷!
43、《傅雷家书》不是一本普通的家书。傅雷在给傅聪的信里常这样说:"长篇累牍的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其妙的,而是有好几种作用的。第我的确把你当作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第极想激发出你一些青年人的感想,让我做父亲的得些新鲜养料,同时也可以间接传布给别的青年;第借通信训练你的--不但是文笔,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钟,做面’忠实的镜子’,不论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在艺术修养方面,在演奏姿态方面。"贯穿全部家书的情意,是要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能够用严肃的态度对待一切,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44、〈二十七〉汉魏人的胸怀更近原始,味道浓,苍茫一片,千载之下,犹令人缅怀不已。
45、 傅雷虽然在外地演出,但始终关注儿子在音乐道路上的成长,他使用什么方法提高儿子的艺术修养?
46、 傅雷的爱子情深 “亲爱的孩子,你走后第二天,就想写信,怕你嫌烦,也就罢了。可是没一天不想着你,每天清早六七点钟就醒,翻来覆去的睡不着,也说不出为什么。好像克利斯朵夫的母亲独自守在家里,想起孩子童年一幕幕的形象一样,我和你妈妈老是想着你二三岁到六七岁间的小故事。”
47、傅雷用自己的经历现身说法,教导儿子待人要谦虚,做事要严谨,礼仪要得体;遇困境不气馁,获大奖不骄傲;要有国家和民族的荣辱感,要有艺术、人格的尊严,做一个德艺兼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同时,对儿子的生活,傅雷也进行了有益的引导,对日常生活中如何劳逸结合,正确理财,以及如何正确处理恋爱婚姻等问题,都像良师益友一样提出意见和建议。圈圈爱子之心,溢于言表。
48、第极想激出你一些青年人的感想,让我做父亲的得些新鲜养料,同时也可以间接传布给别的青年
49、然而,当时,傅聪的信有所遗失了,其时傅家家产尽数被抄,傅聪的信也未能幸免。十几年后的一天,上海音乐学院在一间装扫帚等杂物的四平米小屋里,发现了傅雷的一些遗物,其中包括一个黑纸包裹的练习册,标题是《聪儿家信摘录》。1986年,傅聪得知此事后,却坚决不同意发表这些信,因为自感年轻时思想和文字过于稚嫩,无法与父亲相提并论。
50、爱子之情本是人间常情,而傅雷却始终把道德与艺术放在第把亲情放在第二。读了《傅雷家书》,能够看到一位父亲对儿子的深爱,也更突出了傅雷在艺术造诣高深,在生活对朋友爱惜尊重,政治上关心国家发展,又如益友、知己般与儿子平等探讨艺术的多个方面的个性特征,并且还能从傅雷对孩子的教育中获得做人的道理,让孩子体会父母之爱。可能如傅雷那样,对我们有着一颗期盼之心,期望我们成人成才,有一份浓浓的、毫无保留的爱。明白了父母的爱心,我们就会发奋学习、成人成才。
51、我国著名翻译家傅雷先生从20世纪30年代起,就致力于法国文学的译介工作,并翻译了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中的大部分作品。
52、1957年,傅以“亲美”、“反苏”的罪名被上海市作协开会批判凡十次之多,但因拒不承认“反d反社会主义”而无法戴帽,而到1958年的“反右补课”中,傅却再也无以幸免。1966年的一个孟秋之夜。9月2日的夜晚或3日的凌晨,58岁的翻译大师因不堪忍受红卫兵的殴打、凌辱,坐在自己的躺椅上吞服了巨量毒药,辗转而亡。两小时后,他的夫人朱梅馥从一块浦东土布做成的被单上撕下两条长结,打圈,系在铁窗横框上,尾随夫君而去。
53、喜欢今天的文章,别忘了在文末右下角点个“在看”,并转发给更多人看。
54、(2)A.严以律己,宽以待人。B.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C.不给或少给人一些痛苦,多给人一些快乐。(此题答案是开放性的)
55、望你把全部精力放在研究学问上,多用理智,少用感情。要靠坚强的信心,克制一切的烦恼,不是件容易的事,但是非克服不可。母亲告诉他如何处理自己感情与事业的问题,让儿子明白着重点是哪里。
56、 傅雷先生是一个严厉、尽责的父亲,在儿子(傅聪)长大成人、留学海外之后,通过(书信)的方式对儿子的生活和艺术进行悉心指导,教导儿子要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后来汇编成册,这就是《傅雷家书》。
57、为儿子取得的成就感到高兴、幸福和骄傲,要是我们在会场上,一定会涕泗横流的”,道出傅雷的喜悦之情。
58、教导儿子。傅雷告诉儿子,待人要谦虚、做事要严谨,礼仪要得体;遇困境不气馁、获大奖不骄傲。
59、《傅雷家书》出版十八年来,六次重版,十九次重印,发行已达一百多万册,曾荣获“全国首届优秀青年读物”(1986年),足以证明这本小书影响之大,《傅雷家书》是一本“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也是“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更是既平凡又典型的“不聪明”的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深刻写照。
60、〈六〉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惟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或者要有极高的修养,方能廓然无累,真正的解脱。
61、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唯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或者要有极高的修养,方能廓然无累,真正的解脱。
62、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傅雷因在翻译巴尔扎克作品方面的卓越贡献,被法国巴尔扎克研究会吸收为会员。1966年9月3日,傅雷夫妇在“文革”中不堪凌辱,双双自尽。
63、这是傅雷老师,听过儿子傅聪的录音后,对儿子所讲评的。这里面包括了,傅老师对儿子的录音,精细的分析,以及客观的赞赏。并且在后面提到了对儿子的希望。这是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法。既要体现出自己对孩子的肯定,让其有努力拼搏的决心,以及会成功的信心。另一方面,也提出了自己的希望,给孩子指明了前进的路线,发展的方向。而我们当子女的,也应在父母指引的道路上,吸取父母的经验,取长补短发展自己的新道路。
64、这些家信更因傅雷一家在时代悲剧中的命运变幻带有悲凉的感染力,傅雷在写给儿子的最后一封信中沉重地说,“生活中困难重重,我们必须不断自我改造,向一切传统、资本主义的、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感情与习俗作斗争,我们必须抛弃所有的人生观和旧的社会准则。”(1966)
65、我们对父母的养育之恩,当感恩图报;同时也希望父母对我们的教育能讲究方式方法。请你从初中语文课本中选一部有关子女教育方面的名著向父母推荐,并说明推荐理由。(推荐理由写在方格内,不超过60字)
66、〈二十二〉一个人对人民的服务不一定要站在大会上讲演或是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业,随时随地地点点滴滴的把自己知道的、想到的告诉人家,无形中就是替国家播种、施肥、垦殖。
67、 傅雷在第一封家书写到“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惟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或者要有极高的修养,方能廓然无累,真正的解脱”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说说你的理解。
68、〈二十九〉而且究竟像太白那样的天纵之才不多,共鸣的人也少。所谓曲高和寡也!同时,积雪的高峰也会令人有“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之感,平常人也不敢随便瞻仰。
69、④其次,你对时间的安排、学业的安排、轻重的看法、缓急的分别,还不能有清楚明确的认识与实践。这是我最为你操心的。因为你的生活将来要和我一样的忙,也许更忙。不能充分掌握时间与区别事情的缓急先后,你的一切都会打折扣。所以有关这些方面的问题,不但希望你多听听我的意见,更要自己多想想,想过以后立刻想力法实行,应改的应调整的都应当立刻改,立刻调整,不以任何理由耽搁。
70、(1)①学习语言要与应用结合:②学习语言不能搞“突击式”(要循序渐进);③学习语言要记住要点,打好基础。
71、答:①用自己的经历现身说法,教导儿子待人要谦虚,做事要严谨,礼仪要得体;遇困境不气馁,获大奖不骄傲;要有国家和民族的荣辱感,要有艺术、人格的尊严,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②对儿子的生活,傅雷也进行了有益的引导,对日常生活中如何劳逸结合,正确理财,以及如何正确处理恋爱婚姻等问题,都像良师益友一样提出意见和建议。
72、一九五四年,傅聪赴波兰留学。从一月傅聪离家开始,傅雷便与傅聪通过书信联系,直至一九六六年傅雷夫妇在“文革”中不堪受辱自杀。在这十多年间,一家人通信数百封。这些书信既述说着傅聪从出国学习、演奏成名到结婚生子的成长经历,又映照着傅雷的翻译工作、朋友交往以及傅雷一家的命运起伏。
73、傅雷:完全利他的充满牺牲精神的君子的、圣人的人生境界。
74、第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钟,做面“忠实的镜子”,不论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在艺术修养方面,在演奏姿态方面。
75、《傅雷家书》家书不是普通书信,从这些长篇累牍的书信中,确实可见一个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怀,并且不断地以一个长者的人生体验,艺术心得与生活智慧作为孩子的明灯,处处闪耀着深刻隽语。傅雷在信中曾对傅聪说:家信有好几种作用,都是什么?(请用书中的原话回答)
76、①《傅雷家书》名著阅读复习资料,各位读者如有需要,请随意收藏。
77、人物概述:长者的形象,人生阅历丰富,善于说教,慈祥仁爱,爱子深切,有很高的艺术造诣。他幼年丧父,在寡母的严教下,养成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性格。早年留学法国,学习艺术理论。他对古今中外的文学、绘画、音乐等,都有着独到的见解。回国后,因与流俗的气氛格格不入,无法与人共事,每次都中途绝裾而去,不能展其所长,最后选择了闭门译述的事业。
78、傅雷通过(书信)方式,对儿子的生活和艺术进行指导。
79、傅雷在艺术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诣,因此这些家书还以相当多的篇幅谈美术,谈音乐作品,谈表现技巧、艺术修养等。不管是傅聪去波兰留学、获得国际大奖,还是之后赴世界各地演出,傅雷始终关注着儿子在音乐艺术道路上的成长,不是给予指点,个性是经常给他邮寄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和有关绘画、雕塑等艺术理论方面的书籍,鼓励他多从诗歌、戏剧、美术等艺术门类中汲取营养,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
80、最受欢迎的读物《傅雷家书》是青年人最喜爱的读物,也是千千万万中国家庭必备的经典藏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