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句子 王阳明知行合一精髓60句(摘抄好句55句)

王阳明知行合一精髓60句(摘抄好句55句)

王阳明知行合一精髓60句

1、下面看第三部分。毛泽东和习近平对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的继承、扬弃和发展。(王阳明知行合一精髓60句)。

2、 王阳明也曾经以此典故写过一首诗:“饥来吃饭倦来眠,只此修行玄更玄。说与世人浑不信,却从身外觅神仙。”

3、  原句:善念发而知之,而充之;恶念发而知之,而遏之。

4、  只有在平时有克制的能力,在自己的良知上用全功,把自己锻造成一个泰山压顶色不变,麋鹿在眼前而目不转的人,才能不动心。

5、  感悟:“谦谦如玉”与“铮铮若铁”,从不同侧面展现了君子人格的两种特质。当今之世,纷繁复杂,在不同的时候需要运用不同的品质。我们应当学习王阳明,学做君子,讲究方圆之道,既养铮铮铁骨的一身正气,处世有底线,为人讲原则;又取谦谦如玉的圆融为人,包容四方。如此,才能在熙熙攘攘的人世间游刃有余。

6、良知虽然无善无恶,但却自在地知善知恶,这是知的本体;

7、王守仁(心学集大成者)与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

8、最后,我们讲到了,王阳明心学的蓬勃发展,信众遍布大江南北,虽然在当时王阳明的学说并不被主流认可,甚至遭到了当朝势力的多次打压,但王阳明心中坚定的是,跟随自己的良知行事,他的良知告诉他这件事是对的,他便去做,没有必要和其他学说一争高低。也正是因为这种心态,王明阳能够山崩于前而不改色,始终掌握内心的主动权,成为一代圣贤。

9、“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

10、5)知行合一的修炼法门:格物致知,即通过体察事物原理,获得良知。

11、更配有当代阳明心学领军人度阴山老师的大白话解读!

12、(解读) 王阳明在给儿子的家书中说,“凡做人,在心地;心地好,是良士;心地恶,是凶类。譬树果,心是蒂;蒂若坏,果必坠。”心是根本,心就像果实的蒂,蒂要是坏了,结出的果子肯定不成熟而坠落。做人、做事最重要的就是“养心”、发明本心。一个人内心恶念盖过了善念,就要做起坏事来;一个人内心不安稳、不安定,也无法做成事情。王阳明这里用种树作比喻,告诉我们,我门的内心是我们修德、做事的基础。

13、  原句: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14、人只有许多精神,若专在容貌上用功,则于心中照管不及者多矣。

15、1人的良知,就是草木瓦石的良知。若草木瓦石无人的良知,不可以为草木瓦石矣。岂惟草木瓦石为然,天地无人的良知亦不可为天地矣。盖天地万物与人原是一体,其发窍之最精处,是人心一点灵明。

16、致良知,是阳明心学的无上心印,也是他一生修学与智慧的结晶。“致”则有体认、扩充、践行三义。由“致良知”一语,我们便不难发现阳明心学的根本精神:一切圣贤学问,归根究底,都在于体认内心本具的良知;一切道德践履,也无非是在心上做为善去恶的功夫,并把这种功夫扩充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进而推至万事万物。只要我们恢复了本心之仁,也就是存了天理,也就是致了良知,从而就能超越自然境界和功利境界,乃至超越善恶对立的道德境界,进入到“万物一体”的天地境界。

17、释文:人应该通过经历各种事情来磨练自己,只有多做事,多历练,有意识的进行磨练,吸取经验,从而做到安静时情绪稳定,遇事时情绪也能保持稳定,既“静亦定,动亦定”,方能成事。

18、精心的设计、通俗的故事,加上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的解读,

19、须于心体上用功。凡明不得,行不去,须反在自心上体当。即可通。心体明即是道明。

20、1你萌时这一知处,便是你的命根;当下即去消磨,便是立命功夫。

21、⑨觉到悟到|强势文化:道法自然,规律如来——读《遥远的救世主》(绝对深度好文)

22、《大学》有“致知在格物”语。王阳明认为,“致知”就是致吾心内在的良知。“致良知”就是将良知推广扩充到事事物物。“致”本身即是兼知兼行的过程,因而也就是自觉之知与推致知行合一的过程,“致良知”也就是知行合一。它是王阳明心学的本体论与修养论直接统一的表现。

23、 因此一个成熟的人,对过去的事情不纠结,对未来的事情不担忧,对当下的事情认真而专注。

24、  耳朵不能听是非,省了多少闲是非;口不能说是非,又省了多少闲是非;心知道是非就够了。

25、王阳明是出身于浙江余姚的一个非常显赫的家庭,应该说属于当时明朝中期的官二代。出身于这样的一个家庭,他在早年的时候实际上已经立下了儒家的基本的内圣外王的人生的目标。所以他早年的时候跟他的老师,跟他私塾的老师讨论,什么是天底下最紧要的事情的时候,他就认为“科举并不是第一要紧的事”,他说最重要就是要做一个圣贤的人。我们从这里就可以看到,儒家内圣外王的思想在他早年已经扎下根子。15岁的时候就屡次上书皇帝,献策评定农民起义。同年,他出游居庸关、山海关1月之久。18岁的时候,王阳明拜谒明朝著名的理学大师,娄亮,娄亮是深受道家禅宗思想影响的理学家。娄亮向他讲授了格物致知的学说,后代他遍读朱熹的文章,思考宋儒所谓“物有表里精粗,一草一木皆具至理”的学说。为了实践朱熹的格物致知,有一次他下决心“穷竹至理”,他说要格物,就格了三天三夜的竹子,当然最后是没有结果,因此还病倒了。

26、王阳明提出了很多理论,有“心外无物”、“致良知”、“知行合一”,到最后还概括出了心学四诀“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但说到底,还是以致良知为核心,不管是知行合一还是格物致知都是致良知的方法,而心外无物则是良知的一种体现。

27、王阳明到了这种状态,是什么样的一种状态呢?“学问功夫与一切声音利嗜好,具能脱落殆尽,尚有一种生死念头,毫发挂滞,便于全体有未来融释处”。他说如果你所有的荣华富贵都已经不在乎了,但是这个时候还有生死,这个时候的念头只要还有一丝一毫还留在你的心里头的话,你还没有达到这种最圆融无碍的状态。他说“人于生死念头本从生身命根上带来,故不易去”。因为人的生死的念头是从你一出生的时候这个时候就有的,他是一种最顽固的思想,念头,所以很不容易,把它的超越的。“若于此处见得破透得过,此心全体方是流行无碍”,王阳明的“致良知”我们要从这个角度去理解。这个是第二个方面,就是他的这个“致良知”之说。

28、那么最后我们来看第四个问题,就是知行合一的思想在我们现代生活中还有哪些启发?首先第一个知行合一有三个方面是对我们现代生活是有启发的。第一个就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因为王阳明说的“良知”其实就是对社会的一种责任,就是你作为一个知识精英作为社会精英你应该承担的责任。所以“良知”也好,“致良知”也好,它的所要追求的,全部都是“为生民立命,为天地立心,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都是要这个完成我们的人生理想,完成我们的人生的实现我们的人生志向。第二个方面就是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的思想是高扬思想的自由创造的本性,使心灵对万物的感知、理解始终处于活泼生鲜的状态。第三个方面就是,知行合一告诉我们的就是要身体力行,死而后已。所以我们中国历代的志士仁人,比如说林则徐,比如说这个左宗棠比如说毛泽东,都是这样,他们都是身体力行,死而后已,比如说林则徐他就有这样的话,叫“苟利国家生死已,岂因祸福避趋之?”毛泽东也有“惟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青天!”他们不仅是说了而且身体力行,一直把自己的生命然后燃烧到最后。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的思想,不仅影响了当时明朝中后期的这个当时的社会的风气,影响了明朝中后期的思想解放运动,而且对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对当前做好全面深化改革,都有很重要的启发作用。我们应该从王阳明的思想中汲取有益的成分,把他的那些糟粕给去掉,对他的思想做创造性的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

29、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主要针对朱学而发,与朱熹的思想对立。反对程朱理学“将知行分作两件去做,以为必先知了然后能行”的知先行后说以及由此而造成的重知轻行、“徒悬空口耳讲说”的学风。程朱理学包括陆九渊都主张“知先行后”,将知行分为两截,认为必先了解知然后才能实践行。王守仁提倡知行合一正是为了纠朱学之偏。

30、  感悟:这句话有三个层次的含义。第一层是说,人人心中都有个圣人,人人皆可以为圣人,为尧舜。第二层是说,人要成为圣人,必须反求诸己,向本心里致良知,寻求万事万物之理。第三个层次是说,人心中的“圣人”为自身不当的行为、观念所掩埋、所遮蔽,人若要成圣,则必须除掉这些遮蔽本心的行为和观念。

31、  人人心中都有良知,人人心中的良知都会得出一个真理。伯夷、叔齐虽然死了,但他们的良知却在每个人心中。

32、  原句:天地气机,元无一息之停。然有个主宰,故不先不后,不急不缓,虽千变万化而主宰常定,人得此而生。若无主宰,便只是这气奔放,如何不忙?

33、真正的自信就是相信自己的良知!良知告诉你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那就去做,不必顾虑、不必计较。

34、1人若知这良知诀窍,随他多少邪思枉念,这里一觉,都自消融。

35、心学的起源并不是程朱的理学,而是传统的儒学,继承孟子的性善论,所以如果不能认识到这一点,那就不能认识到阳明心学的精髓。那阳明心学的精髓到底是什么?

36、一个人出于自然而然的人文关怀和社会关怀去做事情,并不是为了追求外在的鲜花和掌声,也不是为了炫耀自己道德高尚,而只是出于良知的召唤,出于一种与他人休戚相关、生死与共的情感,做其应该做的而已。这就是自足,也是当一个人达到“万物一体”的境界时,必然会有的一种人格特质。而当一个人具有了这样的人格特质,他也必然能够获得一种由内心生发的、不依赖于外在条件的快乐。这种快乐就是历代大儒和王阳明常说的“自得之乐”,又称为“圣贤之乐”。

37、  大意:名与实相对,务实的心重一分,求名的心就轻一分。若全是务实的心,就没有一丝求名之心。如果务实的心犹如饥而求食、渴而求饮,哪来好名的功夫?

38、  大意:处理事情出现有时好有时不好的情况,并伴有困顿失序的弊端,这都是由于被毁誉得失的心所连累,不能实际地获得他的良知。

39、良知者,孟子所谓&#x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者也。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 (《大学问》)

40、首先,“心即理”告诉我们要相信自己,倾听内心,树立起强大的主体意识。其次,炼心的目的也不是成为圣贤一了百了。阳明心学是一种信仰哲学,而信仰只有被实践时才有意义。王阳明融三家之长,却归宗于儒家,提出振聋发聩的“知行合一”,就是要强调内圣外王,将心性之学转化为卓越的事功。

41、  感悟:我们自己以为懂得了一个很好的道理,但却未能付诸行动。王阳明认为,原因只有一个,你只是知道了这个道理,却并未真正用“心”去体悟它。无独有偶,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认为,无人有意做恶,恶只是来自于无知。王阳明这里虽然没说恶,但观点与苏格拉底却是一理。根据这种观点,一个人如果真的知道了什么是好的、善的,那他一定会去做。如果他没有付诸行动,原因只有一个:他并未真正认识到善;同样,坏人作恶,原因也是对于善的无知,或者没有真正认识到善。

42、眼前路径须放开阔,才好容人来往,若太拘窄,恐自己亦无展足之地矣。

43、王阳明说良知如佛说的“本来面目”。它是人生的“根,根,是能生的意思。也就是说它是“元意义”,是人生各种意义的根据、本体。这个本体却是个虚灵,不能着一物,如眼里容不得一粒,不管是沙子还是金子。然而它又是根本慧:做事情,它是成所作智;看人情事变,它是妙观察智;在任何环境中,它是贯通心物、建立意义的平等性智;它是宇宙便是我心、我心便是宇宙、让人生生不息进取超越的大圆镜智。地,无水是焦土;人,无智是僵尸。良知能给我们的就是这个根本慧,让我们随我的“分”去建立意义通道。致良知即明心见性,性即是见,见即是性。不可以智更断智,智智相害,即智亦不可得。

44、第二个,王阳明的知行合致良知的思想,和朱熹理学的差异在于王阳明的心学,更强调理论的实践性,这一点是特别要强调的。他强调理论与活生生的生命体验必须融合为强调理论对现实世界的积极干预和全新改造。这种思想对后来毛泽东思想对毛泽东的实践论的这个思想的提出,对毛泽东的这个精髓影响都非常大,对毛泽东的人格影响都非常大,这是第二个方面。

45、朱熹创建理学、陆九渊奠基心学,两个截然不同的人物。王阳明却戳了戳自己胸口说:“都是一样的心。”

46、  你的意念所到之处,正确的就知道正确,错误的就知道错误,不可能有丝毫的隐瞒。

47、致知二字,乃是孔门正法眼藏,异此而学,即谓之异端;离此而说,即谓之邪说;迷此而行,即谓之冥行。

48、每个人生来心中都有一个圣人,因为我们生来就有一颗“良知”去认识是非善恶,而成为圣人就是通过自我努力去实现最真实的自己。

49、今人于吃饭时,虽然一事在前,但心常役役不宁,只缘此心忙惯了,所以收摄不住。

50、“人有建功立业的心没有错,但千万不要把这种心当成常态。我们应该时刻格自己的心,心如明镜,物来则照,不要刻意去追求。你把自己锻造成一个良知光明的人,这种机会总来找你。况且,我现在最重要的任务是传播心学,让天下人知道圣学法门,相比而言,建功立业就成了副业。”

51、第二部分:王阳明如何践行知行合立下赫赫战功。

52、  天下之事,有的貌似礼但实质上不是礼;有的貌似非礼但实质上就是礼。

53、(译文)与朋友谈论学问,必须婉转曲从谦虚下问,与之宽和相处。

54、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功夫说闲话,管闲事。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