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的诗词代表作
1、春色欲来时,先散满天风雪。坐使七闽松竹,变珠幢玉节。
2、等闲:平常、轻易。“等闲识得”是容易识别的意思。
3、江水浸云影,鸿雁欲南飞。携壶结客,何处空翠渺烟霏。尘世难逢一笑,况有紫萸黄菊,堪插满头归。风景今朝是,身世昔人非。
4、中原佳气郁葱葱,河山壮宫阙。丞相功成千载,映黄流清澈。
5、朱熹的隐括词宋人喜欢“以诗度曲”,即把前人的诗文用词的方式改编,以达到歌唱的目的。很多人认为,这种隐括词是从苏轼开始得到时人注意并开始发扬的。
6、《四书章句集注》是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于一体的巨作,是一部儒家理学的名著,是封建社会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为宋代朱熹最有代表性的著作之一。《四书章句集注》以“理”为中心,展现了“理”与儒家经典中的范畴体系的联系,并以此界定了这个范畴体系中的重要范畴,如天、人、性、道、心等。
7、富贵有馀乐,贫贱不堪忧。谁知天路幽险,倚伏互相酬。请看东门黄犬,更听华亭清唳,千古恨难收。何似鸱夷子,散发弄扁舟。
8、压架年来雪作堆,珍丛也是近移栽。肯令容易放春回。
9、风和日丽游春在泗水之滨,无边无际的风光焕然一新。
10、和苏轼《定风波》一样,朱熹也有一首词隐括了杜牧的《九日齐山登高》。我们可以拿来比较一下,这一诗二词的异同之处。
11、译文清澈的溪水流过碧绿的山头,悬空一泻而下,澄清的水与蓝天在月色的映照下构成了一副空明澄澈的秋景画卷。这秋色把人世间隔在三十里之外,空中是悠闲自在的白云,山上是悠闲自在的红叶。幽静的秋色是多么令人陶醉啊!
12、酩酊但酬佳节了,云峤,登临不用怨斜晖。古往今来谁不老,多少,牛山何必更沾衣。
13、一词十句,一句一印,共计六十印汇为一编,秋风送爽,付梓刊行,亦篆刻之美谈。
14、 “灵魂转世”大才子是什么样的人?敢骂《水浒传》后五十回
15、东门黄犬、华亭清唳,是古代两个不懂进退、丢掉性命的反面案例。东门黄犬出自《史记·李斯列传》,写了李斯的故事:
16、奉酬九日东峰道人溥公见赠之作 宋代·朱熹
17、酬佳节,须酩酊,莫相违。人生如寄,何事辛苦怨斜晖。这里劝好友痛饮美酒,人生苦短,不必自寻烦恼。无尽今来古往,多少春花秋月,那更有危机。朱熹反问道:那更有危机?乐观的人在危机中看到的是机会和希望。
18、客愁无胜集,集胜无愁客。醒似醉多情,情多醉似醒。
19、小桥溪影寒梅早,早梅寒影溪桥小。明月映孤城,城孤映月明。白头怜醒客,客醒怜头白。风凛对樽空 空樽对凛风。
20、zuó yè jiāng biān chūn shuǐ shēng
21、好雨初晴仍半暖,金釭玉斝开瑶席。更流传、丽藻借江天,留春色。
22、朱熹(1130~1200),南宋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字元晦。祖籍婺源,生于尤溪,长于建州,从师五夫,讲学武夷,结庐云谷,授徒孝亭,葬于唐石。他广注典籍,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乃至自然科学等都有不同程度的贡献,给后人留下浩如烟海的著述。他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融汇儒、释、道诸家而建构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对中国文化和人类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学术成果,“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深得历代文人推崇和历朝皇帝褒奖封号。后人尊他为“朱文公”,评价他为“理学正宗”,是继孔孟之后的第三圣人。他一生致力倡兴教育,先后创办了考亭、岳麓、武夷、紫阳等多所著名书院,培养了数以千计的门生,对创建中国古代文明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有《朱文公文集》。
23、暮江寒碧萦长路,路长萦碧寒江暮。花坞夕阳斜,斜阳夕坞花。
24、“一雨生凉杜若洲,月波微漾绿溪流。茅檐归去无尘土,淡薄闲花绕舍秋。”(33)“富贵有余乐,贫贱不堪忧。”(34)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不过分追求物质享受,甚至甘于贫困,箪食瓢饮,不改其乐,就是“存天理,灭人欲”。朱熹年少时就清廉之有志,他19岁得中进士之后,回徽州婺源故里扫墓并拜会宗族长辈。一天,他行至故乡东门桥头,见一水池石罅间淙淙涌出凉洌甘醇的泉水,顿生思悟,为官当像这泓泉水。“颠簸不失志,贫贱亦清廉”,这句话也是他一生恪守的信条。据《坚瓠集》“葱汤麦饭”记载:朱晦庵访婿不遇,其女出葱汤麦饭留之,意谓简亵不安。晦庵题诗云:“葱汤麦饭两相宜,葱补丹田麦疗饥。莫道此中滋味薄,前村还有未炊时。”(35)这首脍炙人口的诗,表现出朱熹廉洁的人品。又据《宋史朱熹传》记载,朱熹“家故贫,箪瓢屡空,晏如也。诸生之自远而至者,豆饭藜羹,率与之共。”因此,历代学者都以“朱子固穷”颂扬之。(36)
25、怪是春来常不醒。杨柳堤边,杏花村里,醉了重相请。
26、对于杜牧的原诗,苏轼这首词在字句上改动不大,但是在情感上更加旷达一些。杜牧诗“古往今来只如此”有无可奈何之意,而苏轼改为了反问“古往今来谁不老?”洗掉了杜牧的消沉与伤感。
27、朱熹把人性分为“天命之性”即(本然之性)是指人的本质,和“气质之性”,即人的习染、性格、天分(或才气)等。理在人身上就是人性。人体形成之时,必禀此气。因气的精粗、厚薄、清浊、久暂各有不同,就产生了善恶、贤愚、贫富、寿夭的不同和性格上的差异。“人生气禀,自然不同。天非有殊,人自异禀。有学问之功则性命于德,不能学问,然后性命惟其气禀耳。”(12)人的气质是可以变化的。人通过道德修养的学问之功,可以体现出完美的德性,不加此学问之功,便只能听由气禀而发,以气禀为性了。
28、我先简单介绍一下朱熹吧。朱熹是南宋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诗人。他的《观书有感》、《偶成》这两篇非常著名的说理诗作就出过两句十分流行的名言:“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29、朱熹主张人生的追求在于“存天理,灭人欲”,即探究、发现和维护宇宙自然与人类社会的固有规律与规则,即天道与人心,揭露、反对、遏制与作为自然法则的“理”与人世间的“礼”仁义礼信不符合、相悖离的“人欲”,即物欲、私心与贪念。
30、尘世难逢一笑,况有紫萸黄菊,堪插满头归。朱熹在词中赞美生活与大自然的美好,“堪”这个字用得有深意,告诉大家要珍惜眼前的一切。
31、《楚辞集注》作于朱熹任潭州荆湖南路安抚使时(1193年)。楚辞又称“楚词”,是战国时代的伟大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赋体。作品运用楚地(今两湖一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汉代时,刘向把屈原的作品及宋玉等人“承袭屈赋”的作品编辑成集,名为《楚辞》。并成为继《诗经》以后,对我国文学具有深远影响的一部诗歌总集。并且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楚辞注本繁多,其中“楚辞集注”是研究楚辞的最佳善本。
32、cǐ rì zhōng liú zì zài xíng
33、善良、纯洁的心,尤其是圣人之心,表现为对天地万物的普遍关怀,但此种表现不是主观的意愿,不是人为的造作,而是圣人“其心之仁本若是”。所谓天理,就是与生俱来的。“心即是天天即理,无行不与理相随。故言惟有天知我,天岂真如人有知。”(25)朱熹又称“理”为太极,即“理”是事物的根本、根据或者说先决的前提,所谓天经地义。“万物当须以理观,不离太极是其源。故须万类皆我具,只为中心太极存。”(26)“存天理”,就是回归本我、使这种先天的、与生俱来的,先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理”逐步明晰与显现,与具体行为相融合,又在具体行为中得到体现的过程。所谓“用功事上实根源,三省真传入道门。理即是心随事显,事能尽理始心存。”(27)
34、 省纪委监委宣传部副部长陈金来,原部长陈晓声,尤溪县纪委书记邱欣
35、西湖十景:苏堤春晓,断桥残雪,曲院风荷,花港观鱼,柳浪闻莺,雷峰夕照,三潭印月,平湖秋月,双峰插云,南屏晚钟。
36、睡处林风瑟瑟,觉来山月团团。身心无累久轻安,况有清池凉馆。
37、陆平原河桥败,为卢志所谗,被诛。临刑叹曰:「欲闻华亭鹤唳,可复得乎!」《世说新语·尤悔》
38、30多年来,先后在全国数十家报刊上发表了上百万字的文学作品及摄影图片,文种有:散文、随笔、杂文,诗歌等。有数篇诗词、散文及摄影作品在全国性大赛上获奖,其中有十余篇荣获一等奖,有近百幅摄影图片被作为杂志封面刊用。
39、 次句“无边光景一时新”,描写观赏春景中获得的初步印象。“无边光景”逆承首句“胜日寻芳”,说寻芳的结果。用“无边”形容视线所及的全部风光景物。“一时新”,既写出春回大地,自然景物焕然一新,也写出了作者郊游时耳目一新的欣喜感觉。这里不做细碎描写,不在一草一木一石上做剪贴,而是从极广大的空间落笔。
40、“存天理、灭人欲”是人格与心性修养的方向与目标。朱熹认为:“致知”必须先克人欲。认为克人欲,净化认识主体也是一种使本体通明的“旋磨”工夫。朱熹说:“人皆有是知,而不能尽其知者,人欲害之也,故学者必须先克人欲以致其知,则无不明矣。”(42)如果无法收敛私欲的扩张,则偏离了天道,不但无法成为圣人,还可能会迷失世间,所以要修养、归返、并伸展上天赋予的本性(存天理),以达致“仁”的最高境界。此时完全进入了理,即“天人合一”,然后就可以“从心所欲而不逾矩”。因为这时人欲已融入进天理中(灭人欲,不是无欲,而是理欲合一),无意、无必、无固、无我(从“毋”变成“无”),则无论做什麼都不会偏离天道了。“三生漫说终无据,万法由来本自闲。”(43)
41、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云谷老人、逆翁。谥文,又称朱文公。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42、画角吹残,瑶台梦断,直下成休歇。绿阴青子,莫教容易披折。
43、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44、“格物致知”出于《大学》“致知在格物”一语。在朱熹那里,“格物致知”的具体内容是“穷天理,明人伦,讲圣言,通事故。”(44)这里的“天理”主要是指仁、义、礼、智等封建道德,“人伦”、“圣言”、“事故”则是天理的阐发应用。读书人之修身养性、读书治学,目的在于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而使天理得以发扬光大。“刮磨砥砺,以融气禀,绝外诱。”(45)
45、再比较一下朱熹的这首《水调歌头·隐括杜牧之齐山诗》
46、“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为有源头活水来。”(6)这是朱熹一首有名的诗。“清如许”“源头活水”是关键词,可以延伸理解为为人和做官以清正廉洁为最高境界,而能否做到这一点,取决于一个人本源、本色或出发点,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取决于初心、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