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句子 陶行知教育名篇原文39句集锦

陶行知教育名篇原文39句集锦

陶行知教育名篇原文

1、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可见,陶行知所说的“教育”是指终生教育,它以“生活”为前提,不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教育就不是真正的教育。(陶行知教育名篇原文)。

2、综合以上对陶行知早年学习经历的描述我们可以知道,他的教育思想有着多方面的来源,首先,从小接受的中国传统文化与对王阳明学说的研究奠定了牢固的哲学基础,而教育救国的思想坚定了他通过教育促进民主,改造社会的信念。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思想是陶行知后来生活教育思想形成的哲学基础。

3、      许亚芹(18919315886)

4、《陶行知教育名篇》感悟到一个灵魂中镌刻着中华文化印记的知识分子的民族情怀和崇高追求,真切地感受到这位现代教育家为了理想教育的构建和儿童少年的健康成长倾其一生所做的种种努力。无论是“智慧是生成的,知识是学来的”之独到见解,或是“中国的教员、学生实在太迷信书本了”的诚恳批评,还是“学做一个人,一个整个的人”的大声疾呼,处处蕴涵哲学的思辨、教育的智慧,所指、所思、所论,无一不是真知、真情、真理;尤其是关于“生活教育”的学说,今天读来毫无隔世之感,相反就像是一本针对时弊而作的、刚摆上书架的、尚在飘着墨香的新书。最常用的字词,最常见的语句,最常规的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朴实无华,却清晰地让人体悟到连缀它们的是作者深深的赤子之情、浓浓的大师之爱。

5、陶先生指出:“文化进步,是没有止境的;世界环境和物质的变化,也是没有一定的。活的教育,就是要与时俱进。我们讲活的教育,就要随时随地的拿些活的东西去教那些活的学生,养成活的人才。”

6、金庸说: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古往今来,国难当头之时,冲在前面的,往往都是那些平日里敦厚寡言的“弱冠”。

7、             晚上19:00-21:00

8、对孩子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循循善诱,以理服人。努力做孩子的良师益友,走进孩子的心里,尊重他们充满个性的想法,逐步引导他们学会尊重他人,尊重他人的想法,努力融入学校及社会生活当中。班级内六十多个孩子生活在一起,难免不发生矛盾和冲突。但老师在处理问题时,孩子往往都是找别人的错误,很少看到自己的不足。这就要求教师要有极大的耐心,并能极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不管心中再生气,与孩子谈话时都要心平气和,耐心地给孩子讲道理,就事论事,让孩子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不仅口服,更要心服。切忌动辄就大声训斥,采取高压政策,甚至挖苦讽刺孩子,或是拉旧账。这样做不仅达不到教育效果,甚至可能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

9、     李小梅(13919023186)

10、●只有思考清晰,才能表达有力——读李忠秋《结构思考力》有感

11、陶行知先生希望“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一切创造都伴随想像。学生时期是想象力表现最活跃的时期,这时培养学生思维是非常重要的。“创造的教育”一文中写到鲁滨孙漂流到荒岛上去,白天到海边用手去捧水喝,到黑夜没水喝,他想出了用软土制成的瓶子,再用火烧成,可以装水,这是由行动而发生思想,由思想产生了新价值。反观我们当今的学校教育,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并不很多,教师的教法不新,学生学法不新。因此,现在的教育需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创造力,需要充分的营养,适宜的土壤,良好的环境,还需要建立良好的习惯,需要因材施教。教育者要像爱迪生母亲那样宽容爱迪生,在爱迪生被开除的时候,把地下室给他做实验。我们也要像利波老板那样宽容法拉第,让法拉第在电学上取得辉煌的功绩。

12、第一流的教授具有两种要素:一有真知灼见;二肯说真话,最驳假话,不说诳话。我们必须拿着这两个尺度来衡量我们的先生。合于此者是吾师,立志求之,终身敬之。

13、陶行知的教学思想,开始在《教学合一》一文中作了较为系统的论述。他说:“先生的责任在教学生学;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主张教学合反对教学分离。教与学是师生的共同活动,离开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就谈不上有教学。

14、会洗补衣服:包括洗衣补衣等。在十二岁以上.必须学会洗补衣服、晒晾、折浆。规定每星期洗衣一次。衣服破了即须缝补,会者教不会者;不会者必须跟会者学。

15、中国乡村教育走错了路!它教人离开乡下向城里跑,它教人吃饭不种稻,穿衣不种棉,做房子不造林;它教人羡慕奢华,看不起务农;它教人分利不生利;它教农夫子弟变成书呆子……

16、读书使人思考,读书使人聪慧。陶行知的教育理论博大精深,值得我们继续研读。作为教师队伍里年轻的一员,我将永远记得陶先生的教诲,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

17、讲到方法,首先要求我们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通过不断地学习加强自身修养。

18、关于考试,陶行知先生在《杀人的会考与创造的考成》中写道:

19、教育大环境很让人无奈。这是多种原因造成的,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直到现在还没有实现。期望教育界能从量变到质变,实现我们“教育”的初心。国家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很多教师正在觉醒,通过读书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让教育更加人性化、为学生的发展积淀力量。

20、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在字里行间行走,于平仄跌宕中摆渡,读一本书芬芳了灵魂,悦一本书温润了岁月。《陶行知教育名篇》一书的阅读已经接近尾声,但是“阅读悦美”活动仍然在展开,我们期待与下一本书的约会,与下一本书的成长。

21、“做”是教学的中心。由行动而产生思想,由思想产生新价值,这就是创造的过程。陶先生的思想,让我想起了数学新课程改革,提倡“做”数学,而不是单纯的学数学知识,练数学技能。新课标从“双基”改成了“四基”,增加了“基本的活动经验、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而这都有赖于数学活动来实现。我们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动手“做”,积累活动经验,发现知识,最后去解决问题。

22、      朱雅筠(15693105175)

23、陶行知先生认为:在教学过程中,老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老师如果只“教”或只“教学”,这是把学生当作“容器”,被动地接受知识,调动不起学生的积极性,也不能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老师只有“教学生学”,交给学生学习方法和钥匙,启发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才能“探知识的本源,求知识的归宿”。“因为老先生不能一生一世跟着学生,热心的先生固然想将他的所有传给学生,然而世界上新理无穷,先生安能把天地间折奥妙为学生一齐发明?”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学生在学校里获得一种学习能力比学习知识本身更重要。有了这种能力,即使离开了老师,离开了课堂,他们照样能获取知识。

24、其中陶爷爷的生活教育论,让我感受到了在教育教学中让学生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在传统的教育中我们让学生读死书,让他们以考试分数为目的,以分数来分学生的好坏。陶爷爷形象的把传统教育比喻为吃人的教育。例如有一则漫画这么形容的。一幅图:学校开学了,学生带着长方形,正方形,六边形等等各种形状的脑袋进入学校。另一幅图:他们毕业后,一个个带着圆形的脑袋从学校走出来。这个漫画形象的表现了传统教育把学生当作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师以传受知识为已任,学生以接受知识,应付考试为追求的目标生活教育他则教人做人,他要教人生活。健康是生活的出发点,他第一就注重健康,他反对杀人的各种考试。这是我们现在所追求的教育,新课标中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活起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让他们自主。他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现代学习方式,这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的多么的重要。现代的教育必须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上取得和蔼发展。

25、费正清评价道,“杜威博士的最有创造力的学生却是陶行知。”他正视中国的问题,则超越了杜威。陶行知在写给他妹妹陶文渼的信中曾写道:“同事们都说我是‘最中国’的留学生。”陶行知先生的中国立场也是他能创造出如此伟大实践的重要原因。

26、       敢探未发明的新理,即是创造精神;敢入未开化的边疆,即是开辟精神。

27、内容:你可曾想过,我们的生活原本是可以这样度过---来吧!《你值得过更好的生活》读书会与你一起见证奇迹。

28、陶先生认为,“活的教育”首先要承认儿童是活的,是有好奇心、有需求、有能力的。教育要根据儿童的本能去支配,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特长。他深信,小孩子是有能力的,即使差一点,也是可以去锻炼的,本领是锻炼出来的。因此,他说:“我们就要顺着他这种天然的特性,加以极相当的辅助和引导,使他一天天进步,万不能从中有所阻碍或停滞,不使进步,把它束缚起来。”

29、掩卷沉思,陶行知先生的教育名篇如同一面镜子,照到了我教育教学中的许多问题,点亮了我的心灯。我将把陶先生的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不断地总结,深入反思,树立全新的教育理想、教育信念,在实践中努力获得一种职业的自觉。《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笔记范文篇2利用短暂的寒假,我品读了《陶行知教育名篇》,感受颇多陶行知是一位为世人敬仰、怀念的人民教育家。他以毕生的精力,批判旧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于教育改革并付诸实践。本书汇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作为一名教师,“要教人求真,首先要教己求真,求真的知识,真的本领,真的道德。”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不是用一两句话就可以概括的,而我从中学到的,也不是短短一篇文字就可以完全写出的。我想,每个看过这本书的老师,也跟我有一样的体会。深深体会到“教学合一”、“学生自治”、“创造的教育”、“创造的儿童教育”等各个方面内容,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教学合一”以及“创造的教育”的独特教育思想。

30、我们深信健康是生活的出发点,也就是教育的出发点。

31、教育的目的`,在于解决问题,所以不能解决问题的,不是真教育。

32、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教师没有爱就不能教育学生。我们要热爱学生,以温存慈祥的态度、和蔼的语言对待他们,使他们与自己越来越贴近。没有对学生爱,没有课堂上师生间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产生教学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学生的技巧。只爱一部分学生,对另一部分学生冷漠,那是偏爱,偏爱是一种非理智的情感。陶行知特别反对“纯以面貌美丑为取舍”的选拔法,他办育才学校施爱于所有难童,包括有生理缺陷或有病的难童。教师有“不偏爱学生的义务”。陶行知先生对学生的爱还表现在对学生学习、思想、生活上全面关心爱护,即父母想到的,他想到了,父母没想到的,他也想到了。爱不是放纵,爱里有严,爱里有教育,陶行知为学生竭力改善生活条件时,又嘱之以俭朴为美德,绝不可浪费,特别是看到学生出现了不良生活和思想倾向时,就及时送上关怀与指导,这样学生在承受爱的过程中找到前进的路。

33、陶行知指出:“怎样学学就怎样教,学得多也就教得多,学得少就教得少,学得快就教得快,学得慢就教得慢。”由此得知,陶行知把教和学的关系翻过来,不是传统的教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而是学生的学决定教师的教;教学内容的选择安排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来确定;教学过程不取决于教师的主观意图和外界的压力,而应该取决于学生的快慢程度。同时,他还特别重视兴趣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认为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当今教学理论的研究成果表明,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肯定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根据学生可接受水平和最近发展区来促进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发展,不可操之过急,拔苗助长。同时教师要“一面教,一面学”,不断提高自己;只有自己水平提高了,才能教好学生。

34、第四部分(16):发出创造宣言,表达献身创造的强烈愿望。

35、会修理:包括简单木工、竹工、泥水工、油漆工工具等。在修理中学习。

36、会唱歌:包括独唱,合唱等。在唱歌课、参加合唱团中学习。

37、考试当然是教学中不能缺少的环节,可学校教育不能只有考试一件事。陶先生说他反对“过分的考试制度的存在”。一九三九年,陶行知先生开办了一所收容难童的学校——育才学校。他确定了二十三种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其中初级能力有十六种——

38、内容:我是谁?我的情绪谁做主?怎样的人生更值得过?---走进观念、规画沙龙共同探讨情绪背后的真相。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