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句子 刘裕杀尽司马氏46句集锦

刘裕杀尽司马氏46句集锦

刘裕杀尽司马氏

1、为汉室复仇。刘裕是汉朝藩王楚元王的子女,尽管不是刘邦的后裔,但祖上和刘邦也是亲兄弟关系。而刘裕在篡位时,则是以刘汉宗室后裔自称的。

2、司马睿建立东晋。但是短短的时间内,王敦、桓温、桓玄等等著名的叛乱事件层出不穷,东晋皇帝稍有不慎就会被边将、权臣一顿胖揍。可以说南朝的官民两界,早已司空见惯了皇帝窘迫,权臣的急不可耐。

3、元熙元年(419年),刘裕进爵为宋王,又加十郡增益,共二十郡。年末加皇帝十二旒冕、天子旌旗。

4、关于刘裕的逆天军事成就,以及传奇的人生。我们《了不起的中国军事》第三册第四册里,也从方方面面进行了精彩呈现,欢迎亲们扫码批评。

5、答:自东汉末年至两晋南北朝的数百年乱世里,“善待亡国之君”这事儿,曾是个很流行的规矩。

6、为汉室复仇。刘裕是汉朝藩王楚元王的子女,尽管不是刘邦的后裔,但祖上和刘邦也是亲兄弟关系。而刘裕在篡位时,则是以刘汉宗室后裔自称的。

7、假如刘裕是为了自己称王称霸,去屠杀司马家族,这个理由似乎比较充分。古代的枭雄心中,皇帝是一个至尊的地位。能够登上皇位就拥有了无限的权力,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一个皇帝对前朝有影响力的家族赶尽杀绝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当年秦始皇焚书坑儒就是排除异己的一种残忍的行为,刘裕为了维护自己的帝王事业杀司马家族,似乎也是有道理的,没有什么问题。

8、当年的刘协、刘禅、孙皓、曹奂等人之所以得到优待,最关键的原因是,他们对于胜利者来说,已经没有了威胁。比如作为汉献帝的刘协,在之前做傀儡的几十年里,身边的嫡系早已被曹操清洗干净。蜀汉后主刘禅呢?本身就是被蜀汉大臣抬出来投降的,最后又被曹魏强制搬离了自家的老窝。这些“亡国之君”既然没了威胁,如果能“养好”,还可以作为新朝的招牌,自然就被好好养。

9、其实一开始刘裕也并不是想要杀死司马家族的,但是因为他要为自己的儿子铺路,而且刘裕也是知道战乱的痛苦的,所以他就只能把司马家族的人全杀了。而且刘裕上位以后,为了保障自己的地位和老百姓的地位,所以就颁布了很多的限制大地主和豪强的法令。因为这些法令触动了这些大地主的利益,所以很多人对刘裕非常的不满,一直在暗暗的反抗刘裕的政权。因为刘裕知道这个情况,如果自己死了,他的儿子的皇位肯定做的不稳,而且很可能他的王朝会再次覆灭,所以他只能先下手为强把司马家族杀了。

10、刘裕称帝的时候已经57岁高龄了,所以,他看到自己年幼的长子,为了能够让自己的国家交到自己的孩子手中,他不禁对东晋的司马一族进行斩草除根了。等刘裕皇位稳定后,一场腥风血雨开始了,晋朝司马家族被屠杀殆尽!(刘裕杀尽司马氏)。

11、永初三年(422年),刘裕计划出征北魏,尚未出兵,便因病逝世,终年六十岁。庙号高祖,谥号武皇帝,葬于初宁陵。著有《兵法要略》一卷,今已亡佚。刘裕为何国号不是汉我们先看看各朝各代那些刘姓人建立的皇朝,刘邦就不用说了,他建立的西汉是第一个以汉为国号的朝代,第二个是刘秀,他是汉朝中兴之主,东汉开国皇帝,他直接以西汉继承人自居,而第三个是刘备,他建立的蜀汉也是以东汉继承人自居,第四个比较奇特,刘渊,他是匈奴人,但是被赐姓为刘,他在攻打西晋的时候觉得自己和汉室世代通婚,自认汉室继承人,尊刘邦刘秀刘备为先祖,建立了一个汉朝,不过他侄子的时候就改国号为赵了。

12、刘裕敢于屠尽司马家族,这其中可能还有另外的原因。从整个历史背景以及刘裕自身的经历来看,他似乎也有动机屠杀司马家族。要知道刘裕早年是农民出身(卖过草鞋),政治觉悟其实并不高。他的思维可能受到了农民阶级那种简单粗暴的方式影响,但凡有人对自己的统治构成了威胁,很可能采取一些极端措施,屠杀前朝家族未必是不可能的。而且刘裕同时也是军人出身,长期在外征战,本身不怕血腥,已经把生死置之度外的一个人,也不怕杀人。

13、尽管司马德文对待刘裕篡权之事并无太大不满,但刘裕清除隐患还是将司马德文一家陆续杀死,以绝后患。(《晋书·卷帝纪第十》:“宋永初二年九月丁丑,裕使后兄叔度请后,有间,兵人逾垣而入,弑帝于内房。时年三十六。谥恭皇帝,葬冲平陵。”)扩展资料:刘裕一生共杀死了6位皇帝,分别是:楚国桓玄、南燕慕容超、蜀国谯纵(对外称王、对内称皇帝)、后秦姚泓、东晋司马德宗、司马德文。

14、帝王虽然有杀前臣的想法,可是都没有像刘裕这样将司马家族屠尽,这种残忍的程度是历史上的帝王所没有的。先秦以及秦汉时期,封建的仁义道德思想还是根深蒂固的。帝王虽然永远有无上权力,可是为了保持自己的名声也不会轻易屠尽前代的臣子,反而多有厚待。

15、在刘裕看来,如果司马家族联合士族的力量搞复辟,把他一手打下的江山,又夺了过去。这是他不可承受之重。稳固刘宋江山,是刘裕一切行动行为的总方针。在这个总方针的指导下,刘裕采取了诸多措施,其中最重要的一环,就是屠杀司马家族。

16、替儿子考虑。在刘裕称帝之时,他已经57岁了,在古代这个岁数已经非常大了。然则刘裕的长子才14岁。

17、刘裕的篡位登基,放在门阀大族当道的两晋南北朝时代,确实是个不折不扣的奇迹。特别是他“寒门”的身份,更不知激励了多少后来人。但另一个残酷事实是,刘裕篡来的大好河山,早已被东晋的一干门阀大族,糟蹋成了一幅烂摊。东晋王朝常年腐败不堪,各级门阀大族享受着优厚特权,把沉重负担转嫁给平民百姓。单是东晋末代皇帝司马德文在位时,农民赋税就已经是西晋年间数倍,民间反抗四起,国力极度孱弱。

18、自从陈群对魏文帝曹丕提出九品中正制以来,中国的权力便几乎操持在世家大族手中,但是自从刘裕代晋称帝以来,却是打破了这一局势,形成了“寒人掌机要”的局面,刘裕麾下的文武诸臣,比如心腹刘穆之,多为寒门出身。

19、刘裕之所以屠杀司马皇族自然不是那么简单,实际上是他饱含深意做出的决定。魏晋南北朝以门阀士族为尊,当时比较著名的士族有陇西李氏、赵郡李氏、太原王氏、琅琊王氏、弘农杨氏、陈郡谢氏、清河崔氏等等。(刘裕杀尽司马氏)。

20、可司马德文的举动并没有保住他,也没有保住他的家族,等刘裕皇位稳定后,一场腥风血雨开始了,有晋一朝司马家族被屠杀殆尽!

21、但南朝刘宋王朝的开创者宋武帝刘裕,在这件事儿上,却是个绝对例外。

22、在刘裕入朝执政到称帝的二十年中,他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力矫晋时弊政,加强集权,铲除分裂割据势力,努力发展经济。

23、在魏晋时期,皇帝基本上是不会杀前朝皇帝的,比如刘禅,汉献帝,这些最后都寿终正寝了。但这些与司马氏不一样,这些人虽然是君王,但一旦国家覆灭他们啥都不是了。魏晋时期社会的中坚力量不是皇族,而是氏族。这些氏族把握了社会大部分资源,而司马氏虽然也是氏族,但更是一方大氏族。灭了司马氏,可以威慑其他氏族。

24、再来看事件本身,刘裕屠尽司马家族确有其事,但是并没有像人们流传的那样极端狠毒。最开始他并没有赶尽杀绝的意思,刘裕最先杀了晋安帝,后来将司马德文挟持起来,相当于曹操当时的挟天子以令诸侯。这时候的刘裕对晋朝的皇帝还有一丝的敬畏存在。只是后来他的手段变得越来越毒辣。

25、刘裕草莽出身,军痞起家,对于贵族和豪门有一种本能的反感和厌恶(这一点和朱元璋很相仿)。但又不得依靠他们。刘裕自所以杀尽司马氏,关键是在于司马氏当时还拥有巨大的影响力,(如果刘裕出身世家还好说)如果司马氏与北朝联合,内部再与世家勾结,这是刘裕无法承受的。北朝崔浩给太武帝上书时也曾提到“存立司马,诛除刘族。再就是,南朝门阀世家看不起刘裕一系寒门。对刘裕缺乏认可,依附,拥戴。刘裕之所以没有统一天下,内部不稳是一个主要原因。当然,刘裕诛杀司马氏,也使得门阀政治开始衰退,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南朝世家门阀政治,到刘裕这里实际上已经开始失去了对朝局与社会的控制,自刘宋以后,门阀世家开始失去了对过家家的控制。

26、刘裕自幼家贫,后投身北府军为将。自晋安帝隆安三年(399年)起,他对内平定孙恩起义,消灭桓楚、西蜀及卢循、刘毅、司马休之等割据势力,使南方出现百年未有的统一局面。

27、其实,在此之前,刘裕杀了晋安帝司马德宗后,并没有立即改朝换代,而是先把晋安帝的弟弟司马德文立为帝,将其作为缓冲。不久之后,刘裕改称宋王,并把他自己所统辖的范围由十郡扩张到二十郡,同时又上加了皇帝规格的十二旒冕,天子旌旗等一系列的疏礼。这一切准备就绪后,他才在公元420年,正式篡夺了司马家族的江山,建立了刘宋王朝。

28、因此,到刘裕建立刘宋时,政权的建立基础已经变了。世家大族的联盟难以为继,只能有一个政治中心和利益中心,因此刘宋完全是建立在暴力基础上的。之后的齐、梁、陈都是这样。

29、同时,刘裕对东晋以来的一系列弊政进行了全面的改革,集权中央,整顿吏治,体恤民情,轻徭薄赋,废除苛法,赈济穷人,减轻人民负担,亲自听讼,兴学校,策试诸州郡秀才。又实施“义熙土断”,打击豪强,抑制兼并。

30、相较于晋恭帝退位三个月后,刘裕就迫不及待地杀了他。晋武帝司马炎就善良多了,根本没有动过杀人念头的。曹奂退位后,又活了三十多年。曹奂的待遇、结局可以说是历代亡国之君中最好的至于其他曹魏宗室成员,当然也是活得好好的,没有一个人因为曹魏灭亡而遇害。晋武帝连曹奂也不想杀,对其他曹魏宗亲,就更没兴趣杀了。

31、结果就是汉献帝刘协被废为山阳公,而曹丕则是代汉建魏,完成了父亲曹操未能完成的夙愿。而汉献帝虽然被迫禅让,不过却依旧锦衣玉食,和妻子曹节安度晚年,得以善终。前代皇帝禅让,一般得以保全性命,不过这个惯例却在二百年之后被刘裕打破了...

32、曹魏代汉、司马晋代曹魏,都是皇族与士族达成广泛共识之后的水到渠成。而刘裕是以权臣的身份篡夺了司马晋政权,这顶多代表了刘家及其部旧的利益,而没有在统治阶层内部达成广泛共识。

33、刘裕斩杀司马德文的用意便在于此:那就是他要改天换地,彻底开启寒门掌权的新时代!司马德文一死,刘裕用屠杀手段血腥的震慑了高门大户,与此同时又消灭了他们反对自己的武器,虽然手段稍嫌粗暴,但不能不说是有效的招数。

34、咸熙二年(265年),司马昭死后,其子司马炎继位晋王,接受魏帝曹奂禅让,代魏称帝,封曹奂为陈留王,食邑万户,以邺城为宫室,继续使用天子旌旗,备五时副车,行魏国正朔,郊祭天地一如魏初制度。享受上书不称臣,受诏不拜的待遇。一如汉献帝故事。

35、年逾急欲篡晋的刘裕勒死安帝司马德宗后,隐瞒安帝被弑真相,封锁死讯,托称安帝突然暴崩,趁机诈传安帝遗诏,奉嗣司马德文即位恭帝。那么,刘裕在弑死安帝以后,为什么自己不直接即位代晋,而先要将司马德文推上皇帝宝座呢?主要原因在于,借机隐讳自己急于篡位的企图,蒙蔽恭帝,使其放松警惕,利用恭帝,名正言顺地给自己加封更高的爵位。其次可能是晋室内部一时难以摆平之情职而暂缓夺位。司马德文即位,刘裕的谋求高爵的企图变成了现实,恭帝在加封百官的同时,也进封刘裕为宋王,为其篡晋建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6、而放在司马家族身上,看看这家“皇室”在刘裕登基后的表现,那更是不杀不行:许多司马氏后人逃到敌国,然后在北魏等国南下侵扰时,各个争着做带路d。如此活剧,也让王夫之等学者们,为刘裕鸣不平,认为司马家族的所作所为,简直是“除恶不可不务尽也”。

37、熟悉中国历史的都知道,加九锡一般也就意味着谋朝篡位。果不其然,420年刘裕代晋称帝,距离220年曹丕废掉汉献帝刚好过去200年,南朝宋就此建立。

38、因为儿子的年龄较小,很难在短时间内完全掌控朝廷的局势。而刘裕一旦去世的话,年轻的儿子将面临极大的危险,这促使他必须对司马炎的后人如此残忍。值得注意的是,永初三年(422年),刘裕计划出征北魏,但自三月起开始患病,因而作罢。同年五月二十一日(6月26日),刘裕在西殿崩逝,享年六十岁。从事后诸葛亮的角度来看,刘裕如果没有对司马氏痛下杀手,南朝宋自然会有倾覆的危险。

39、刘裕以一个平头百姓一跃而成为一国之君,自西汉开国皇帝刘邦公元前202年至今600年间,无人能比,在两晋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刘裕背负着沉重的心理压力和来自外界无形的压力。两晋长达100多年的门阀势力,使得士庶之间犹如天上与地下。东晋末年,高门大族在内斗中两败俱伤,失去了军政实权,但是,他们在文化上和社会上潜在的影响力仍然不容忽视。刘裕掌权以后,一些高门大族基于门户生存的考虑,投靠了刘裕集团,这里面就有王氏和谢氏,刘裕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也需要得到高门的支持,因此,二者一拍即合。然而,武力可以夺得政权,文化却需岁月的积淀,观念更难以短期改变。除去他威震四海的战功和高高在上的权位,来自底层的刘裕从头到脚都是一个“乡巴佬”,他的一举一动都与高门士族格格不入,他们与刘裕来自完全不同的两个世界。

40、刘裕称帝时,他已经58岁了,而太子刘义符只有16岁,根基很浅,其他儿子就更小了。如果刘裕高寿,能像司马懿那样长寿,他不用担心什么。刘裕最担心的是自己当皇帝没两年就死了,而年少的刘义符无力守住刘宋江山,导致士族拥立司马家复辟。这让刘裕非常焦虑。

41、与司马炎完全相反,他把司马家族的收单简直做到了赶尽杀绝。在古代,主要是通过军事取胜,他一开始只是一个草根,并不是什么皇家人物,当时东晋是司马家的天下,可是刘裕从一开始,就有显赫的军事能力和政治觉悟,从小兵一直逆袭到了大臣,可以说在当时的乱世显赫的英雄,刘裕就是那种既有能力又可以把握机会的人,他不仅仅在军事上有很强的长处,而且还非常的得民心,很多老百姓对他的拥护都是非常重的。

42、帝王虽然有杀前臣的想法,可是都没有像刘裕这样将司马家族屠尽,这种残忍的程度是历史上的帝王所没有的。先秦以及秦汉时期,封建的仁义道德思想还是根深蒂固的。帝王虽然永远有无上权力,可是为了保持自己的名声也不会轻易屠尽前代的臣子,反而多有厚待。

43、这样一个国穷民困的破烂摊子,如果不能采取断然更革,那么不用司马家族捣蛋,也得分分钟完蛋。于是为了坐稳皇位,刘裕仅仅“务农重积”“恤其(农民)所苦”还远远不够,必须要向这些腐朽的门阀开刀。所以他针对的,不仅仅是司马皇族,还有所有门阀大族。

44、刘裕后来的一切基本上都是他自己一手打拼来的,作为武将他四处征战屡建奇功。故此刘裕骨子里是个武人,长年征战让他变得比较嗜血也是比较正常的。后来刘裕掌握全部朝政,天子就形同虚设,刘裕便篡位了,之后更是灭了司马氏一族,跟他的嗜血性格也有点。

45、由此,非常明显的是,曹奂的地位、待遇、结局可以说是历代亡国之君中最好的。不过,司马炎自己的后代,却在王朝灭亡之际遭到了刘裕的杀戮。那么,问题来了,刘裕篡位后,为何不学司马炎善待曹奂,反而对司马氏赶尽杀绝呢?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