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的简介50字
1、离婚后,徐志摩立即回国,试图追回林徽因。林徽因已经被许配给梁启超的儿子,梁思成。徐志摩备受打击,但因林徽因与梁思成还没正式定婚,所以他没有放弃。他邀林徽因夜游香山,向她倾诉,甚至当着梁思成的面来找林徽因。最后,还是林徽因亲手断了他的念想,说她马上就要和梁思成去美国。徐志摩这才无可奈何地意识到,他的女神已经决然离去。(徐志摩的简介50字)。
2、我之甘冒世之不韪,竭全力以斗者,非特求免凶惨之苦痛,实求良心之安顿,求人格之确立,求灵魂之救度耳。
3、人们总以为同甘共苦过的爱情会格外坚固,其实不然,在蒋碧微三十多岁时,徐悲鸿爱上了自己十九岁的学生孙多慈。徐悲鸿故伎重演,还做了两枚镶有红豆的黄金戒指,分别题字“大慈”“大悲”。
4、这一年的11月,编辑《晨报副刊》的徐志摩,从来稿中发现散文作品《市集》,颇为欣赏,将原来的笔名“休芸芸”改为沈从文。发表时,他特意写一段“志摩的欣赏”为之推荐:
5、徐志摩曾留学英国,受到雪莱、拜伦、华兹华斯和印度田园诗人泰戈尔的影响,但他获得的不仅是艺术上的滋养,更是他们诗中所蕴含的“性灵深处的妙悟”。徐志摩认为,有性灵才有真诗,写诗就是性灵的自然流露,而性灵得之自然,需要培养和保全。
6、沈从文,湖南凤凰人,原名沈岳焕,京派小说代表人物,最为人称道的就是他笔下桃源般的“湘西世界”。在这洗净尘埃的天地里,连惆怅似乎也有了淡淡的人情味。如同中国传统水墨画,沈从文的“湘西”沁透了纯净的乡土气息,处处散发着至真、至善、至美的大爱柔情。
7、第六节达到情感的高潮,充分表现了徐志摩对康桥的爱恋情感,集中表现了离别的惆怅。“悄悄是离别的笙箫”运用暗喻的手法。“箫”来比喻“悄悄”用来说明诗人的心境,"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富有浓烈的韵律美。沉默,悄悄,都是近乎无声的状态,却流淌着无限的忧伤和思恋。
8、徐志摩,你这个人性情浮躁,所以在学问方面没有什么成就;陆小曼,你要认真做人,你要尽妇道之职,你今后不可以妨碍徐志摩的事业!你们两人都是过来人,离过婚又重新结婚,都是用情不专!以后要痛自悔悟,重新做人!愿你们这是最后一次结婚!
9、人谁不求庸德?人谁不安现成?人谁不怕艰险?然且有突围而出者,夫岂得已而然哉?
10、孩子们,欣赏到这样结构灵动,音画齐美的诗歌,真是语言上的一大享受。读起来是不是有一种想要唱出来的感觉,让人忍不住想和诗人一起吟唱,和诗人一起咏叹!而情感上的缠绵,柔软的思念,忧伤的分离,洒脱的告别,都仿佛让我们和诗人一起同呼吸,共分享,齐感受。
11、只是张幼仪从小就爱读书,时常从哥哥们那讨要来书籍认真翻阅着。
12、正当志摩正如饥似渴的在知识海洋中遨游时,一个不幸的消息却传到他的耳中。其父爱财心切,要志摩于一位富家千金张幼仪结婚。志摩一时无法接受,然而他又挨不过父母与奶奶的哀求,最终答应了。同年,志摩与幼仪结婚,然而他们本无感情。婚后彼此冷冰冰的。不久志摩便收拾行李,上天津读大学去了。
13、——徐志摩致胡适( 1925年9月16日)
14、志摩从小就看到百姓受摧残的事件,激起他救国就民的决心。他同情百姓的遭遇,立志救百姓于水火。
15、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的时候,徐志摩正在美国,“国内青年的爱国运动在我胸中激起同样的爱国热”(陈从周《徐志摩年谱》),1924年他任北京大学教授时,正值军阀混乱,生灵涂炭,他追求的是英美式的政治理想,期望能够实现资产阶级民主制的“新政治”。
16、写于1928年11月6日,初载1928年12月10日
17、1928年3月,徐志摩一边在光华大学,东吴大学,大夏大学等校担任教授工作,一边又创办了《新月》月刊。同年11月6日,作《再别康桥》,初载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署名徐志摩。《新月》一共出刊四卷四十三期。
18、徐志摩坚持要她将孩子打掉,还要离婚,张幼仪不肯,徐志摩竟然直接一走了之,将人生地不熟,还不会外语的张幼仪独自撇在了波士顿。
19、1918年8月14日,徐志摩独自一人踏上了前往海外的轮船,去了美国求学深造。
20、胡适都曾夸其为:北京城一道不得不看的风景。
21、她手中还拿着下午课程的书籍,就这样被带回了家中。
22、她的一举一动,不管是莞尔一笑还是回眸一瞬,都成为了北京城一道无与伦比的风景。
23、我和际真认识,是在一九二八年。那年他由美返国,将回山东探亲,路过上海,由徐志摩先生介绍我们认识的。此后曾继续通信。我每次出了新书,就给他寄一本去。我不识英语,当时寄信用的信封,全部是他写好由美国寄我的。一九二九年到一九三一年间,我和一个朋友生活上遭到意外困难时,还前后得到他不少帮助。际真长我六七岁,我们一别五十余年,真想看看这位老大哥,同他叙叙半世纪隔离彼此不同的情况。因此回到新港我姨妹家不久,就给他写了个信,说我这次到美国,很希望见到几个多年不见的旧友,如邓嗣禹、房兆楹和他本人。准备去纽约专诚拜访。
24、徐志摩,浙江海宁县人,算得上是一个富二代,拿胡适先生的评价说,他的一生追求“爱”、“自由”与“美”,1915年,18岁的徐志摩娶了从未谋面的张幼仪,随即便开始了诗与远方的生活,1918年他赴美国学习银行学,1921年则到英国剑桥大学研究政治经济学。
25、《再别康桥》全诗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语言轻盈柔和,形式精巧圆熟,诗人用虚实相间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憧憬,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表现得真挚、浓郁、隽永,是诗人脍炙人口的名篇,是新月派诗歌的代表作品。
26、徐志摩,现代新月派诗人。在如今,他的名字不仅仅是作为一个文坛一位知名学诗人的名字,而是一个符号,一个时代文明的符号。
27、可这样一个优秀作家,当年仅为小学毕业。在“北漂”“海漂”的那些失意年月,是一批文人友士的欣赏和提携才成就了后来的沈从文。
28、在他的猛攻下,陆小曼决心开始新生活,甚至堕胎打掉了王庚的孩子。王庚无奈,只得同意离婚。陆小曼与徐志摩如愿结婚,但是众所周知,徐陆两人的婚后生活也并不顺利。1931年11月18日,徐志摩在南京会见故友后,搭上了邮机。第二天,这架邮机在一片大雾中撞山炸毁。这位浪漫多情的诗人,终于如来时一般轻轻地离开,死时34岁。
29、-------------(作品赏析)-----------------
30、晚年沈从文发表文章不多,1982年中风之后写作更少。可从《友情》开始,短短几年间,他所写关于徐志摩的文章却有好几篇,分别为《友情》《喜闻新印》《回忆徐志摩先生》《徐志摩全集》序等。可见徐志摩在他心中的分量之重,如他所说:“没有一个别的师友能够代替。”
31、胡适专程出面去做徐父的工作,最终,徐父答应,只要老师梁启超先生出面证婚,他就同意这婚事。还是胡适,出面请出了梁启超,而在婚礼上,梁启超说出了这段著名的恶毒证婚词。
32、六岁到十一岁,志摩从师查氏,随同其读四书五经。童年时的志摩是一个好动,好思,好玩,好说的孩子。他对读书不感兴趣,却热爱大自然,经常一个去森林探险。他热爱生活,称"生活应该是艺术的"。
33、林徽因曾说道:“徐志摩当时爱的并不是真正的我,而是他用诗人的浪漫情绪想象出来的林徽因,可我其实并不是他心目中的那样一个人。”
34、第四节虚实结合。“实”是景物的描写,“虚”是象征手法的运用。一潭水很清澈,霞光倒映下来,“不是清泉,是天上虹”,依然是比喻,天上彩虹来描写湖水的柔美。潭水上漂的水藻,挡住了一部分霞光。"揉碎"则在这里暗示自己梦想的破灭。
35、房间没有火炉,沈从文冻得发抖,见到郁达夫,他几乎一时说不出话来。郁达夫见状,马上把自己围着的毛围巾取下,把雪花抖掉,然后披在沈从文的身上。接着,郁达夫拿出当时并不算少的5块钱,请沈从文到饭馆吃饭,并把所找的零钱都送给了沈从文。
36、除了我们在新保利大厦所展出的这一封,我们在《徐志摩全集》中能够找到的徐志摩给胡适的信,很多都是洋洋洒洒一大篇,其中的不少语句,都能反映出徐志摩对胡适那种小弟对大哥般的依赖。
37、可以说,因《市集》一文结下的这次副刊情缘,奠定了徐志摩、沈从文友谊的坚实基础。
38、而林徽因的阅历也导致了她的涵养,和徐志摩无话不说,搭得上他的任何话题,还能抒发一番自己独特的见解。
39、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奠定其浪漫主义诗风。
40、本篇诗歌对于7岁的孩子来讲,困难级别是挺大的。不过,格宝宝善于挑战难度,勇于挑战。这一点值得点赞。部分文字的读音标准,和意义的理解,都做得很好。希望孩子在将来的朗读中保持一分童心,读出自己的理解和角度。
41、我的母亲已于半小时前瞑目(星三十一时二十五分)。她老人家实在是太可怜了,一辈子只有劳苦和烦恼,不曾有过一半天的清闲。回想起来,我这做儿子的也真是不孝,受了她生养天大的恩惠,付还她的只是忧伤。但她真是仁慈,在病中没有一句怨言,这使我感到加倍的难受。她病中极苦,从上星六起即转匈,当晚极险,但下一天重复喘息过来和她的亲人极
42、而徐志摩的遗体,最终是被张幼仪和徐志摩的儿子徐积锴接回来的。
43、情话是美的,民国爱情却不似你看着那般美。美好的爱情故事背后,往往有着不为人知的伤感。
44、享受惯了的陆小曼与徐志摩结婚后,她的挥霍无度让徐志摩疲于奔命,一连打几份工,长期奔波于上海与北京之间。尽管如此,徐志摩仍难以承受,难免抱怨,最终在徐志摩出事的前两天晚上两人大打出手,直至徐志摩负气出走,最终意外去世。徐志摩去世后,陆小曼终于变了,她不再去社交场所,不再香艳,闭门谢客。画画与编志摩文集成了她后半生最重要的两件事。然而,为了生活,她最后又与翁瑞午同居了快三十年,最终在63岁时结束了自己沉浮的一生。
45、早饭后,大家就去城里偏街瞻看志摩先生遗容。那天正值落雨,雨渐落渐大,到达小庙时,附近地面已全是泥浆,原来这停灵小庙,已成为个出售日用陶器的堆店。院坪中分门别类搁满了大大小小的缸、罐、沙锅和土碗,堆叠得高可齐人。庙里面也满是较小的坛坛罐罐。棺木停放在入门左侧贴墙处,象是临时腾出来的一点空间,只容三五人在棺边周旋。
46、绘画美方面也达到很高境界。诗句充满了画面感,色彩丰富,而且协调统一。“金柳”、“柔波”、“星辉”、“青草”、“青荇”等形象聚合在一起,给读者带来动感和柔美感双重享受。其中词汇灵性,动静相宜,动态的“揉”,“撑”,“溯”,静态的“艳影”、“柔波”、“沉淀”、“载”等,都相应和谐地跳跃在诗行里,如同鲜活的有生命力的鸟儿一般,给诗歌带来无穷的活力。
47、-------------(作者简介)-----------------
48、你知道人民日报第一个驻国外记者站是哪个吗?
49、一九八〇年十一月,我初次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一个小型的演讲会讲话后,就向一位教授打听在哥大教中文多年的老友王际真先生的情况,很想去看看他。际真曾主持哥大中文系达二十年,那个系的基础,原是由他奠定的。即以《红楼梦》一书研究而言,他就是把这部十八世纪中国著名小说节译本介绍给美国读者的第一人。人家告诉我,他已退休二十年了,独自一人住在大学附近一个退休教授公寓三楼中。后来又听另外人说,他的妻不幸早逝,因此人很孤僻,长年把自己关在寓所楼上,既极少出门见人,也从不接受任何人的拜访,是个古怪老人。
50、纵使张幼仪被迫中断学业,为徐家尽心尽力,被抛弃在异国他乡,为他诞下两个孩子。
51、1928年诗人第三次欧游,故地重游剑桥。11月6日在归途的中国南海上,面对汹涌的大海和辽阔的天空,诗人展纸执笔,记下了这次重返康桥的切身感受。他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可以说“康桥情节”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而《再别康桥》无疑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
52、张幼仪在家中带着年幼的徐积锴,对此浑然不觉,随后被徐家二老安排前往英国时,才知晓一二。
53、张幼仪听见也未曾辩解,依然低着头不发一语。
54、“猗欤‘新命’——纪念新文化运动百年文献展”,北京新保利大厦10层正在展出,展览一直持续到5月5日,有兴趣的朋友们不妨去看看啦。
55、合作/分享请致:wwwcox@qq.com
56、徐志摩刚回国,恰逢胡适结识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泰戈尔的秘书恩厚,希望能够让恩厚先生帮忙为徐志摩再赴英国深造铺平道路,但徐志摩显然志不在此。1923年,徐志摩提议,在北京“聚餐会”的基础上成立“新月社”,胡适率先响应并竭力支持,这成为了五四运动后最大的以探索新诗理论与新诗创作为主的文学社团,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闻一多的《死水》等等,都是“新月派”的佳作。
57、徐志摩终究是忍无可忍,和陆小曼在家中爆发了前所未有的争吵,暴怒之际的陆小曼用烟枪砸掉了徐志摩的金丝眼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