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句 高适的诗歌风格53句集锦

高适的诗歌风格53句集锦

高适的诗歌风格

1、作为著名边塞诗人,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与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有文集二十卷。

2、字达夫、仲武,唐代边塞诗人。景县(今河北省衡水)人,居住在宋中(今河南商丘一带)。

3、边风飘飘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高适的诗歌风格)。

4、高适是盛唐时期“边塞诗派”的领军人物,“雄浑悲壮”是他的边塞诗的突出特点,其诗歌尚质主理,雄壮而浑厚古朴,高适少孤贫,有游侠之气,曾漫游梁宋,躬耕自给,加之本人豪爽正直的个性,故诗作反映的层面较广阔,题旨亦深刻,高适的心理结构比较粗放,性格率直,故其诗多直抒胸臆,或夹叙夹议,较少用比兴手法。

5、野心勃勃的李璘兵败被杀,而曾被李璘奉为座上宾的李白也因“附逆”而下狱,命在旦夕。知道友人身处危难之后,高适极力营救,加之名臣郭子仪更是以身家性命为李白担保,终于使诗仙免除一死,而被判流放夜郎。在李白流放的路上,高适和郭子仪还在为李白求情,终于使皇帝下诏赦免了李白。此时李白正好走到白帝城,得知消息之后,兴奋地写下了名作《早发白帝城》:

6、天宝十四载(755),安史之乱爆发,叛军一路南下,朝廷派高仙芝、封长清平叛,均被叛军打败,两人被杀。叛军直逼长安,玄宗任命哥舒翰守潼关,但是又派宦官李大宜作监军。李大宜不懂军事,竟然强迫哥舒翰放弃天险与叛军作战,结果大败,哥舒翰投降。唐玄宗被迫逃往四川。

7、招提客,指暂时住在寺院的客人,因为杜甫借宿浣花溪寺,故有这种称呼。高适想象杜甫在寺院里条件艰苦,又怕他无法融入僧侣们的生活,所以劝他要保持恬淡襟怀,克服暂时的困难。

8、在诗词中使用这样夸张的虚数,可以带给人一种气势磅礴的感觉,增添诗句的气势,又不影响所要表达的感情,高手运用起来,能让诗词充满了生气和活力。其实除了“实数”、“虚数”之分外,还有“实景”与“虚景”之分,或者用王国维先生的话说,有“造境”和“写境”,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虽然是虚的,并不影响人们对诗的整体感知,用得好,反而会给诗歌增添无穷意境,让诗歌变得更有韵味。

9、译文:营州一带的少年习惯在旷野草原上生活,穿着狐皮袍子在城外打猎。他们即使喝上千杯酒也不会醉倒,这些少数民族的孩子10岁就能骑马奔跑。

10、                  ――《孙子兵法·军形篇》

11、(雄浑磅礴)刘邦《大风歌》;项羽《垓下歌》;曹操《观沧海》为代表

12、从题目可知,这首诗是诗人在塞上听笛,心有感触才写下的,那么他的感触是什么呢?我们先来看前两句所写的实景:“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冰雪消融之后,西北边境的战士们在傍晚赶着马群回来了,天空渐渐暗淡下来,一轮皎洁的明月缓缓升起,照在各个戍楼之间,而此时,不知是谁突然吹奏起了羌笛。

13、高适,字达夫,一字仲武,河北景县人,盛唐时期著名的边塞诗人,他的诗有很多也是脍炙人口;而这首《塞上听吹笛》正是其代表作。诗人由于常年生活在边塞,对于那里的自然风光了如指掌,所以只用了那么三言两语,便是写出了边塞不一样的风景,还有诗人一种孤独的感伤之怀,想念起了远方的故乡,所以整首诗很感人,写得也是很凄美,每一句都充满了忧愁,流露出了一种淡淡的忧伤。

14、此诗前半部分描写了壮丽的沙场征战之景,渲染了一种宏阔悲壮的氛围。后半部分则表达了作者想要变成像麒麟阁立功之臣的雄心壮志,并且嘲笑那些只会读经书,却不能真正杀敌报国的文臣,可叹这些文人参不透这点的话只会白白地衰老而去,不能名留青史。本诗表达了作者的豪壮之情,立功报国的雄心壮志。手法大气豪壮,宏大辽阔之气尽显。

15、第二部分八句写战争的具体经过:“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屈原《国殇》)这是一场敌我力量悬殊的战斗,敌人的攻击如暴风骤雨,孤城被围困,士兵战死过半。在尸体和鲜血面前,被诗意化和崇高化的战争终于撕下了罗曼蒂克的面纱,露出了一直被掩藏的真相。而更黑暗的真相是,战士的鲜血和尸骸换来的,只是将军帐前的歌舞和玩乐。战争失败的结局已经注定,围困无法解除,等待士兵们的,只有死亡。

16、艺术特点:伏笔、铺垫、衬托、对比;对比与排偶。

17、《塞上听吹笛》: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18、二是首次漫游时期,此时李白游仙访道,从大自然得到了很多陶冶,交识很多天下名流,诗歌有壮美和灵秀之分。

19、可是杜甫却没有那么幸运了,同样是面临动乱,诗圣颠沛流离,忍饥挨饿,甚至经常居无定所。有一次杜甫只能借宿寺院,可谓穷困至极。下面分享两首酬答之作,高适的作品表达出关怀之意,杜甫的诗歌却充满自信。

20、本诗前两句写景。在风雪肆虐的自然环境中,好友就要分手远去。寒冷昏暗大雪纷飞的天气,本应使人觉得前途渺茫艰难,为之感伤哀叹,可是高适却于后句诗作一转折,突破常格,脱出窠臼。他想到董大身怀绝技,名闻天下,友人众多,必受赏识,因此以“莫愁前路无知己”的断语宽慰;

21、但是,在唐代历史上,却有唯一的一个例外:他以诗人身份,登上高位,最后被封侯。这个人就是高适。

22、译文:此次离别不知你们心绪何如,停住马饮酒询问被贬的去处。巫峡猿猴悲啼令人伤心流泪,衡阳的归雁会为我捎来回书。秋日青枫江上孤帆远远飘去,白帝城边黄叶飘零古木稀疏。圣明朝代如今定会多施雨露,暂时分手希望你们不要踌躇。

23、此诗主要是揭露主将骄逸轻敌,不恤士卒,致使战事失利。全篇大致可分四段:首段八句写出师。其中前四句说战尘起于东北,将军奉命征讨,天子特赐光彩,已见得宠而骄,为后文轻敌伏笔;后四句接写出征阵容。旌旗如云,鼓角齐鸣,一路上浩浩荡荡,大模大样开赴战地,为失利时狼狈情景作反衬。

24、高适的迅速崛起引起了宦官李辅国的嫉妒,也引起了其他权臣的不满,于是被贬为四川彭州刺史,后改剑南西川节度使。肃宗去世,代宗即位,高适被征还朝,任散骑常侍,加银青光禄大夫,进渤海县侯。

25、高适的心理结构比较粗放,性格率直,故其诗多直抒胸臆,或夹叙夹议,较少用比兴手法。

26、杜甫无奈地给高适写信:“百年已过半,秋至转饥寒。为问彭州牧,何时救急难。”高适知道之后,从百里之外背米来接济他。杜甫诗中又写道:“故人供禄米,邻舍与园蔬。”从那时起,一直到高适离职,严武代替高适担任剑南西川节度使,并继续照顾杜甫,这段时间,可以说是杜甫一生中最安稳的一段了。

27、《塞上听吹笛》是高适就任哥舒翰幕府期间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主要通过对塞外风光的描写,体现了边塞生活中平静的一面。其中戍边战士的思乡之情更深被高适巧妙的安排进了景色中,构成了一幅苍茫却又委婉动人的画面。下面我们便来一起看看高适的这首《塞上听吹笛》:

28、高适的这首《塞上听吹笛》就是一首典型的虚实景运用十分出色的作品,诗人用明快、秀丽的语言,新奇绝妙的想象力,将情与景完美融合在一起,为人们描绘了一幅十分动人的塞外图画,给边塞诗带来一种全新的风味。

29、这样苍茫而又清澈的夜晚,本就很令人神往,而戍楼中所吹奏的《梅花落》曲子,更加缭乱进每一个戍边战士的内心,“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这《梅花落》的羌笛声,仿佛不是音乐,而是随风四处纷飞的梅花花瓣,一夜之间,吹过了关山,吹到了每一个戍边将士的家乡中。李白曾有句说“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两人所用的手法,实在有异曲同工之妙。高适和李白的这两句诗,也都成为了流传千古的名句。

30、​高适歌行体式复古为多,赋予乐府旧题新的面貌。《燕歌行》句句押韵,两句一换韵,韵律转换与内容的跌宕起伏相一致,音节洪亮,语言整饬,显得节奏明快,雄阔高亢。

31、永泰元年(765),高适去世,被追授礼部尚书,谥号“忠”。

32、诗的大意是:寺院是给僧侣们传道的地方,你恐怕只能与自己讨论诗文了。缭绕的香火,不时地飘入你居住的小院;僧侣们端着饭碗,频繁地经过你的房门。

33、唐代边塞诗人,荆州(今湖北江陵)人,郡望扶风(今属陕西)。

34、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35、肃宗即位之后,永王李璘占据扬州,阴谋叛乱。在此之前,玄宗准许诸侯王各自镇守一方以抵御叛军,高适当时就提出反对意见,但是未被采纳。直到此时玄宗才明白高适的意见是正确的。于是肃宗委任高适为御史大夫、扬州大都督府长史兼淮南节度使,顺利平定了叛乱。

36、 "(岑参《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

37、高适这首诗,写于他在西北边塞从军时,当时他正在大将哥舒翰幕府中谋职,因为职位的原因,他多次到过边关,对塞上生活,以及战士们的实际情况,有着最直接的体会。

38、《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慨叹守将无能,意境开阔,感情深沉,有纵横古今的气魄,确实为古代诗歌中的珍品,被誉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39、直到天宝八载(749),经睢阳太守张九皋推荐,他参加了一次临时性的有道科考试中举,被授予封丘尉,这时候,诗人已经将近五十岁了。

40、名作《苦哉行》写战争给人民带来灾难。羁旅游宦、感伤身世的作品以《桂州腊夜》较有名。

41、由于唐朝边塞地区经常会爆发战争,而很多的诗人也是到过前线,见识过当地的自然风光,还有残酷的战争。高适就常年生活在边塞,所以他的诗更具有气势,并且风格迥异,写出了很多不同风格的边塞,以这首《塞上听吹笛》就是一首很不一样的边塞诗,通篇细腻地描写出了当地不一样的自然风光,同时也表达出了一种思乡之苦。

42、全诗极富塞外特色,真实感人,不论是对胡地景色的观察,还是对历史事件的记述都深深打上诗人塞外生活的烙印。先写南行出发时悲寂的的景象,继而刻画塞外独特的风光,有近有远,形象生动;随后旷远的景象又触发了诗人对时局的深深思索,当收回眼光回到现实中时,诗人更感悲愤莫名,感慨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全诗言辞悲壮、苍凉,将诗人自身哀伤的感情渲染到了极致。

43、高适、岑参都有过军旅生活的经历,为他们的边塞诗的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他们的诗歌都洋溢着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难的奋斗精神。他们在体验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的边塞生活中,了解了征人的心理及边塞异样的风土人情,激了发他们创作的热情。

44、高适的诗,有应时而生的追求不朽功名的高昂意气,也有冷峻直面现实的悲慨,因此诗作颇多感慨而不失高亢,沉雄浑厚。

45、“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最后两句在这首诗中,可以说是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也让这整首诗更加的伤感,也更加的孤独;试问那饱含深情的《梅花曲》,它到底要飘向何处去呢?它仿佛就像是梅花一样,随风飘落到了关山,这让人真是百感交集,听到了那笛声,怎能不思念远方的故乡。在这两句中,正是通过一首曲子,听得诗人肝肠寸断,所以自然而然想念起了故乡。

46、《别董大》格调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相似,王勃高歌“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而高适更是满怀豪情地勉励朋友:“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后人评价,这句诗比王勃的诗更有豪杰气概,也许,这是与诗人自身的性格和经历密不可分的,因为,这话与其说是对朋友的安慰,还不如说是诗人内心的写照。

47、高适和岑参边塞诗风格的相同之处:经历相同、创作风格都很广泛等。

48、 另外,高适喜在诗歌里间用对偶句,如"校尉羽出飞翰海,单于猎火照狼山","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等偶句在《燕歌行》中占了不少的比例,高适古诗中的对偶句又多用上下两幅景象相对照,相互烘托,从而渲染了气氛,深化了内容。

49、再看岑参诗歌,句式,节奏,押韵上则灵活多变,富于创新。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一诗,三句一节,打破旧的二句或四句一节的格局,句句押韵,三句换韵,音节急促紧迫,与风雪夜行军的情势很是相宜。

50、全诗以非常浓缩的笔墨,写了一个战役的全过程:第一段八句写出师,第二段八句写战败,第三段八句写被围,第四段四句写死斗的结局。各段之间,脉理绵密。

51、如《燕歌行》,开篇就点出国难当头,突出紧张气氛:“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结尾处直接评论:“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既有殷切期待,又有深切感叹,含蓄而有力。

52、僧人们经常在一起讨论佛法,钻研佛经。你在一旁听闻佛法,恐怕会受到限制;寻阅典籍,估计也不能太过随便。希望你像扬雄起草《太玄》那样,襟怀淡泊,此外也没有什么好说的了。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