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句子 黑格尔著作65句集锦

黑格尔著作65句集锦

黑格尔著作

1、“黑格尔是一个德国人,而且和他的同时代人歌德一样,拖着一根庸人的辫子。”

2、本期关于黑格尔的分享就到这里啦,内容不少,我们来总结一下。这次一共探讨了四点:

3、出版社对于译事要求高而严,采取宁缺毋滥、成熟一本出版一本的原则,这项规划从启动至今已有十多年,只有六卷译稿上交并出版,可见出版社相关要求和标准之严格。难能可贵的是,翻译过程本身显示出译者的艰辛与负责。

4、黑格尔在西方哲学史上的地位以及他和马克思哲学之间的关系决定了这项译事的意义。迄今为止,这仍旧是一项未完成的规划。

5、黑格尔除了短暂担任过报社的编辑外,基本都是在从事教学工作。毕业后他找到了一份贵族家庭教师的工作,同时也融入社会生活,参加舞会、听歌剧。这期间和荷尔德林走得很近,因此在思想上也吸收了早期浪漫主义的许多内容。后来他还担任过中学校长,期间完成了他的唯心辩证法巨著《逻辑学》。(黑格尔著作)。

6、这并非要否认马克思哲学的创造性和革命性;恰恰相反,唯有理解了黑格尔哲学的思辨特征、逻辑主义和观念论,才能理解马克思思想两个最大的贡献(剩余价值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彻底性和伟大变革。

7、“我要公开承认我是这位大思想家的学生,并且在关于价值理论的一章中,有些地方我甚至卖弄起黑格尔特有的表达方式。”

8、在本书中把归纳从演绎逻辑体系中分离出来,使之与概念的定义、划分、限制和概括而成为综合的逻辑方法。在上编传统逻辑中,吸取了数理逻辑对判断刻画的真值表等一些有益成果,目的是与现代逻辑相衔接。(黑格尔著作)。

9、多年以后,恩格斯晚年在其著作《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也对法德哲学革命做了类似的对比,得出了与青年马克思相同的结论。恩格斯指出,18世纪的法国和19世纪的德国都经历了一场深刻的哲学革命,两场哲学革命也都成为当时本国“政治变革的前导”,但它们看起来却有很大不同∶法国哲学革命与官方和教会的斗争是公开的、激烈的,他们高举无神论和唯物主义的鲜明旗帜,相关著作在本国被禁,不得不在国外发行,哲学家们因此也遭受到严重迫害,例如伏尔泰曾两次被监禁在巴士底狱中,著作被烧,数次流亡国外,死后遗骨不能在祖国安葬;相较而言,德国哲学革命的战斗性则是潜在和隐晦的,隐藏在他们“迂腐晦涩的言词”和“笨拙枯燥的语句”后面,被包装成“替专制制度、警察国家、专断司法、书报检查制度祝福”的表达,德国哲学家们的著作成为当时公认的教科书,黑格尔的哲学体系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被推崇为“普鲁士王国的国家哲学”,一度引起“近视的政府的感激和同样近视的自由派的愤怒"。法德两国哲学革命,一个是惊涛骇浪,一个是暗流涌动,它们在表现形式上的巨大差别,也体现出两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面对革命的不同立场与态度。恩格斯的观点进一步印证了马克思关于当时德国资产阶级因其软弱性特征而无法承担起德国革命历史使命的重要论断。

10、但是,正确、深入理解黑格尔是理解马克思的必要前提,这一点无论如何强调都不过分。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版跋中说——

11、  黑格尔一生著述颇丰,其代表作品有《精神现象学》、《逻辑学》、《哲学全书》、《法哲学原理》、《哲学史讲演录》、《历史哲学》和《美学》等。

12、  围绕这个基本命题,黑格尔建立起令人叹为观止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主要讲述绝对精神自我发展的三个阶段:逻辑学、自然哲学、精神哲学。黑格尔在论述每一个概念、事物和整个体系的发展中自始至终都贯彻了这种辩证法的原则。这是人类思想史上最惊人的大胆思考之一。

13、《美学讲演录》由德国黑格尔著。黑格尔的美学思想主要反映在《美学》一书中,这是他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他的哲学体系在美学和艺术领域的具体表现。《美学》被称为黑格尔美学体系大全,它集西方美学理论之大成,把德国古典美学推向其发展的顶峰。

14、《逻辑哲学论》是哲学家维特根斯坦唯一的书籍篇幅的著作,现在被广泛的认为是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一。当然,逻辑哲学论在逻辑实证主义者中间有着巨大影响力,也启迪了很多其他哲学家。

15、本书是《哲学全书纲要》的第一部分,通称《小逻辑》,以区别于《大逻辑》(即逻辑学)。全书除导言外,共分:存在论、本质论、概念论三篇,反映了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基本框架。黑格尔的《小逻辑》是构成他的《哲学全书》的一个主要环节,它的好处在于把握住全系统的轮廓和重点,材料分配均匀,文字简奥紧凑,而义蕴深厚。初看似颇难解,及细加咀嚼,愈觉意味无穷,启发人深思。

16、  他的著作集德国古典哲学之大成,创立了一个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认为: “ 绝对观念 ” 是宇宙之源,万物之本。世界的运动变化乃是 “ 绝对观念 ” 自我发展的结果,认为他自己的哲学就是 “ 绝对观念 ” 的最高表现,普鲁士王国是体现 “ 绝对观念 ” 的最好国家制度。所以黑格尔的哲学是为普鲁士专制制度辩护的,但是在他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中,提出了有价值的辩证法思想,认为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是一个过程,是在不断地运动、变化和发展着的,而其内部矛盾乃是发展的源泉。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创立了唯物辩证法。

17、  约翰·洛克(1632-1704)是17世纪英国著名的政治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思想家,其教育著作为《教育漫话》。

18、一个民族有一群仰望星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

19、  智慧的培养指的是一种本领的培养,它使人能干而有远见,善于处理具体事务,要把孩子培养成坦白、公正和聪慧的人。

20、青年马克思一向对法国人民的革命斗争赞赏有加。根据相关史料记载,马克思在写作完成《导言》后到巴黎定居,系统研究了法国革命史、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理论和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理论,从法国人民的革命精神及其理论中获得巨大鼓舞与启发。

21、黑格尔的著作以哲学的高度几乎涉猎了人类知识的全部领域:历史、自然、法学、伦理.....他那广博的知识与深邃的思考,至今读来依旧散发着无穷的魅力。

22、从绝对精神来探讨人类的精神领域,包括三个方面:艺术、宗教、哲学。在黑格尔那里,要先从艺术开始才能接近上帝,其后信仰宗教,最后阶段才是从事哲学。因此在黑格尔看来,哲学是最高的。

23、重新理解黑格尔也是哲学研究自身的需要。在谈到亚里士多德时,黑格尔曾经说过,“假使一个人真想从事哲学工作,那就没有什么比讲述亚里士多德这件事更值得去做的了。”我们也可以把这句话用在黑格尔本人身上,把它改写为:如果一个人想要研究哲学,那就没有比研究黑格尔的著作这件事情更值得去做的了。海德格尔一篇论文的题目“黑格尔与希腊人”已经暗示了太多的东西,我们应该在某种意义上把希腊人看作是哲学开端的象征,而把黑格尔看作是哲学的完成。黑格尔也曾有意识地把自己和整个西方哲学的总体性联系在一起,把自己看作是作为科学的哲学的真正创立者。通过黑格尔而进入西方哲学乃至于哲学本身,是不二法门。

24、“劳特利奇哲学经典导读丛书”从劳特利奇出版社两个著名书系(RoutledgeGuidestotheGreatBooks和RoutledgePhilosophyGuidebook)中精选多部哲学名著导读作品,包括《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克尔凯郭尔的〈恐惧与颤栗〉》《维特根斯坦与〈逻辑哲学论〉》《胡塞尔与〈笛卡尔式的沉思〉》《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笛卡尔的〈第一哲学的沉思〉》《维特根斯坦的〈哲学研究〉》《德里达的解构主义》《后期海德格尔》等。大部分作品亦是首次翻译为中文,在国内出版发行。

25、在以上不完全统计中,虽然我们还没有把名词解释这样的题目算进去,但黑格尔出现的频率已经很吓人了!仔细想想的话,其实这也并不奇怪。

26、黑格尔哲学具有百科全书式的丰富性,而他哲学体系的基本概念就是绝对精神。我们要理解黑格尔美学,就首先要弄清楚:究竟什么是绝对精神?

27、谬误在天国的申辩一经驳倒,它在人间的存在就陷入了窘境。一个人,如果想在天国的幻想的现实性中寻找一种超人的存在物,而他找到的却只是自己本身的反映,他就再也不想在他正在寻找和应当寻找自己的真正现实性的地方,只去寻找自身的假象,寻找非人了。  反宗教的批判的根据就是: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了人。就是说,宗教是那些还没有获得自己或是再度丧失了自己的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但人并不是抽象的栖息在世界以外的东西。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国家,社会产生了宗教即颠倒了的世界观,因为他们本身就是颠倒了的世界。宗教是这个世界的总的理论,是它的包罗万象的纲领,它的通俗逻辑,它的唯灵论的荣誉问题,它的热情,它的道德上的核准,它的庄严补充,它借以安慰和辩护的普遍根据。宗教把人的本质变成了幻想的现实性,因为人的本质没有真实的现实性。因此,反宗教的斗争间接地也就是反对以宗教为精神慰藉的那个世界的斗争。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的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的苦难的抗议。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感情,正像它是没有精神的制度的精神一样。宗教是人民的鸦片。废除作为人民幻想的幸福的宗教,也就是要求实现人民的现实的幸福。要求抛开关于自己处境的幻想,也就是要求抛开那需要幻想的处境。因此对宗教的批判就是对苦难世界-宗教是它们的灵光圈-的批判的胚胎。  宗教批判摘去了装饰在锁链上的那些虚幻的花朵,但并不是要人们依旧带上这些没有任何乐趣任何慰藉的锁链,而是要人扔掉它们,伸手摘取真实的花朵。宗教批判使人摆脱了幻想,使人能够作为摆脱了幻想,具有理性的人来思想,来行动,来建立自己的现实性;使他能够围绕着自身和自己现实的太阳旋转。宗教只是幻想的太阳,当人还没有开始围绕自身旋转以前,它总围绕着人而旋转。  因此,彼岸世界的真理消逝以后,历史的任务就是确立此岸世界的真理。人的自我异化的神圣形象被揭穿以后,揭露非神圣形象中的自我异化,就成了为历史服务的哲学的迫切任务。于是对天国的批判就变成对尘世的批判,对宗教的批判就便成对法的批判,对神学的批判就变成对政治的批判。  在导言后面将要进行的探讨(也是对这项工作的一点贡献)开始并不是针对原本,而是针对副本-德国的国家哲学和法哲学。其所以如此,只是因为这一探讨是从德国开始的。  如果想从德国的现状本身出发,即使采取唯一适当的方式-否定的方式,结果依然要犯时代错误。甚至对于我国政治现状的否定,也都成了各国的历史储藏室中布满灰尘的史实。即使我否定了敷粉的发辩,我还是要同没有敷粉的发辩打交道。即使我否定了1843年的德国制度,但按法国的年来说,我也不会是处在1789年,更不会是处在现代的焦点了。  不错,德国历史上有过一个引以自豪的运动,这个运动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在历史上都没有进行过,而且将来也不会仿造进行。我们和现代各国一起经历了复辟,而没有和它们一起经历革命。我们经历了复辟,首先是因为其它国家勇敢地进行了革命,其次是因为其它国家受到了反革命的危害;在第一种情形下,我们的统治者感到害怕,在第二种情形下,我们的统治者没有感到害怕。我们往往只有一度,在自由被埋葬的那一天,才在我们牧师的领导下,处于自由社会。  有个学派以昨天的卑鄙行为来为今天的卑鄙行为进行辩护,把农奴反抗鞭子-只要它是陈旧的,祖传的,历史性的鞭子-把每个呼声宣布为叛乱;历史对这一学派,正像以色列上帝对他的奴仆摩西一样,只是表明了自己的过去,因此,这个法的历史学派本身如果不是德国的历史产物,那它就是杜撰了的德国的历史。这个夏洛克,奴仆式的夏洛克,发誓要凭他的期票,历史的期票,基督教德意志的期票来索取从人民心上剜下来的每一磅肉。  相反地,具有条顿血统并有自由思想的那些好心的热情者,却到我们史前的条顿原始森林去找我们自由的历史。但假如我们自由的历史只能到森林中去找,那末我们的历史和野猪的自由历史又有什么区别呢?况且谁都知道,在森林中叫唤什么,就有什么回声。还是不要触犯原始的条顿森林吧!  应该向德国制度开火!一定要开火!这种制度虽然低于历史水平,低于任何批判,但依然是批判的对象,正向一个低于做人的水平的罪犯,仍然是刽子手的对象一样。在同这种制度进行斗争当中,批判并不是理性的激情,而是激情的理性。它不是解剖刀,而是武器。它的对象就是它的敌人,它不是要驳倒这个敌人,而是要消灭这个敌人,因为这种制度的精神已经被驳倒。这种制度本身并不是值得重视的对象,它是一种按照应当受到蔑视的程度而受到蔑视的存在物。批判没有必要表明自己对这一对象的态度,因为它已经清算了这一对象。批判已经不再是目的本身,而只是一种手段。它的主要情感是愤怒,主要工作是揭露。这里指的是描述各个社会领域间的相互倾轧,描述普遍的沉闷和不满以及既表现为自大又表现为自卑的偏颇,也就是描述专以维护一切卑鄙行为为生的,而且自己本身也无非是一种以政府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卑鄙事物的那个政府机构内部的一切。

28、历史学家将受到黑格尔影响的人分为两个敌对阵营,黑格尔右派和左派。黑格尔右派的代表是他在柏林洪堡大学时期的学生们,他们拥护福音正统的宗教观念,拥护后拿破仑时代的政治保守主义。

29、除此之外,还有一些重要的大作家也对黑格尔美学产生了深刻影响,如歌德、莎士比亚等。所以,黑格尔美学一方面是他自身庞大哲学体系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它也是建立在整个古典哲学发展过程中累积的大量美学成果之上的。因此,黑格尔是当时哲学和美学方面的集大成者,后来他的思想也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来源之一。

3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绝对精神的特点,我们可以将黑格尔与柏拉图进行对比。

31、  黑格尔把绝对精神看做世界的本原。绝对精神并不是超越于世界之上的东西,自然、人类社会和人的精神现象都是它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表现形式。因此,事物的更替、发展、永恒的生命过程,就是绝对精神本身。黑格尔哲学的任务和目的,就是要展示通过自然、社会和思维体现出来的绝对精神,揭示它的发展过程及其规律性,实际上是在探讨思维与存在的辩证关系,在唯心主义基础上揭示二者的辩证同一。

32、对于花生们来说,如何快速掌握黑格尔美学的核心内容,就变得十分重要。我会用8个小主题来涵盖它。我明白,大家的复习都是时间紧、任务重,因此我用黑体字标示了本文的重点,同时也会多举最简单的例子方便大家理解。下面,我们就赶紧出发,让我们一起走进黑格尔宫殿般的理念世界,一探究竟吧!

33、一个志在有大成就的人,他必须如歌德所说,知道限制自己。反之,什么事都想做的人,其实什么事都不能做,而终归于失败。

34、  ?孟德斯鸠(1689—1775年)法国思想家 出生于法国波尔多市附近的拉勃烈德城堡一个达官显贵之家。自幼受过良好教育。19岁时获法学学士学位,出任律师。1814年开始担任波尔多法院顾问。1716年,继承了波尔多法院院长(他的祖父、伯父一直占有这个职务)职务,并获男爵封号。孟德斯鸠博学多才,对法学、史学、哲学和自然科学都有很深的造诣,曾经撰写过许多有关论文。1721年孟德斯鸠化名“波尔·马多”发表了名著《波斯人信札》。这部书通过两个波斯人漫游法国的故事,揭露和抨击了封建社会的罪恶,用讽刺的笔调,勾画出法国上流社会中形形色色人物的嘴脸,如荒淫无耻的教士、夸夸其谈的沙龙绅士、傲慢无知的名门权贵、在政治舞台上穿针引线的荡妇等。书中还表达了对路易十四的憎恨,说法国比东方更专制。这部书受到了普遍欢迎。1726年,他出卖了世袭的波尔多法院院长职务,迁居巴黎,专心于写作和研究。漫游了欧洲许多国家,特别是在英国呆了两年多,考察了英国的政治制度,认真学习了早期启蒙思想家的著作,还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1731年回到法国后,潜心著述。1734年发表《罗马盛衰原因论》,利用古罗马的历史资料来阐明自己的政治主张。1748年,他最重要的著作《论法的精神》发表。这部书受到极大的欢迎,两年中就印行了22版。孟德斯鸠反对神学,提倡科学,但又不是一个无神论者和唯物主义者,他是一名自然神论者。他最重要的贡献是对资产阶级的国家和法的学说作出了卓越贡献,他在洛克分权思想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三权分立”学说;他特别强调法的功能,他认为法律是理性的体现,法又分为自然法和人为法两类,自然法是人类社会建立以前就存在的规律,那时候人类处于平等状态;人为法又有政治法和民法等。孟德斯鸠提倡资产阶级的自由和平等,但同时又强调自由的实现要受法律的制约,政治自由并不是愿意做什么就做什么。他说“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如果一个公民能够做法律所禁止的事情,他就不再有自由了。因为其他的人也同样会有这个权利。”1755年,他旅途中染病,去世。

35、将德国现实与法英等国相比较,做出德国“时代错乱”的基本判断

36、可以说,这部书最大的价值就是形成了完整的美学体系,而这些又得益于黑格尔庞大的哲学体系(包括逻辑、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恩格斯在给施密特的回信中就曾说到:“建议您读一读《美学》,作为消遣。只要您稍微读进去,就会赞叹不已。”这可以说是非常高的评价了。

37、马克思的思想向来具有宽广的国际视野和世界眼光,这一特点在他的早期著作中已经有了较为丰富的体现。《《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以下简称《导言》)作为马克思完成“两个转变”的重要文献之以如何实现德国解放为核心论题,以德国与法国、英国等“现代各国”间的多重比较为主线,深刻论证了当时德国的政治现实与思想实际,首次提出"革命理论与革命实践相统一""无产阶级宣告迄今为止的世界制度的解体”等重要论断。深入理析《导言》的国际比较论述,品悟马克思开展国际比较的原则与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38、首先,这些译著都是根据德文原著翻译过来的。

39、本书用非形式化方法介绍创新思维学,使用自然语言,贴近于人间生活思维方式,其特点是把趣味性、通俗性和科学性有机融为一体。本书的读者对象为中等文化程序以上的爱好创新且对思维学有兴趣的人。

40、  在智育方面,洛克强调培养有学问的人。他要求绅士一方面通过多方面的学习研究获得知识,增长学问,发展智力;另一方面,还要通过各种技能技巧的课业去获得技能技巧。要让儿童学习阅读、书写、图画、速记、外语、作文、神学、地理、算术、天文、几何、历史、伦理学、法律、逻辑、修辞、自然哲学等。技能技巧有舞蹈、音乐、击剑、骑马、画图、园艺、细木工、熏香、油饰、雕刻、铁铜银工、刻板、琢磨、安配宝石或琢磨光学玻璃、商业计算、出国旅行等。

41、一个过于强调感恩的文化是不可能孕育出民主的,因为无法在人与人之间建立起平等的关系。

42、*以下画作选自比利时超现实主义画家RenéMagritte,他的作品以荒诞与哲思而著称。

43、逻辑之于生活,就像是水之于生命,饭菜之于盐,生活中没有逻辑就相当于生命没有活动的规则和定律而一塌糊涂,就像是食之无味的饭菜吊不起胃口。读点逻辑学书籍,更加机智地享受生活!

44、黑格尔的《美学》,是第一本系统性地论述美和艺术的经典著作。在国内由朱光潜先生翻译,可以说是美学必读书目了。《美学》实际上是黑格尔在海德堡大学和柏林大学授课的讲义,在他死后由他的学生根据笔记编辑成书和出版。在他所有的作品中,《美学讲演录》是最流行的,因为无论是主题还是表述,都比其他著作友好得多。黑格尔由衷地热爱音乐、诗歌和绘画,他的体系也有一个形成过程。

45、终审 | 吴韵冰出品 | 浙商大马院新媒体

46、那么德国跨越政治解放的中间阶梯走向人的解放的可能性究竟在哪里?马克思指出德国解放的实际可能性就在于在实践中形成无产阶级这一特殊等级。提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就是推翻私有制,指出无产阶级是唯一能够任何奴役、实现人的解放的阶级(第45自然段),并论述了无产阶级和哲学的关系,指出“哲学把无产阶级当做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做自己的精神武器。”(第46自然段)“无产阶级不把哲学变成现实,就不能消灭自身。”(第48自然段)(43—49)

47、《小逻辑》和《大逻辑》内容基本相同,但文字简明扼要,大体上是《大逻辑》的一个提要或缩写。另外,《小逻辑》一些观点比《大逻辑》更成熟,发挥得更充分,其中一些部分还是《大逻辑》所没有的。批判旧式形而上学,创立和发挥唯心主义辩证法,是黑格尔这部著作的最重要成果,很值得一读。

48、《逻辑学》是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家 G.W.F.黑格尔的主要哲学著作之一。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出发点,是承认在自然和人类社会出现以前存在一种作为世界本原的“绝对理念”,他的哲学体系就是对绝对理念发展过程的描述。他认为,逻辑学是研究理念本身发展的科学。

49、2⃣️通过黑格尔与柏拉图的对比,我们理解了绝对精神的确切含义。

50、无论是组织者还是译者对待翻译都极其审慎,把它当作可以嘉惠学林、功在千秋的一项事业。

51、柏拉图认为理念是抽象的、概念化的实体,是与任何事物完全分离开的。它脱离于我们的感觉而独立存在。柏拉图认为理念这个真正的知识是来源于灵魂的。我们都熟悉柏拉图三张床的理论。其中,第一张床就是“理念之床”,是关于床的最高真理。而现实中的床,即木匠做出的床,是对理念的模仿。现实中的床是有流变的,甚至会消失的,但是理念的床是永恒的、绝对不变的。因此,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柏拉图的理念论具有突破性,即发现了感官世界的规定性。比如,感官不能把握善的理念,唯有通过理性才能把握。但同时,这也造成了柏拉图的理念仅仅是在具象概念或抽象概念下的理念,是与感性经验无关的。

52、第美是“显现”,美不等同于真本身,美是真的本质(理念)显现为具体的感性形象。比如说,丢勒画了一只兔子,这个“兔子”便是“显现”,是人用感性的形式表达出来的东西,即艺术作品。因此,我们可以看到,黑格尔的美学思想建立在对“美”和“真”,即形式和本质的辩证关系的前提之上的。

53、  洛克提出,一个绅士必须具备理智、礼仪、智慧和勇敢这四方面的道德品质。培养理智,就是要能够运用理智去驾御和支配自己,克制自己的欲望,顺从理性的指导。

54、自卑往往伴随着怠惰,往往是为了替自己在其有限目的的俗恶气氛中苟活下去作辩解。这样一种谦逊是一文不值的。

55、重新研究黑格尔是新时期理解马克思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需要

56、在纯粹光明中就像在纯粹黑暗中一样,看不清什么东西。

57、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58、人类从历史学到的唯一的教训,就是人类没有从历史中吸取任何教训。

59、  勇敢的培养。洛克认为勇敢和坚忍是绅士必备的美德,是一个真正有价值的人的品性,为此需要从小锻炼孩子的胆量,使之能忍受痛苦,克服怯懦、脆弱的本性,能够做到刚毅、果断、勇敢。

60、一个民族有一群仰望星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黑格尔

61、只有那些躺在坑里从不仰望高空的人,才不会再掉进坑里。

62、优秀的译本是深入黑格尔研究的前提。贺麟、王玖兴、王太庆、王造时、杨一之和朱光潜等前辈学者为翻译黑格尔著作并使黑格尔进入中国思想界居功甚伟。但是,国外经典著作的翻译应该大约50年左右重新进行一次,因为随着时代任务的变化和理解的不断深入,对于它们的理解也会发生变化,而由于各种原因,已有的译本也存在各式各样的不足。鉴于黑格尔研究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而世界历史和学界对于黑格尔的理解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人民出版社主持了《黑格尔著作集》的编译工作,并推出了该著作集的首批五种六卷:《精神现象学》《精神哲学》《宗教哲学演讲录》(I,II)、《法哲学原理》和《耶拿时期著作》(1801—1807)。与旧译相比较,新译本有它的一些优点和特点,值得特别关注。

63、一个过于强调感恩的文化是不可能孕育出民主的,因为无法在人与人之间建立起平等的关系。

64、黑格尔的著作以哲学的高度几乎涉猎了人类知识的全部领域:历史、自然、法学、伦理.....他那广博的知识与深邃的思考,至今读来依旧散发着无穷的魅力。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