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著名成语故事
1、陈尧咨心里很不舒服,不客气的问他:“喂,你这个老头也会射箭吗?”“不会。”“那么是我的箭射得不好吗?”“好是好,不过,这只是一平常的技术罢了,并没有什么了不起。”“老头儿,你说的是什么话?竟然这样悔辱我们师父。你知不知道我们师父的箭术,没人能比得上。你简直太看不起人了。”
2、子羽的脸色当场就变了,他正颜厉色地说道:“不错,我们郑国是个小国。可是国家弱小并不是错误,如果依赖大国而不进行防备,那才是错误。我们本想通过联姻来让楚国保护我们,可是楚国却包藏祸心,来打郑国的主意,我们又怎能不作一点儿防备!”
3、按图像寻求良马,比喻做事拘泥教条,墨守成规。现在指顺着线索去寻找。索是寻找、觅求,骥是好马。
4、成语“水滴石穿”原比喻小错不改,将会变成大错。现比喻只要坚持不懈,总能办成事情。(十大著名成语故事)。
5、田忌采纳了孙膑的策略,引兵直奔大梁。魏军闻讯急忙撤回围攻邯郸的部队,星夜回军援救大梁。走到桂陵,齐军以逸待劳迎击魏军。魏军大败,几乎全军覆没。
6、地域歧视如此难以杜绝,是因为它的历史源远流长。
7、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他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皮扯痛了,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
8、形容勤奋读书的典故。《新唐书·李密传》:“(李密)闻包恺在缑山,往从之。以蒲鞯乘牛,挂《汉书》一帙角上,行且读。越国公杨素适见于道,按辔蹑其后,曰:何书生勤如此?’密识素,下拜。(十大著名成语故事)。
9、西方谚语说,你可以在某时欺骗某一些人,却不能一直欺骗所有的人。南郭先生不会吹竽硬装做会吹竽,终有露出马脚之时。
10、古往今来,天道酬勤。想要听到更多有趣而且又充满了励志的成语小故事吗?跟随“每日一句”的步伐,从小的成语故事中学习大道理,领略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励自己向前进!
11、玄感遂倾心结纳。”后人遂以“书横牛角”、“角挂经”、“茧栗挂汉书”、“束书牛角”、“书挂(牛)角”、“牛角之悬”来形容勤奋读书。或以“挂犊之才”、“牛角书生”来指勤奋学习而才思卓捷的书生。
12、春秋时,楚国的伍子胥被楚平王追杀,他逃到昭关。由于楚军在关口盘查很严,他出不了关。因为着急和忧愁,一夜之间他的须发全都变白了。凭着相貌短时间内的巨大变化,他混出了昭关。逃亡的路上,他经常在芦苇和草丛里穿行,由于精神高度紧张,有什么风吹或者草摇动的声音,他就赶紧躲起来。
13、 唐朝著名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念书,常常逃学,到街上去闲逛。
14、这天,正好是农历十二月二十八日,这两个大官吃饱喝足后,闹着无聊,便派人把管辂召来替他们占卜。管辂早就听说这两人是曹操侄孙曹爽的心腹,倚仗权势,胡作非为,名声很不好。他考虑了一会几,想趁这个机会好好教训他们一顿,灭灭他们的威风。何虽一见管辂,就大声嚷道:”听说你的占卜很灵验,快替我算一卦,看我能不能再有机会升官发财。另外,这几天晚上我还梦见苍蝇总是叮在鼻子上,这是什么预兆?”管辂想了一想,说:“从前周公忠厚正直,辅助周成王建国立业,国泰民安;现在你的职位比周公还高,可感恩你的人很少,惧伯你的人却很多,这恐怕不是好预兆。你的梦按照卜术来测,也是个凶相阿!”管辂接着又说:“要想逢凶化吉,消灾避难,只有多效仿周公等大圣贤们,发善心,行善事。”邓飓一旁听了,很不以为然,连连摇头说:“这都是些老生常谈,没什么意思。”何宴脸上铁青,一语不发。管辂见了,哈哈一笑:“虽说是老生常谈的话,却不能加以轻视啊!”
15、后来就用“鹤立鸡群”比喻一个人的仪表或才能在周围一群人里显行很突出。
16、“八仙”指的是古代神话里的汉钟离、张果老、铁拐李、韩湘子、曹国舅、吕洞宾、蓝采和、何仙姑这八位神仙。传说八位神仙各有道术,法力无边,在人间惩恶扬善,为百姓做了很多的好事。
17、(解释)多用来比喻学习时不加以分析和理解,而笼统地全部接受。
18、陈尧咨举起了弓,搭上箭,一连发出十枝箭,每支箭都正中红心。徒弟们在旁边拍手叫好,陈尧咨也很神气的对老翁说:“你看怎么样?”那个老翁只是微微点头,并不叫好。
19、原文:夏侯太初尝倚柱作书,时大雨,霹雳破所倚柱,衣服焦然,神色无变,书亦如故。宾客左右,皆跌荡不得住。
20、原文:王夷甫尝属族人事,经时未行。遇于一处饮燕,因语之曰:“近属尊事,那得不行?”族人大怒,便举樏掷其面,夷甫都无言,盥洗毕,牵王丞相臂,与共载去。在车中照镜,语丞相曰:“汝看我眼光,乃出牛背上。”
21、这年的正月公子围进入郑国都城,与公孙段的女儿结婚,婚后马上离开郑国回去了。经典著名的成语故事篇12“程门立雪”,这一典故选自《宋史·杨时传》。杨时是宋朝著名学者,著名哲学家和教育家。
22、成语解释:负:背着;荆:荆条。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23、魏晋时,有个名气很大的文人叫阮籍。他博学多才,性情极其豪放。他读书入迷时,可以好几个月都不出家门。出外游玩和访友时,因迷恋名山大川的景色,沉迷于朋友之间的交往,常常几个月都不回家,他得意的时候就尽情地享乐,完全忘记自己是什么模样。
24、“矛”古代一种长柄的装有金属枪头的武器,用以刺杀敌人。“盾”,古代用来保护自己、抵档敌人刺杀的武器。后以自相矛盾比喻语言、行动前后不一致或互相抵触。
25、译文:谢安隐居在东山的时候,和孙绰(即孙兴公)等人乘船出海游玩,突然,风起浪涌,孙绰、王羲之等人全都神色慌张,高喊着回去。谢安兴致正浓,吟啸不语。船夫见谢安神情愉悦安闲,继续向海中划去。不久之后,风浪变大,众人全都坐不住了,不停地喧哗。谢安这才徐徐地说:“这样的话,我们难道要回去吗?”众人立即回应点头,船夫随即掉头回去,根据这件事审视谢安的气量,足以镇守朝廷内外。
26、在我国古代,音律学与度量衡互相关联,乐尺和常用尺是相等的,一尺的长度是以农作物“黍”的排列法进行确定。为了获得标准的黍粒,朱载堉三上羊头山考察、选黍。
27、古时候,边塞有位老人,人称塞翁。有一天,他丢了一匹马。别人来安慰他,他说:“这不一定是坏事。”后来,丢失的马带回来一匹好马。大家来祝贺,他说:“这不见得是好事。”不久,他儿子骑这匹好马时,摔瘸了腿,他说:“没准是好事呢。”后来爆发了战争,他的儿子因腿瘸没有当兵而活了下来。
28、成语故事:在西汉时期,大儒学家董仲舒在年少时就读书非常刻苦认真,经常是夜以继日地读书,常常快到黎明前才睡,然后鸡一叫,就又来读书,总共也就睡不到3小时。他的书房紧靠着姹紫嫣红的花园,他三年没有进过花园,甚至连一眼都没瞧过,总是读书。
29、一到邯郸,他感到处处新鲜,简直令人眼花缭乱。看到小孩走路,他觉得活泼、美,学;看见老人走路,他觉得稳重,学;看到妇女走路,摇摆多姿,学。就这样,不过半月光景,他连走路也不会了,路费也花光了,只好爬着回去了。
30、石守信等听出话音来了。大家着了慌,跪在地上说:“陛下为什么说这样的话?现在天下已经安定了,谁还敢对陛下三心二意?”
31、(解释)像鹤站在鸡群中一样,比喻一个人的仪表出众或学问、品德高于别人。
32、孟子是春秋末期一位大思想家、教育家,他在回答学生的提问时说:“麒麟和一般走兽是同类,凤凰和普通飞禽是同类,圣人和百姓也是同类;而孔子作为圣人,远远超越同类人中的佼佼者,没有人比他更伟大了。”
33、(解释)一个人买下了盛珍珠的盒子;却退还了匣子里的珍珠。比喻没有眼光,取舍不当。
34、(注释)璧:古代一种圆形扁平而中心有孔的玉。
35、(豹变)唐·李白:“英豪未豹变,自古多艰辛。”清·黄景仁:“陈平未豹变,乃在委巷居。”
36、 “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一个绣花针。 ”老婆婆抬起头,对李白笑了笑,接着又低下头继续磨着。
37、原文:戴公从东出,谢太傅往看之。谢本轻戴,见,但与论琴书,戴既无吝色,而谈琴书愈妙。谢悠然知其量。
38、“可是,铁杵这么粗,什么时候能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呢?”李白不解地看着老婆婆。
39、(解释):扪:按。一面捺着虱子,一面谈着。形容谈吐从容,无所畏忌。
40、不久,新年到了,传来消息说何宴、邓辂与曹爽一起因谋反而遭诛杀。管辂知道后,连声说:“老生常谈的话,他们却置之不理,所以难怪有如此下场啊!”经典著名的成语故事篇9话说有一天,县令应郴(chēn)请自己的下属杜宣来家里喝酒。酒席设在厅堂里,俩人面对面落座,应郴给杜宣倒酒,杜宣背后的墙面上悬挂着一张红色的弓,由于光线的折射,弓的影子映射在杜宣的酒杯中,犹如蛇形一样。
41、“日中为市”影响深远。在我国一些地方,日中为市的传统一直保留了下来。在高平称之为赶集,或过会,每个村庄都轮流设集市或会期,这个传统至今仍十分盛行。
42、相比宋国人和郑国人,楚国人被黑的另一个特色是:历史更持久。当然原因主要是国祚(王朝维持的时间)比那两国更长,秦末那位名不见经传的韩生就送给楚霸王项羽一顶“沐猴而冠”的帽子,这个比喻是如此传神,以至于项羽谢谢他八辈祖宗的方式是把他投入鼎中烹杀,从而成功树立起“我是混蛋”的光辉形象。
43、南宋诗人陆游被朝廷免去官职后,闲居在家乡山阴。有一次,他去西山游玩,路过一个鲜花怒放、绿柳成荫的小村庄,美丽的景色激起了他的灵感,他写出了一首流传千古的好诗《游山西村》。诗中就是用“柳暗花明”一词来描绘这个小村庄的景色的。
44、南唐时,当涂县的县令王鲁是个贪官。为了给他敲敲警钟,人们联名写信,状告他手下的一个主簿。告状信上列举的罪行,件件都与王鲁这个县令有牵连。心慌意乱的王鲁,神差鬼使地在信上写下了自己当时的真实思想:“你虽然打草,我已经惊蛇。”
45、汉光武帝刘秀本是太学生,研习过《尚书》,比较好学,故而行军打仗之时也不忘学习.他勤于政事,又经常和大臣们讲论经典,半夜才睡觉.太子劝他注意身体,他说“我自乐此,不为疲也.”
46、晋国的风流尽管早被雨打风吹去,段子却很少。《吕氏春秋》里的“掩耳盗铃”黑了一把范氏,《战国策》里“南辕北辙”的故事黑的则是魏国人,不知这是否因为晋国终究是赫赫五霸之大家觉得黑起它来说服力不够。
47、战国时,齐宣王特别喜欢听竽的大合奏,专门成立了三百人的大乐队。有个叫南郭先生的不会吹竽,他混进了乐队里,摇头晃脑地“假吹”,似乎比任何人都投入。齐宣王去世,继位的齐湣王喜欢听独奏,南郭先生无法再混充下去,只好悄悄溜走了。
48、首先出场的是晏子,凭借“橘生淮南”的比喻狠打了楚国人的脸,使他们扮演了一回因骄横而自取其辱的角色。接下来是吕不韦,他编纂的《吕氏春秋》贡献了“刻舟求剑”这个著名成语。
49、“灵峰胜境”,也出自康熙之手。具体版本为康熙来到五台山,寻找生父顺治皇帝,遇到一高僧,上前询问法号,高僧没有言语,在地上写了八加一个X,康熙很是纳闷,为何高僧是此法号,走出好远,顿时大悟,原来八叉,合在一起便是一个"父"字。康熙后悔莫及,在此处写下这"云峰圣境"四个字,峰少一笔,寓意“父子缘薄不相识,人生有憾难圆满”。
50、倘是狮子,夸说怎样肥大是不妨事的,如果是一头猪或一匹羊,肥大倒不是好兆头。
51、农夫快饿死之前,是非常后悔的,恨不得回到过去,将这件事的结果告诉好逸恶劳的自己,让他继续种庄稼,照顾好自己和家人,免得遭受饥饿。神仙看到农夫迷途知返,心软了,决定再给农夫一次机会,于是下凡,给了农夫一家人一颗仙丹,让农夫在春天来临之际,去播撒种子,一定有一个好收成,说完之后,就消失的无影无踪了。农夫非常的高兴,自己可以得到重新获救的机会。可是,农夫并没有吸取之前的教训,认为有了丹药,自己的好运就会来了,于是又放弃了种庄稼,继续在那棵树下等兔子。回到家之后,妻子劝他,不能这样下去了,好运是不会再来的,只要踏踏实实种地,才是正途,农夫仍然不听劝说,一意孤行,并且大言不惭的说,有神仙保佑,不会饿死的,就算饿死,神仙会再一次来就我们的。妻子无奈,只有随他去了。
52、原文:王丞相主簿欲检校帐下,公语主簿:“欲与主簿周旋,无为知人几案闲事。”
53、苏轼:(1037年—1101年),诗、词、散文、书、画等俱佳,北宋书法四大家之代表作《黄州寒食帖》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
54、(解释)比喻由于行为不慎而使对方有觉察与防范。
55、精卫在高空悲啸着:“我要填!我要填!我要永无休止地填下去的!这叫人悲恨的大海啊,总有一天我会把你填成平地!”
56、故事出自《晋书·祖逖传》。成语“闻鸡起舞”,形容发奋有为,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时振作。
57、是中国四大名楼之建于山顶,远远望去,楼亭殿阁掩映在绿树从中,高踞山崖之上,恍如神话中的仙宫。阁内文人墨宝、楹联石刻,不胜枚举。
58、这样,楚人将珍珠小心翼翼地放进盒子里,拿到市场上去卖。
59、山东曲阜孔府,可以说是天下最有文化的地方,但孔府大门正上方悬挂着一块蓝底金字的“圣府”匾额,两侧有一副楹联是这样写的:“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上联中的“富”字少上面一点,宝盖头成了秃宝盖。下联中,“章”字下面的一竖一直通到上面。其寓意:“富”不出头,意思是“富贵无头”;“章”字下的一竖出头,则表示“文章通天”。两个错字,一下子就体现孔府这个非常门第的身份。
60、郑人只重外表而不顾实质,使他做出了舍本求末的不当取舍;而楚人的“过分包装”也有些可笑。
61、春秋时候,晋国世家赵氏灭掉了范氏。有人趁机跑到范氏家里想偷点东西,看见院子里吊着一口大钟。钟是用上等青铜铸成的,造型和图案都很精美。小偷心里高兴极了,想把这口精美的大钟背回自己家去。可是钟又大又重,怎么也挪不动。他想来想去,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把钟敲碎,然后再分别搬回家。
62、一个人最先完成了,拿起酒壶准备饮酒,于是左手拿着酒壶,右手画蛇,说:“我还能够为它画脚呢!”他还没有画完蛇的脚,另一个人的蛇就画好了,那个人抢过他的酒壶,说:“蛇本来没有脚,你怎么能给它画脚呢?”随后喝完了那壶酒。那个给蛇画脚的人,最终失去了那壶酒。
63、柳公权曾唐文宗去未央宫花园,文宗说:“过去赐给边兵的服装,常常不能及时发下,现在二月里就把春衣发放完毕。你应作首诗向我祝贺。”柳公权应声念道:“去岁虽无战,今年未得归。皇恩何以报,春日得春衣。”文宗高兴地说:“曹子建七步吟诗,你竟只需三步。”
64、(解释)比喻人的眼光未与客观世界的发展变化同步,不懂得根据实际情况处理问题。也比喻办事刻板,拘泥不知变通。
65、是此,杯弓蛇影。经典著名的成语故事篇10西汉时期,有个叫赵禹的人,是太尉周亚夫的属官司,一个偶然的机会,汉武帝刘彻看到了他写的文章文笔犀利,寓意深刻,认为在当时很少有人及得上他。
66、(出自《尚书·大传》)成语典故18典源出处
67、对于“到底哪国人最蠢”这个问题,春秋战国的诸子大师们似乎早已达成了共识,不约而同把矛头指向了同一个国家:
68、 “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别人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69、开战之时,本就对这场自取灭亡之战极度不满的晋国大臣们不但袖手旁观,而后又处处解救秦穆公于危难之时,直到秦军俘虏了晋惠公。
70、也许,稍微能让宋国人感到点安慰的是,自己不是唯一被黑的群体。还有几个国家的人为他们分担了不少嘲笑,郑国人就堪称宋国人的难兄难弟。提起与郑国相关的段子,你肯定会条件反射般想到“郑人买履”。
71、形容刻苦认真读书的典故。语出《史记·孔子世家》:“(孔子)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研究得差不多)矣。’”韦编,是用来串连竹简的熟牛皮;
72、了解春秋战国的人都知道,宋人是殷商王族的后裔。周王室灭商之后,为了安抚殷之余民,不仅没有对他们赶尽杀绝,反而把纣王的叔叔微子启封到了殷商故地,这就是宋国。且爵位是等级最高的“公”,而当时只有鲁国的周公、燕国的召公等寥寥几位功勋能享受这个称号,足见周王室对宋国的宽厚。
73、我国古代思想家孟子,人称“亚圣”。他三岁那年,父亲去世了。开始,母子俩住在墓地附近,常看到出殡的场面,孟母怕影响他学习,把家搬迁到集市附近。在集市常看到杀猪卖肉也不行,又搬到一所学堂附近。孟子每天看到的是读书郎,就喜欢读书了。于是,他们才住了下来,不再搬家了。等孟子长大成人后,学成六艺,获得大儒的名望.君子以为这都是孟母逐步教化的结果。
74、孟子回答说:记得有一年闹灾荒,年老体弱的百姓饿死在山沟荒野之中,壮年人外出逃荒的有千人之多,而大王的粮仓还是满满的,国库也很充足,管钱粮的官员并不把这严重的灾情报告给您。他们高高在上,不关心百姓的疾苦,而且残害百姓。
75、指鹿为马解释: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76、古时候,有个齐国人叫毛空。他告诉一个叫艾子的人说:“有一块肉从天上落下来,它长三十丈,宽十丈。”见艾子不相信,他就改口说:“那就二十丈吧。”看艾子还是不相信,他又改口说:“那就十丈吧。”艾子问:“肉掉在哪里了?”他答不上来了,只得承认是在路上听别人说的。
77、韩非和郑国人什么仇什么怨?其实倒未必有仇,很可能只是出于韩国人(战国七雄那个)的优越感。
78、柳公权:(778年-865年),唐代著名书法家,楷书四大家之代表作《金刚经碑》《玄秘塔碑》《神策军纪圣德碑》等。创立“柳体”。
79、孙武流寓于吴,吴王想试试孙武的军事才能,就将180名年轻宫女交给孙武操练。孙武将宫女分作两队,让吴王的宠姬当队长。孙武向宫女们交代了口令之后击鼓传令,宫女们一阵哄笑,队伍乱成一片。孙武再一次下达命令,宫女们只觉得好玩,根本不听命令。
80、而想要“让人信”,自然要在细节上真实具体,比如故事主角,最好是大家都知道也都熟悉的,所以名人的段子是最受欢迎的。韩非就总爱在书里编排各位君王和先贤,比如孔子就经常被他黑,但没人计较故事的真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