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物描写片段200字初中
1、岸边沙滩上的沙子很软。沙滩的角落里有一块很大很大的石头。因为它看起来像一朵盛开的莲花,我们都叫它莲花石。夏天,人们会在这块石头下乘凉
2、古城居民多数是纳西族,纳西文字是至今仍在使用的象形文字,约有一千年历史,东巴教徒用2200多个纳西文字写了约1500卷经书。图文并茂的纳西文字,在古老城墙、农家小院、景点标识上随处可见。契丹人建立的辽国被女真族灭亡后,幸存者浪迹天涯。契丹人没用契丹文字传承民族文化,后人以为他们已灭族。上世纪九十年代,社科院专家在云南采集人类样本,偶然发现契丹后裔。不重视文化传承的民族,如同扔在大海里的一块冰,无论多巨大,最终都会慢慢融化,曾经的辉煌悄无声息地湮灭在历史长河中,让人扼腕!善于学习,重视教育和文化传承,是一个民族历经战乱、天灾等,顽强存续的文化密码。
3、 她给了学生充分的写作时间(大约10分钟),绝大部分学生写了100多字,有的甚至写到了200字。精彩展示的时刻到了,学生的妙笔不由得不让人赞叹!
4、我的记忆力是我学习中最大的短板。无论是英语单词,还是语文的古文,都是我学习路上的“拦路虎”。就连长一点儿的数学概念,对于我来说也要费很大力气才能背下来。每当我听到课后作业里有背诵,心里就有说不出的难受。
5、示例三:“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6、和爸爸妈妈查阅资料,确定大家都比较感兴趣的市内纪念馆(或博物馆、展览馆),认真倾听工作人员讲解或采访工作人员,结合实地参观的照片、文字、视频等资料,选择自己有感触的地方,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参观记。
7、此行前所未有的经历充满新奇和趣味,一处处景观让我直观了解了云南的悠久历史文化,它沉淀出的韵味令人回味无穷。这样的世界文化遗产怎能不令人心驰神往?
8、小燕子唱着歌从南方飞回来了,在屋檐下建起了属于自己的家园。
9、一路上,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在遇龙河畔坐竹排。那时正遇黄昏,夕阳上仿佛被披上了一层薄薄的纱,看上去朦朦胧胧的,漂亮极了。
10、学生在八年级语文第一学期第三单元学过《三峡》《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与朱元思书》,在八年级语文第二学期第三单元学过《桃花源记》《小石潭记》,这些课文的体裁有游记、书信等,都用精炼生动的语言描绘景物、突出特征,在客观描写中融入主观感受,学生在课文中习得的阅读经验,还有八年级语文第一学期第三单元的写作实践“学习景物描写”,都是完成单元写作任务的基础。梳理单元写作指导部分,引导学生注意游记的内容和写法。游记往往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交代游踪;二是描写景物,抒发感受。”写游记,“要抓住最有特征或有代表性的,或者是你感受最深的景物来写。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表现手法,鲜明地呈现其独特、令人难忘之处……要写出游览过程中的所见所闻,其中还会渗透作者的情感。”“一篇好的游记,往往还具有知识性”。这些指导语,能帮助学生更好完成写作。
11、作为一名现代中学生,面对当代飞速发展的社会,你如何理解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至理名言?(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观点的实质是以时刻坚持积极进取的精神为人生目标,本着这种精神,在我们学习和生活中,可以积聚智慧,砥砺意志,跨越艰难,提高精神境界,以民族的繁荣和祖国的昌盛为己任,追求高质量的人生。所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当代仍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12、20(教学设计题)(问题)根据上述材料,确定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并具体说明确定的依据(不可照抄材料)。(20分)
13、阅读教学要避免分解割裂、面面俱到、整齐划以任务为导向的活动设计就成为一条必选的路径,让学生在完成情境化任务的过程中学习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掌握阅读策略,这是语文课程改革的方向,也符合学生学习的规律。统编教材的写作任务设计给教师教学提供了方向与路径。教材中有多个写作任务都是情境化的活动任务,完成这些任务能够使语文教学走向融汇整合。比如《皇帝的新装》《范进中举》的课后写作任务都是将课文改编成课本剧,教师可以将这个任务发展为让学生表演课本剧,在完成这个任务的过程中,学生会自主学习课本剧的写作方法,然后改写成课本剧、揣摩文本、排练、表演,整个学习过程自主而有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在活动中得到培养与提升。
14、准备工作做完了。但现实很骨感。孩子写的初稿,以上几个“点”都写到了,但语言较机械化,读来味同嚼蜡。我跟她一起修改。后来,经过潘老师的指导、修改,成就了她最后的作品。但我一点儿都不后悔前期所做的准备,这几个月来,孩子经常提及那几天的经历:感叹云南天气好,“八卦”松赞林寺里博学而严谨的导游,好奇纳西文字,惊奇这个世界居然还有母系氏族的生活方式等。有句话很有道理:你的气质里藏着你走过的路、读过的书。虽然,孩子的语文成绩不够稳定,理解能力不强,比如中心句不在段首或者需要整合两个内容的信息、需要通读全文解答的高思维含量题等,她不一定做得出来。但回顾孩子六七年级的语文学习经历,我们发现,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不同,无法通过反复刷题来迅速提高成绩,孩子的某些语文能力,不是只靠教一两遍就能简单解决的,得经年累月地“磨”、不断丰富课外积累,才可能厚积薄发。如果孩子一时的努力没有立竿见影,不要觉得那是白费力气,所有的经历、所有的投入,终究会在孩子的学习经历中产生影响、留下痕迹,只是早晚、多少的问题。
15、注重启发、示疑、引导、总结,并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思考、讨论、交流。
16、写作任务提示教师在阅读教学备课时的文本教学重点
17、当然,说到最迷人的颜色,香山的枫叶当仁不让。一到秋天,面对蜂拥而至的游客,枫叶就羞红了脸,我爬上高高的山顶,远远望去,红彤彤的枫叶每一片都像是一个小小的火把,连起来一簇一簇的,像是一个一个的火团,满山遍野,延伸开去。大片大片的枫林,又像一团团燃烧的火焰,西北风一吹,听到枫叶沙沙的声音,又像穿着红妆的女子随风起舞,恍惚之间,仿佛置身于一场音乐会。(山上的多彩)
18、站在古城高楼远眺,群峦叠嶂,连绵起伏。错落有致的房屋被灰瓦覆顶,四方形院落中红花绿树若隐若现。七平方公里古城,经验丰富的导游也要一天才能走完。我花了两个多小时,才走了十五分之一。
19、PPT出示“秋叶”的照片:这是老师在爬山的时候拍下的照片。通过阅读知识短文,我们知道,描写景物首先要做到什么?“抓住景物特征”。大家仔细观察,照片中的“秋叶”有怎样的特征?
20、衡水湖不但水美,花也很美。沿着衡水湖往东走,就看到万紫千红的荷花池。
21、19(教学设计题)(问题)从“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的角度,写出你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的认识,不少于200字。(20分)
22、山上,一坡坡,一片片,一带带的果树,挂满了一个个像小红灯笼似的果子,压弯了枝条的茎,那一串串挂在葡萄架上的葡萄,真像一粒粒紫色的珍珠……
23、在那以后,每一节课,我都会认真听。老师不但会教书,也会画画,她甚至叫我用思维导图的方法去被英语。我的烦恼也渐渐的离我而去了。
24、缺点:文不对题改进建议:文章题目是文章的关键部分,是老师首先看到的内容,一个作文的标题应该高度凝练地反映文章内容。因此,这篇作文应该换一个更能说明其内容的题目,或者让文章内容同时反映题目中的“实践”,使内容符合文章标题。
25、到了云南后,我们第一天就去丽江古城,计划用大半天时间逛完,但到了那里才发现,古城可看之处很多,大半天远远不够,但因为事先规划好了其他几天的行程,不好轻易更改,只能走马观花,有点儿可惜。她根据列出的几个古城“闪光点”观察、浏览、拍照。但孩子在游玩时难免忘记一些信息,捕捉有用信息的能力也不足,需要家长不时提点。
26、七—九年级名著篇目+读书笔记汇总(共36篇)
27、一阵阵晚风吹着,花儿骄傲的抬起头小草也板起身子,与晚风翩翩起舞,树叶的沙沙声是花儿小草舞蹈的伴奏乐……夜晚的天空铺满了纯白的光线,那是来自于像洁白玉盘似的月儿散发出来的。
28、统编版语文七八九年级上下册微课视频(合集)(国家中小学课程资源)
29、远处看去,像世界上最美的一幅画。我吟诵“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也在不停地为夏天歌唱,可我的歌哪能唱出世间万物的旺盛呢?
30、尝试运用多种手法,结合不同感官的感受,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
31、12(单选)对上述教学反思片段的相关分析,正确的是()查看题干
32、明确:散文中的“形乱神不乱”就如这篇文章一样,虽然全文景、事、物叙写较多,看似比较杂乱,也就是所谓的形乱,但是因为有“怀念之情”这个“神”贯之于文中,使文章呈现出整体性特征。我们在写散文时,或许也面临着文体多样,选材多样的问题,但是只要保证主题一贯,材料围绕主题中心有规律地进行组织,则能达到形散神聚的效果。
33、望着被云雾笼罩的天空,回想起童年时候的家乡。一丝思念便涌上心头。虽然说时隔了十年,但是那时的景象仍然记忆犹新。童年,是一支小夜曲,悠久,绵长;童年是一幅山水画,让你永远欣赏;童年,是一片奇异的星空,神秘无穷;童年,是一汪清泉,洁白无邪;童年是一种心情。回忆童年,像咂摸一瓶陈年老酒,时间越久,味儿越浓。
34、《孟子》中有不少历代传诵的名言警句,课下同学们搜集一下,下节课与同学交流、讨论。
35、以上做法,是我并不成熟的尝试,不是处处妥帖。教育孩子是系统工程,作为家长,如果能在孩子的能力薄弱点上出一点力,加上老师的指导,相信孩子的学习定会在原有基础上有所进步。希望和家长们多多交流,互相学习。谢谢聆听!
36、B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37、夏季,是万物生长最旺盛的季节,太阳像一个大火球高高地挂在空中,无私地把光和热奉献给大地,树叶绿油油的,花儿红艳艳的,小草翠绿翠绿的,蝉发出嘈杂的鸣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