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意思
1、严保庸笃志好学,尤擅长杂剧创作,兼工绘画书法。相比于政声,严保庸的才名更为时人所知,他先后著有《红楼新曲》《同心言》《盂兰梦》等剧本,演出后“风行都下”。
2、 叶院士的网课直播间就是他平时工作的办公室,墙上的题字、照片、油画,体现了主人素雅的格调;沿着墙面的一长排书架,整齐地码放着各类书籍、论文和资料,散发出求是务实之风。开课前,叶院士的桌案上早已摆好了一本《半导体薄膜技术与物理》和一杯泡开的红茶,近手处,还有一条玻璃镇纸以及用来记录学生提问的笔纸。
3、全文可分四段,第一段阐明学习的重要性,第二段说明正确的学习态度,第三段论述学习的内容和途径,第四段阐述学习的最终归宿。(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意思)。
4、 在笔法上,以设喻引出论点,更加强了论点的语势,使论点一出现就具有一定的说服力。接着,文章又进行申述:“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是从反面设喻来说明积累的重要。经过一正一反的设喻,学习要注意积累的道理已初步阐明,但是为了深入说明,文章又反复设喻对比:先以“骐骥一跃,不能十步”与“驽马十驾,功在不舍”相比,再以“锲而舍之,朽木不折”与“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相比,从而充分显示出“不舍”的重大意义,而学习要注意积累的道理,也得到了进一步的证明。当然,学习要做到“不舍”,要不断积累,那就必须专不能浮躁。
5、只有坚持不懈地努力,最终才会取得丰硕的成果。
6、爷爷不管春夏秋冬,天天锻炼身体,坚持不懈。
7、拿刀刻东西,中途停止,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不停地刻下去,金石也能雕刻成功。
8、原文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9、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到达)它的成绩来源于走个不停。(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烂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
10、苦干实干:“近平是靠自己踏踏实实干出来的”
11、医养结合!晋江10月底前或将投用5个养老机构,分别在……
12、锲而不舍,金石可镂。——2018年7月10日习近平在中阿合作论坛第八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的讲话中引用
13、例如,在强调学习必须持之以恒、用心专一时,他不但用了一些并列的比喻,也用了好些相反相成的比喻,他列举了“骐骥一跃,不能十步”和“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14、古诗词拼音:锲(qiè)而舍之:声母:q。韵母:ie。声调:第四声。金石可镂(lòu):声母:l。韵母:ou。声调:第四声。朽木不折(zhé):声母:zh。韵母:e。声调:第二声。
15、千里马一跨跃,也不过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到达目的地,它的成功在于坚持不懈。雕刻一下就停手了,松软的枯木都不会断掉;如果锲而不舍,就算是金石也可以镂空。
16、做事情贵在坚持到底,不能遇到困难就半途而废。
17、 《劝学》的这三段,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指出了学习应该采取的态度和方法。虽然荀子论学的基础是唯心主义的“性恶论”,但是对批判孟子的“先天道德论”起了积极作用。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荀子不可能懂得人的阶级性,他把礼义当成人人应该具备的道德,并且把符合封建伦理规范的行为叫做“善”,把不符合的叫做“恶”。他劝学的目的,实际上是要培养合乎封建统治阶级道德规范的人才,这与我们今天的学习目的有本质的区别。但是,在那新兴地主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全国走向统一的历史时期,是有进步意义的。至于文中阐述的要重视学习以及学习必须“善假于物”、逐渐积累、持之以恒等见解,就是在今天,对我们来说,也还有一定的启发作用和借鉴意义。
18、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从这里兴起;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从这儿产生;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道德,精神得到提升,圣人的心境由此具备。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连走十天,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朽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藏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
19、在文章中,作者有时又采用对比的方法,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明对照,以增强文字的说服力。
20、只要有滴水穿石的精神,你在事业上就一定能成功。
21、 荀子的《劝学》是历来为人们所传诵的名篇,其中有些警句,已成为勉励学习常用的成语。这里节选三段,在原文中本不相连,但是意脉一贯,可以独立成篇。文章大量运用比喻来说明道理。这些比喻取之于人们熟悉的事物,又包含丰富的含义,因此,道理能说得浅显明白,发人深思。
22、“你看这个金戒指,再看这只小石猴,这都是我昨晚一刀一刀刻出来的!”
23、(内容):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24、清代江苏丹徒人严保庸,字伯常,号问樵,道光九年(1829年)进士,十三年(1833年)授山东栖霞知县。
25、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这一精神特质,必将继续激励和鞭笞着浙大光电人践行使命担当,不断攀登科学研究新高峰。
26、(解释)《荀子·劝学》:“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意思是说,一直刻下去不半途而止,就是坚硬的金石也是可以镂刻成器的。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27、不能坚持到底,即使是朽木也不能折断.只要坚持不停地用刀刻,就算是 金属玉石也可以雕出花饰.雕刻一下便放弃,即使是腐朽的木头也不能被折断;雕刻并且持之以恒,就是金石也能被雕刻
28、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我们不仅从叶志镇院士身上深刻地感受到了这一精神,也在众多的浙大光电校友身上感受到了这一精神特质。
29、 在措辞上,他不说应该不断学习,而说学习不可以停止,这对纠正人们学习上常犯的不能持之以恒的毛病,更有针对性。从学派传统来说,儒家一向劝导人们好好学习。如《论语》的第一句就说:“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荀子自称是孔子的继承人,他的著作第一句也说:“学不可以已。”这从表面上看,只是继承了儒家的“劝学”传统,其实他强调的程度显然不同。因为在孔子看来,“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论语·季氏》)而荀子则认为礼义道德和系统知识,只有靠后天学习才能获得。所以,荀子是在新的认识论基础上,发展了儒家的“劝学”传统,把学习的重要性提到一个新的高度,就行文来说,开头就提出了中心论点,语言简劲,命意深广,因而很自然地引出了下文的滔滔阐述。
30、水不断下滴,可以闹穿石头。比喻只要有恒心,不断努力,事情一定成功。
31、新时代革命军人必须具备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来源:中国共产d新闻网)
32、(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烂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
33、反之,“锲而舍之”,就将半途而废,一事无成。
34、原来严保庸在栖霞做官时,“每奉家君子手谕,谆谆以立身居官为勖”,父亲曾赐给他一副对联,严保庸“受而谨书之,悬之厅事,朝夕自勉”。严保庸觉得这副对联意思很好,为推广其意,自写了一副对联,挂在栖霞县署大堂上,也就是上面介绍的对联。
35、《每日高见》第二季第41期-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36、 文章开篇就郑重地写道:“君子曰:学不可以已。”这不但是《劝学》篇的第一句,也是整个《荀子》著作的第一句。为什么首先提出学习问题呢?因为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必须用礼义来矫正,所以他特别重视学习。“性恶论”是荀子社会政治思想的出发点,他在著作中首先提出学习不可以停止,就是想抓住关键,解决根本问题。因为他十分重视这个问题,所以他把自己的见解,通过“君子”之口提出来,以示郑重。
37、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38、他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人们可以用主观努力去认识它,顺应它,运用它。
39、 叶志镇,1981年获浙江大学电机系学士学位,1984年获浙江大学光仪系(现光电学院,下同)硕士学位,1987年获浙江大学光仪系博士学位。现为浙江大学教授、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著名无机光电薄膜材料专家。201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40、广东:汕头市龙湖区拓展产业空间做强实体经济
41、我们在尖端科研中要知难而进,绝不可知难而退。
42、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张浚生老师的题字,就是叶志镇院士科研经历的真实写照。
43、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44、他代表一个以坚韧不拔的意志取胜的民族。坚韧不拔造句。
45、“这也太简单了!您去休息吧,看我的,包您满意!”
46、严父此联通俗易懂:在地方任职,要不忘应该管理的地方事务,如此便可称尽职;百姓称呼你为“父母官”,但如果你的所作所为难以面对自己的父母,又怎么能面对人民呢。这是一个父亲对为官的儿子要尽忠职守的教诲。而严保庸自题的县衙联,也当是在领悟了父亲的用心后,既是向父亲保证,也是向世人表明,作为一个地方官员,自己会秉公无私、为民分忧的决心。
47、清代学者梁章钜编撰的《楹联续话》中收录有严保庸的对联数十副,其中在卷二中,对于严保庸的这副“自题栖霞县署大堂联”有介绍,从中我们也可以得知这副联的来历。
48、在科研人员坚持不懈的努力下,这项试验终于成功了。
49、文章以朴素的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旁征博引,娓娓说理,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其中“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锲而舍之,朽木不折。”一句在文中表假设关系。
50、有时作品集中了好些并列的比喻,从同一角度反复地说明问题。这种手法,在修辞上叫做“博喻”。文中比喻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时用同类事物设喻,从相同的角度反复说明问题,强调作者的观点。
51、要攀登科学技术高峰,必须要有持之以恒、滴水穿石的精神。
52、《劝学》在写作上的一大特色是通过比喻阐述道理、证明论点。全文除少数地方直接说明道理外,几乎都是比喻。文中运用了大量生活中常见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明白、具体、生动,深入浅出,使读者容易接受。
53、所以不积累每一小步,就不能远达千里;不汇集细流,就不能形成江海。骏马跳跃一次,跳不了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拿刀刻东西,中途停止,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不停地刻下去,金石也能雕刻成功。
54、锲:刻。 舍:舍弃,停止。 镂:雕刻。
55、“先生,您饶了我吧,刻这块烂木头也很困难,我累了,我想睡觉去了!”
56、为拿刀刻东西,中途停止,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不停地刻下去,金石也能雕刻成功。
57、“锲而不舍”不仅是走向成功的必要途径,也是一种精神,它已经融入我们民族的血液和心灵,成为民族重要的美德之一。
58、 接着,文章进一步设喻,从根本上阐明道理:“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这正如梁启超所说,意思是“喻人之才质,非由先天本性而定,乃后起人功而定也”(见《荀子柬释》引)。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但学习可以使人由“恶”变“善”,因此,他强调“輮”的作用。通过这个比喻,说明即使原来是地地道道的“不善”之人,经过学习,也可以“改变”成完全合乎道德规范的人。这显然是对学习者更大的鼓励。
59、 荀子否认孟子所说的人有天生的“良知”“良能”,因此他强调从外界实际事物中学习。他在这里提出的“学”的概念,就具有唯物主义因素。接着,连设五喻,展开论证,荀子先从生活经验说起:站在高处望,比踮起脚见得广阔;登高招手,顺风呼喊,手臂并非更长了,声音并非更大了,可是人家却能远远地看到,清楚地听到;可见利用高处、利用顺风的作用之大。推而广之,“假舆马”、“假舟楫”的人,也并非善于走路或擅长游泳,可是他们却能“致千里”、“绝江河”,由于设喻所用的事例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因此读起来不但感到亲切,而且觉得可信。随着不断设喻,阐明的道理越来越深入读者心灵,于是水到渠成地得出了结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这就是说,君子之所以会有超过一般人的才德,就是因为他们善于利用外物来好好学习。
60、 至此,第二段结束。这一段说明学习必须善于利用外物。然而,在从外界实际事物中学习的时候,还有需要注意的地方,所以,第三段作了进一步的说明。文章先设两喻引出论点:“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这说明学习要注意积累。荀子根本不承认“天生圣人”的说法,他指出人只要努力学习,“积善积德”,就可以具备圣人的思想。圣人也是不断学习而成的,正如他在《性恶》篇中所说的:“积善不息”,“涂之人可以为禹”。他充分强调“积善”的作用,这与开头提出的“学不可以已”也是一脉相承、遥相呼应的。
61、(释义)懈:松懈,懈怠。坚持到底,亳不松懈。
62、小土块堆积成山,风雨就从那里兴起;水流汇成深渊,蛟龙就在那里生长;积累善行,形成良好的品德,就会得到最高的智慧,具备圣人的思想境界。所以不积累每一小步,就不能远达千里;不汇集细流,就不能形成江海。
63、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选在荀子《劝学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