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句子 阳明心学的主要观点34句集锦

阳明心学的主要观点34句集锦

阳明心学的主要观点

1、立志立诚,做学问要先诚心立志,再去格物致知。

2、或许,你觉得天理距离我们很远,看不见,抓不着。

3、道统心传之学,此与释道之道统相对抗;用心而学,此与汉唐训诂、辞章之学相对立;论心治心之学,此为新儒学的功夫论。(阳明心学的主要观点)。

4、      另外,确实他体现了意,也是一种心的指向,他有方向性。另外他是体之于身,“体”的观念在东西哲学比较研究时要特别注意,很少能够把这个观念用“体”所组成的现代汉语里面的很多观念正确的翻成外国语。这中间当然包括“体认”,这个认识不是完全从观察和欣赏来的,而是认识的本身有一种自我转化的能力,对于认知的对象有转化的能力,认知的主体也受到了转化,所以讲一个“变化气质”的问题,所以这个知的本身是行。知的含义是一种有创造转化的行动,所以中间有意愿,有感情,还有了别,各种不同的心理学上的观点。

5、   叶企孙先生的人生经历也验证了阳明学的几个核心观点:心即理,存善念;致良知,恩世人;事上磨,终不悔;知行合终成大师。德行高尚,功高盖世,感人至深,高山仰止!!

6、其中,“知行合一”的理念广为流传,深入人心。

7、“只是‘致良知’三字,尤简易明白,有实下手处,更无走失。”

8、    我想最大的挑战,因为长期大家总是把阳明作为主观唯心论,虽然现在已经没有这个提法了,但主观主义非常强,总是觉得阳明要提出“致良知”,这是突出了个人的主体性,“知行合一”,知本身就是一种转化的行为,因此他也是自我原足,所以非常突出个体。这里牵扯到阳明哲学中的主体性问题。

9、  阳明心学作为东亚诸国共同的思想资源,在各国近代化进程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越是重要的思想家,其内在张力越大,矛盾也就越大。与古今中外一切思想体系一样,王学体系也有自身自我否定的因素。王阳明倡导致良知,本意在从士人内心唤起维护仁义道德的自觉性,但只强调内心的道德自觉则有忽视客观规范、标准,漠视礼法仪节的倾向,后来成为不道德的人掩饰自己丑行的借口,所以王门后学中有些人流于狂禅,不务实事,无关修养。阳明心学是在朱子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克服了朱子学的一些弱点,同时也有自身的弱点,也需要朱子学的补充。

10、一个小小的蜉蝣(水上飞虫),生命周期只有短短一天。蜉蝣和蚂蚱交了朋友,很欢喜地在一起玩了一天。到了晚上,蚂蚱说我要回家了,明天早上见。(阳明心学的主要观点)。

11、在心上持之以恒地用功,自己的格局与境界就会得到提升,事业和家庭就会拥有一个崭新的、倍增的和广阔的发展前景,从而实现人生价值的最大化。

12、这是我们心中原本就有的宝藏,这是天地间一个大秘密!

13、普通人的心,杂有不明和私欲,因而很难透见事物本质、把握世间规律,所以未能“依道而行”,难免会犯下一些决策失误,令自己后悔不已。

14、蜉蝣不解,问蚂蚱:什么叫明天?什么叫明天早上?蜉蝣的生命只有一个白天,它从未见过明天。

15、心即理,究竟是什么意思?让我们首先来看一则小故事:

16、一曰“知行合一”,盖亦《大易》所谓“知至至之,知终终之”。

17、      这个自我,因为是开放的,而且是多元的,所以他必须和所有其他的自我,就是人类的全体能够有沟通的可能和交互影响的可能,阳明特殊的理念跟中国文化有关系,这种根源性本身是一个源头活水,它一定要流动,一定要发展,否则这个根源性就闭塞了,就枯竭了。既然他是要发展的,他的本身要碰到各种不同的挑战,他有它的主体性,有他根本的基本价值,但是碰到各种不同的挑战,他可以做出各种不同的回应,而这个回应的过程使他能够逐渐扩大。这中间碰到了一个非常严重的考验,阳明的“致良知”的学说是不仅有开放性,还有多元性,面对基督教徒、佛教徒、印度教和佛教完全不同的人,我们能不能互相沟通?我觉得是完全可以的,这个原因是阳明学体现的是精神性的人文主义。你越有强烈的人文主义情怀,比如关怀地球,关怀其他的人,关怀这个世界,你越有精神性的诉求,你所信仰的不管是基督教、伊斯兰教,肯定走向更深层。一个有人文精神素养的基督徒,一个有人文精神素养伊斯兰教徒、佛教徒,他必须是关爱地球的,必须是要有强烈的责任感,他必须要超越狭隘的个人中心,族群的中心,语言的中心。他这个开放和多元事实上就是人类文明现在必须要有世界公民的意识。我越是有强烈的人文关怀,我越可以做一个好的佛教徒,人间佛教,好的基督教徒,好的伊斯兰教徒。

18、    今天的课程深深的震撼了我的内心,触动了我的心灵!打开了我的心结。知行合知的到位,才能行持续力,责任越大,良知越大,用思想改变身边的人,心无旁骛,做好当下,无私的奉献,为企业的美好明天做出应有的贡献!

19、王阳明心学继承了陆九渊强调“心即是理”之思想,反对程颐朱熹通过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在知与行的关系上,强调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谓“知行合一”,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则不能算真知。

20、这即是“心即理”,你有怎样的心,就有怎样的理。

21、大约在五百年前,王阳明在龙场悟道,阳明心学横空出世,自此之后,追随者无数。

22、致良知:求得内心之理,然后去行动,去体悟,也就算是致良知了。

23、在哲学的层面,阳明心学的特点首先表现为以心立说或以心为体。

24、      这种说法在今天是不是一种浪漫的主观主义的想象?还是有实际的从科学、从哲学、从神学都能够看出他特殊的价值?我认为阳明所提出来的“致良知”是普世价值,所谓普世价值就不仅仅是为中国人,不为东方人,就是为人,为所有的人,他跟孔子传道时的基本精神一致,他所要讲的就是做人的道理,而这个做人的道理为什么要落实在良知上?为什么要落实在“致良知”?人之所以为人是经过一个不断学习不断的自反、不断的努力发展起来的,2018年世界哲学大会要在中国召开,他的题目基本上说明一个课题,就是学做人,学以成人。人在所有的物种中间是一个最突出学习价值的物种,他之所以能够通过学习,学习是一个自觉的过程,是人内在不可消灭的主要的精神,这个精神有四个侧面必须同时照顾到,缺一不可。第一就是自我的问题,主体性的建立绝对要和主观主义划清界限。所以才有私和公,越能够公越能向外,越重视内在;假如他是私欲,那也就是功利的,一种局限性很大的以自我为主。

25、错知则错行,浅知则浅行,深知则深行,正知则正行。

26、朱熹认为心是分为“人心”与“道心”的,道心是天理的体现,是“原于性命之王”,是义理之心,是人心的主宰;人心是气质的表现,故而必须接受道心的主宰和统领,此即“心统性情”。

27、成长过程中,每个人都难免受到一些似是而非的观念的影响、一些不好习气的浸染,使心蒙尘。比如,在他人影响下,我们可能会把“有钱就有一切”“婚姻就是交易”“孩子是父母的附属品”等错知错见种进心中。

28、“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功夫,这一个功夫须着此两个字,方说得完全无弊病。”“知”之真切笃实处,便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便是“知”。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

29、    现在大多数的学者,包括在座的,在我们的文化心理结构之中,良知、“致良知”、“知行合一”,我们对它的体认体悟理解是有偏差的,不是真正进入到我们的生命中,但理性、自由、权利、法制、个人的尊严,这已经完全进入到了我们的生命中。大家没有人会去质疑这些价值。提出“致良知”,我们需要接受的考验,我们如何定位?我们和自由的关系是什么,和理性的关系是什么,和人权的关系是什么,和法制的关系是什么,和个人尊严的关系是什么。

30、有人说:“既然我本来就有良知,我的心原本就是好的,那何必还要去‘致’呢?”

31、    通过今天李老师一天的精彩授课,对人,对事,对自己的工作有了新的认识:首先,心即理。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外无学,心外无事;一切源自于内心,源自于内发,得先有想法,再有行动;第二:致良知。人是有良知的,我们要把良知贯彻到工作和生活学习中的过程中,按照自己的定盘针和为人处世的准则,利他的准则去做事、做人,只要努力,我们人人都可以是圣人;知行合一告诉我们:人的思想和行为是一体的,行随知变,要改变一个人要从改变其思想开始,思想是财富的源泉;所以,管理,一定要注意人本管理,努力的帮助人成为人;让人端正心态去做事,也更加说明了企业文化的重要性。

32、清末改革,救亡图存,林则徐、曾国藩、梁启超、陈独秀、严复、胡适,这些在风口浪尖上的改革者也无一不是阳明心学的信徒。

33、先以说谎为例。为什么明明知道不能说谎但仍然会说谎呢?因为,我们觉得与人交流要顾及自己的面子,也要顾及他人的感受,说实话会伤害他人,说假话则你好我好大家好。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