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仁教育名言
1、一个人必须把他的全部力量用于努力改善自身,而不能把他的力量浪费在任何别的事情上。——列夫·托尔斯泰
2、以言语谤人,其谤浅;是以身谤也,其谤深矣。
3、这种看法其实是不对的。王阳明早就说过,良知无论光明还是被遮蔽,它都发挥作用,也就是说,它肯定能判断出是非对错。但是,恶人不会执行良知的命令,甚至反其道而行之。良知永远是向善向“是”的,但是,我们的心所发出的意(念头)却是有善有恶的。所以王阳明要求我们要诚意——真诚地对待自己的念头——即正念头。
4、广东中山市东升镇d委书记欧万洪有句经典名言:“教育好,出人才;教育不好,出问题.”
5、一个有事业追求的人,可以把“梦”做得高些。虽然开始时是梦想,但只要不停地做,不轻易放弃,梦想能成真。——虞有澄(美)
6、健全自己身体,保持合理的规律生活,这是自我修养的物质基础。——周恩来
7、“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
8、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9、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卢梭
10、王阳明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王阳明
11、一个新思想的产生是人性的最大痛苦之——沃·白哲特
12、尽忠职守,勤奋工作,并且热爱荣耀相信自己的直觉。
13、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从幼年起就应该通过教育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培根
14、10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区区剪除鼠窃,何足为异。若诸贤扫荡心腹之寇,以收廓清之功,此诚大丈夫不世之伟绩。
15、梦想,是一个目标,是让自己活下去的原动力,是让自己开心的原因。——佚名
16、山中莫道无供给,明月清风不用钱。——王阳明
17、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明·王守仁
18、自治,就是自己治理自己。一言以蔽之,就是自我管理的能力。自我管理,听上去很大,其实无非就是责己。常反省自己的不对之处,加以改正。当你把所有精力和时间都用在自我管理上,正如王阳明所说的,你哪里有时间去责人?
19、《中庸》有云:“博学之,审问之,明辨之,笃行之。”博学是第一个阶段,需要广发的猎取,然后融会贯通,天理只有一个,多方求证,方可更快的体悟到天理。
20、凡谋其力之所不及而强其知之所不能者,皆不得为致良知。
21、你看满大街都是圣人,满大街的人看你也是圣人。
22、人生最苦痛的是梦醒了无路可走。做梦的人是幸福的;倘没有看出可以走的路,最要紧的是不要去惊醒他。——鲁迅
23、诚字有以工夫说者。诚是心之本体,求复其本位,便是思诚的工夫。
24、善念发而知之,而充之;恶念发而知之,而遏之。
25、个个人心有仲尼,自将闻见苦遮迷。而今指与真头面,只是良知更莫疑。
26、四是重视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家庭教育是儿童教育的初始,所谓言传身教,家长一定要起到典范作用,不可沾染恶习,给儿童造成不好的影响。社会教育不同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它以全体社会人员为教育对象。王守仁认为,社会风俗的好坏,关乎社会治乱,而社会风俗的好坏又取决于社会的教育程度。因此想要改善社会风气。就必须重视社会教育。
27、人类的本性将永远倾向于贪婪与自私、逃避痛苦、追求快乐而无任何理性。——柏拉图《法律篇》
28、知道读什么书,只是选对了路,如何把路走对,还需要功夫。有人曾问王阳明:“读书却记不住,如何是好?”王阳明的回答是:“只要理解了就行,为什么非要记住?其实,理解已是次要的了,重要的是使自己的心的本体光明。如果只是求记住,就不能理解;如果只是求理解,就不能使自心的本体光明了。”可见王阳明要人勤读书的目的是培养自家心体,自得于心,以其心学语境而言,就是光明良知。所以,套用孟子的话就是,万书(物)皆备于我——天地之间的一切书籍,都是为我光明良知而存在的。
29、有志于圣人之学者,外孔、孟之训而他求,是舍日月之明,而希光于萤爝之微也,不亦谬乎?
30、研究真理(就是向它求爱求婚),认识真理(就是与之同处),以及相信真理(就是享受它),用是人性中最高的美德。——培根
31、对双亲来说,家庭教育首先是自我教育。——克鲁普斯卡娅
32、志于道德者,功名不足累其心;志于功名者,富贵不足以累其心。
33、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王守仁
34、“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
35、当劳动是种快乐时,生活是美的;当劳动是一种责任时,生活就是奴役。——高尔基
36、今人却就将知行分作两件事去做,以为必先知了,然后能行。我如今且去讲习讨论做的工夫,待知得真了,方去做行的工夫。故遂终身不行,亦遂终身不知。此不是小病痛,其来已非一日矣。某今说个知行合正是对病的药,又不是某凿空杜撰。知行本体原是如此。今若知得宗旨时,即说两个亦不妨,亦只是一个。若不会宗旨,便说一个,亦济得甚事?只是说闲话。
37、那些尝试去做某事却失败的人,比那些什么也不尝试做却成功的人不知要好上多少。
38、青年时准备好材料,想造一座通向月亮的桥,或者在地上造二所宫殿或庙宇。活到中年,终于决定搭一个棚。——佚名
39、知行合一是由明朝思想家王守仁提出来的,即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运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知是指良知,行是指人的实践,知与行的合既不是以知来吞并行,认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来吞并知,认为行便是知。
40、我是个人,凡是合乎人性的东西,我都觉得亲切。——马克思
41、“随人分限所及”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王守仁提出的量力施教的教育原则:体现在个体身上就是循序渐进,体现在不同个体之间即因材施教。
42、梦想不抛弃苦心追求的人,只要不停止追求,你们会沐浴在梦想的光辉之中。——佚名
43、穷人并不是指身无分文的人,而是指没有梦想的人。——佚名
44、王阳明教家人遵循的礼法,必须是和我们内心相应的,首先是我们内心认可的外在礼法,然后才去遵循它。除此而外,一些伪礼法都应该被轻视,甚至是鄙视。王阳明除了要家人遵循内心认可的礼法外,还要家人遵循道义。什么是道义?王阳明的解释是:“心得其宜为义,致良知则心得其义也。”意思是,心安就是义,而让人心安的办法则是致良知。
45、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功夫说闲话,管闲事。
46、当在学校所学的一切全都忘记之后,还剩下来的才是教育。——爱因斯坦
47、“我确实相信:在我们的教育中,往往只是为着实用和实际的目的,过分强调单纯智育的态度,已经直接导致对伦理教育的损害.”——爱因斯坦
48、无论哪个时代,青年的特点总是怀抱着各种理想和幻想。这并不是什么毛病,而是一种宝贵的品质。——佚名
49、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
50、人们往往把任性也叫做自由,但是任性只是非理性的自由,人性的选择和自决都不是出于意志的理性,而是出于偶然的动机以及这种动机对感性外在世界的依赖。——黑格尔
51、如果你控制不了钱,就是钱来控制你。——哈夫·艾克
52、“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礼记》
53、教师是克服人类无知和恶习的大机构中的一个活跃而积极的成员,是过去历史所有高尚而伟大的人物跟新一代人之间的中介人,是那些争取真理和幸福的人的神圣遗训的保存者,……是过去和未来之间的一个活的环节.——乌申斯基
54、王守仁比较系统地阐述了他的儿童教育思想,首先是主张,分为五点,总结如下:
55、“良知之外,更无知,致知之外,更无学。”——王阳明《王阳明全集》
56、天地生人,有一人当有一人之业。人生在世,有一日当尽一日之勤。
57、纪律是集体的面貌,集体的声音,集体的动作,集体的表情,集体的信念。——马卡连柯
58、问君何事日憧憧?烦恼场中错用功。莫道圣门无口诀,良知二字是参同。(《咏良知四首示诸生》)
59、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功夫说闲话,管闲事。——王守仁
60、由此可知,王阳明让人勤读书,和其他“要你勤读书”的古人有很大的不同。首先就是,读什么书。读书要读圣贤经典,一次在与徐爱的对答中,王阳明曾对“勤读书”开出书单:它必须是原汁原味的经典,也就是当时流行于世的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这些书的内容都是激发人内心中固有的善意和智慧的,用今天流行的话来说,充盈着满满的正能量。
61、记诵之广,适以长其敖也;知识之多,适以行其恶也;闻见之博,适以肆其辨也;辞章之富,适以饰其伪也。
62、教育就是要使人成其为人,其根本在于个人而不在于社会。——鲁迪格尔
63、说话是大有学问的,绝不是张口说出来的就是话,那很可能是废话、妖言。我们经常夸奖某个人”很会说话",多半是贬义的,心里是说,这人真虚伪,作作。
64、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陶行知
65、生活的乐趣取决于生活都本身,而不是取决于工作或地点。
66、天下之事,其得之不难,则其失之必易;其积之不久,则其发之必不宏。
67、良知者,孟子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者也。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大学问》)
68、学校要求教师在他的本职工作上成为一种艺术家.——爱因斯坦
69、做四有新人,有目标、有计划、有总结、有反省。
70、一朝开始便永远能够将事业续继下去的人是幸福的。
71、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72、记诵之广,适以长其敖也;知识之多,适以行其恶也;闻见之博,适以肆其辨也;辞章之富,适以饰其伪也。
73、人允许一个陌生人的发迹,却不能容忍一个身边人的晋升。因为同一层次的人之间存在着对比、利益的对比,而与陌生人不存在这方面的问题。——于丹
74、一个不注意小事情的人,永远不会成功大事业。
75、王阳明曾说:“登第恐未为第一等事,或读书学圣贤耳”。在一般人眼中,读书是人获取知识的最关键途径。但在王阳明看来,我们心中有良知,良知无所不能,无所不知。所以读书不是为了获取知识,只是验证、呼唤我们良知所已有的知识。
76、“智仁勇三者是中国重要的精神遗产,过去它被认为‘天下之达德’,今天依然不失为个人完满发展之重要指标.”——陶行知
77、人生中最深切的禀质,乃是被人赏识的渴望。——詹姆斯
78、“因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陶行知
79、人生的烦恼,多在于知道的太多,而做的太少。
80、夫精藏则太和流,神守则天光发,累释则怡愉而静,机忘则心纯而一。四者,道之证也。
81、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如意在于事亲,即事亲便是一物;意在于事君,即事君便是一物;意在于仁人爱物,即仁人爱物便是一物。
82、用人者,取人之长,辟人之短;教人者,成人之长,去人之短也。
83、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84、明代王守仁:“大抵童子之性,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扰之则衰萎.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譬之时雨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若冰霜剥落,则生意萧索,日就枯槁矣.”
85、习惯是人的第二本性。它使我们不能认识一个人的主要本性,就这一点而言,习惯既非残忍也不迷人。——普鲁斯特
86、现在的一切都是为将来的梦想编织翅膀,让梦想在现实中展翅高飞。——佚名
87、至今还公认的评价说:中国历史上只有2个圣人,就是孔子和王阳明。王阳明是精通儒家、道家、佛家心学之集大成者,是明代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其学术思想传至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立德、立言于一身,成就冠绝有明一代。弟子极众,世称姚江学派。其文章博大昌达,行墨间有俊爽之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