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句子 顾炎武的故事57句集锦

顾炎武的故事57句集锦

顾炎武的故事

1、请您背诵一下古乐府《蛱蝶行》好吗?”顾炎武当即背诵出来了,一字不遗,同座皆惊。《蛱蝶行》虽然只是一首仅仅五十六字的短诗,但它较生僻,要完整地记在脑海里是不容易的。

2、看了顾炎武的故事,我想:我们小学生也应该做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有些同学可能有疑问:小学生哪能管得了国家大事呢?其实,小事也可以成为大事,比如说环保。假如每个人都不乱扔垃圾,这样环境不知会好多少倍,国民的整体素质也提高了,这不也是国家的大事吗?同学们,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做一个合格的公民,让祖国更加美好吧!《上下五千年》的读后感3这天,我读了一本名叫《上下五千年》的书。我被这本书中的故事吸引,但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叫《盘古开天》的故事。

3、第二天,老师责问他为什么逃课。沈从文支支吾吾地答不上来。老师罚他跪在院子里的一颗大树下,说道:“你看,这楠木树天天往上长,而你却偏偏不思上进,甘愿做一个没出息的矮子。”

4、顾炎武从四十五岁起,用了二十多年时间,在山东、山西、河北、江南来回奔走,每年差不多有一半时间住在旅店里。他还曾经和朋友一起,在雁北开垦荒地。到了晚年,才在陕西华阴定居下来。

5、中书:古代官名,中书令的省称。汉时设中书令,掌传宣诏令,以宦者为之,后多任用名望之士。《汉书·萧望之传》:“望之以为中书政本,宜以贤明之选。”晋庾亮《让中书令表》:“国恩不已,复以臣领中书。”隋唐以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俱为宰相,后因以中书称宰相。《宋史·叶清臣传》:“陛下欲息奔竞,此系中书。若宰相裁抑奔竞之流,则风俗惇厚,人知止足。”清洪升《长生殿·贿权》:“中书独坐揽朝权,看炙手威风赫烜。”也可为中书舍人的省称。隋、唐时为中书省的属官。明、清废中书省,于内阁设中书舍人,掌撰拟、缮写之事。《儒林外史》第四九回:“中书的班次,进士是一途,监生是一途。”《官场现形记》第五三回:“他就凑了千把银子,捐了个内阁中书。”

6、将这种家风传于顾炎武的人,主要有四个,一个是他父亲,一个是他爷爷,一个是他的生母,一个是他的嗣母。前面两个虽然学富五车,却因为奸臣当道而不愿为官,从小教导顾炎武要读有用之书,做有用之人,忠诚于国家民族;后面两个,则是知书达理的大家闺秀。特别是嗣母王氏,在丈夫去世之后,按照族内规定,将年幼的顾炎武过继到家中抚养,不仅视如己出,还特别重视对其进行家风教育,经常以岳飞、文天祥、方孝孺等爱国英雄的事迹进行激励。

7、  “呜呼痛哉”,不仅是为家而痛,更是为国而痛。

8、顾炎武小时候,每年春夏温习经书,家人为他请了四名声音宏亮的士子,坐在周边。顾炎武面前放一本经书,四人前面放着注疏。他先叫一人读一段经书,遇到其中字句不同的或他忘记了的地方,则与四人辩论或再记一遍。一人读二十页书,之后再叫另一人读二十页,他每天温习经书二百页。

9、大明万历年间,在苏州府昆山千灯镇,一户江东望族顾家,一代大儒顾炎武出生了。他本名绛,因仰慕文天祥学生王炎午,故而更名炎武。其栖居处有亭林湖,后世人尊其为亭林先生。他集思想家、经学家、史地学家和音韵学家为一身,被称为清学“开山始祖”。

10、“爷爷,这是什么书呢?”顾炎武好奇地问“这本书里面的知识可丰富了,不过它太厚了,很多人都没能坚持读完呢!”“哈哈,我相信我肯定能把它读完的。”顾炎武自信地说。爷爷告诉顾炎武:“书不仅要读完,更要读懂,规定每天读多少就要坚持读多少,除此之外还要做读书笔记。”

11、明初四大案中有三个杀人过万。洪武十三年(1380年)案发的胡惟庸案持续十余年,朱元璋以不同罪名株连功臣宿将,先后诛杀3万余人。洪武十八年(1385年)的郭桓案,处死从户部左右侍郎以下到各布政使司官吏,死者达数万人。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朱元璋借口凉国公蓝玉欲图谋反,株连杀戮超过5万人。明成祖朱棣攻入南京后,对政治反对派进行了残酷镇压,死者难以计数。方孝孺因拒绝起草即位诏书,被诛杀十族。

12、便对归庄说:"一定要把门生帖子要回来。要不回来,我就在大街上贴通告,声明并没这件事。"由于顾炎武坚持,后来钱谦益只好交还了这张门生帖子,顾炎武的气节,因此而更为时人所景仰了。

13、这个故事讲了在很久很久年前,天和地还没有分开。混沌一片,这是出现了个叫盘古的人。他看见自我处在一片混沌中,便自我制作了一把斧子劈开了这个像鸡蛋的东西。重见了天日。盘古怕天地在和到一齐去,就站在天地之间。于是,盘古每长高一尺,天就高一尺,地就后一尺。就这样一向持续了一万八千年。盘古见天地不在和到一齐,就闭上双眼倒下了。

14、西汉时,朝廷得悉北方的月氏族对匈奴有仇恨情绪,派张骞出使西域,联合月氏族一起攻打匈奴。张骞在途中被匈奴人捉住,扣留了十多年,他时刻不忘朝廷交给的使命,逃出来后继续往西走,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到达月氏。但这时月氏族已在大夏安居下来,没有报复匈奴的念头了。张骞找到月氏族,最后还是不得月氏要领。不得要领的意思是比喻指没有掌握要点和关键。

15、在余秋雨11岁的时候,为了能让他有更好的前途,他们全家借住到上海市区。余秋雨在上海报考了中学。

16、当20xx年的“非典”袭击了我们时,我们并(来源于)没有被打倒,那段艰难的日子里,白衣天使是最美的太阳……

17、在北方女真族建立清朝政权,突破山海关,打入北京之后,明朝残余力量又在南京拥立一个皇帝,建立起朝廷来。许多人将恢复山河的希望都寄托在这个朝廷上,其中便有顾炎武。在赶去南京的路上,他奋笔疾书,将自己生平所学与抗敌之事结合,写下了许多军事战略与内政整顿方面的建议。

18、中学的图书馆不小,但每天借书都要排长队,而且想借的书十次有九次都被借出去了。后来,余秋雨到处打听,终于知道有一个叫“上海青年宫图书馆”的地方借书比较方便,就立即去申办了一张借书证。青年宫在江西中路200号,快到外滩了。当时正值困难时期,人们每天都吃不饱。余秋雨在晚饭后要步行一个多小时才能到达青年宫,走到一半就饿了。当他走到图书馆时,离人家关门已经不到一个小时了。从青年宫图书馆把书借出来也不容易,所以余秋雨只能在那里看。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等找到书,就只剩下半个多小时了,能读几页?但是,就为了这几页,一个十三四岁的男孩子,每天忍着饥饿走一个多小时,看完再走一个多小时回家。这种如饥似渴的阅读精神怎能不让人为之感动?

19、  将这种家风传于顾炎武的人,主要有四个,一个是他父来,一个是他爷爷,一个是他的生母,一个是他的嗣母。前面两个虽然学富五车,却因为奸臣当道而不愿为官,从小教导顾炎武要读有用之书,做有用之人,忠诚于国家民族;后面两个,则是知书达理的大家闺秀。特别是嗣母王氏,在丈夫去世之后,按照族内规定,将年幼的顾炎武过继到家中抚养,不仅视如己出,还特别重视对其进行家风教育,经常以岳飞、文天祥、方孝孺等爱国英维的事迹进行激励。

20、在太平堤被打事实上帮他下了决心,这也成为他一生的转折点,从此他一去不归,开始了游历北方的生涯,“往来曲折二三万里。”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后来他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编成《日知录》,终成一代大家。

21、八行书:指书信。孟浩然诗:家书寄八行。盖本为马融寄给窦尚的书信,内有两纸八行语。

22、回文锦字窦滔书:晋代窦滔为秦州刺史,因宠妾,其妻苏蕙(字若兰)织锦成“回文旋图”诗,计八百四十字,寄给窦滔使其回心转意。

23、顾炎武是明末清初的大学者。他从小就勤奋学习,对待学问非常认真。长大后,顾炎武每当外出旅行时,都用马或骡子驮着沉甸甸的书,准备随时学习。

24、在明朝曾经当过国子监祭酒,明亡之后,养母遗嘱让他不事二姓,于是他终生都没有在清朝做官。他生性刚烈,康熙年间,有人推荐他修明史,他断然拒绝,而且还说:果真让我修明史,我要不然就学习介子推逃走,要不就是学习屈原去死。

25、顾炎武小时候,每年春夏温习经书,家人为他请了四名声音宏亮的士子,坐在周边。顾炎武面前放一本经书,四人前面还放着该经书的注疏。

26、五年级小培娃开展“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发扬顾炎武精神”主题征文活动。

27、在顾炎武长大之时,明朝则正在步入覆灭。朝政腐败黑暗,北方新兴的女真族已成为巨大外患,内部又有许多揭竿而起的义军。乱世之时,正是仁人志士报效国家之际,无奈腐朽的封建王朝根本就不是他们可以报效的对象,像顾炎武这样的读书人,更是报国无门,屡屡受挫,又屡屡奋身而起,甚至不惜以书生之手,迎面向敌,拔剑而战。

28、顾炎武痛哭一场,葬了他的继母,离开了他的家乡。他想渡海去投奔鲁王,还没有去成,鲁王政权已经覆灭了。顾炎武隐姓改名,在长江南北一带奔走,想组织一支抗清义军,但毕竟势孤力单,没能成功。

29、前人的治学经验告诉我们,抄书至少有两大好处:一是加深印象,巩固记忆效果,二是积累了资料,为日后进一步研究作了准备。但录抄或笔记时要注意几点:

30、我很佩服她,在那个年代,男人统治社会,她利用各种手段达到自己的目地,也证明了女人一样也可以有所作为。我觉得做为一个炎黄子孙,要了解中国历史,让书成为我们的良师益友。《上下五千年》的读后感5我读过很多书,但是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中华上下五千年这本书。因为里面有很多历史故事,有的让我长长见识,有的让我回味无穷。

31、每日听力测试:亲爱的孩子,在这个故事中,顾炎武为什么会受到同学的嘲笑呢?爷爷是怎么教导他的?后来他是怎么做的呢?听了故事后赶快和家人一起交流交流吧!

32、顾炎武从45岁离家,整整在外漂泊了25年。晚年才定居在陕西华阳县,授徒讲学。1682年,顾炎武在旅经山西曲沃时,不幸患病,与世长辞。

33、顾炎武到北方去,一来想考察各地的地理形势,风俗民情;二来也想找机会结交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进行抗清活动。他在那长途跋涉的艰苦环境里,并没有放弃学术研究。一路上,他用两匹马、四匹骡子,驮着他的书箱。遇到关塞险要的地方,他就访问当地的退伍老兵,了解那里的风土人情,如果跟他在书本上读到的不一样,就拿出书本核对,这样他的知识就更丰富了。

34、一天,爷爷拿出一本又厚又大的书,对他说:“孙儿啊,你已经读了那么多书了,现在就来读一读这本大书吧!”“爷爷,这是什么书呢?”顾炎武好奇地问。“这本书里面的知识可丰富了,不过它太厚了,很多人都没能坚持读完呢!”“哈哈,我相信我肯定能把它读完的。顾炎武自信地说。”爷爷告诉顾炎武:“书不仅要读完,更要读懂,规定每天读多少就要坚持读多少,除此之外还要做读书笔记。”“好的,我一定不会半途而废的。”爷爷看到孙子这么有信心,非常高兴。

35、康熙十七年(1678),康熙帝开博学鸿儒科,招致明朝遗民,顾炎武三度致书叶方蔼,表示“耿耿此心,终始不变”,以死坚拒推荐,又说“七十老翁何所求?正欠一死!

36、太平堤首次入选“金陵四十八景”是隆庆五年(1572年)。这一年文征明的侄子文伯仁把“太平堤”列为金陵第十四景,并绘制成图编入《金陵十八景图》。后来,乾隆皇帝非常喜爱这本图册,欣然为每幅图题诗。“太平堤”的题诗为:“太平门外太平堤,烟柳双行叶已齐。蘸影后湖真恰当,碧莲上下总凄迷。”若干年之后,南京本土状元朱之蕃在绘编《金陵四十景》时,以“平堤湖水”代之,并把名次往前提了提,将它列为第十景。他的理由是:“洲上置库以贮图籍,禁不得游……惟长堤障水,一望荷芰灿烂,香风远来,夹堤高树,坐荫纵观,不能舍去”。

37、麟对凤,鳖对鱼,内史对中书。犁锄对耒耜,畎浍对郊墟。犀角带,象牙梳,驷马对安车。青衣能报赦,黄耳解传书。庭畔有人持短剑,门前无客曳长裾。波浪拍船,骇舟人之水宿;峰峦绕舍,乐隐者之山居。

38、  顾炎武后来在一篇纪念嗣母的文章中,写下了“呜呼痛哉”四个字。

39、神烈山即钟山,三国时改名蒋山,明嘉靖中又一度改称神烈山。三百年前,朱元璋攻克南京(当时名集庆),以此为根据地,东征西讨。

40、 希望大家和我一起去阅读《上下五千年》,长大后,成为一个有用的人,为祖国,为社会做出贡献。《上下五千年》的读后感10《中华上下五千年》这本书深深地吸引了我,因为它里面有许许多多的历史故事,可以让我增长见识,广博见闻。

41、顾炎武不仅专心学习,还关心国家大事,他参加了明末有名的文学团体“复社”,开阔了视野,培养了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感。明朝灭亡以后,顾炎武接受了福王聘请,到南京担任兵部司务,可是不到一年,福王政权也灭亡了。顾炎武满怀亡国之恨,回到家乡组织义军抗击清军。不久,清兵攻占昆山,顾炎武率义军苦战了四个昼夜,因双方力量过于悬殊而失败了。养母王氏闻讯之后,深为国家前途担忧,自此粒米不进,绝食而死,临终前还嘱咐顾炎武说:“我虽然是个妇道人家,但也有爱国的思想,你千万不要忘记亡国的耻辱,不要当异族的臣子,要牢记先祖的遗训,那样我死也瞑目了。”顾炎武将养母的遗训深深地铭刻在心中,决心抗清到底。

42、顾炎武为人直率,同时又谦虚好学。周围人都喜欢与他在一起交谈,他遇到不懂和有疑问的问题,常虚心向有经验的老者请教,积累了丰富广博的知识。很快,他的名字就在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传开了。

43、顾炎武后来在一篇纪念嗣母的文章中,写下了“呜呼痛哉”四个字。

44、顺治十二年(1655)春季,炎武回到家乡昆山。原来,顾氏有世仆名陆恩,因见顾家日益没落,炎武又久出不归,于是背叛主人,投靠叶方恒。

45、他的成功,与他从小就有刻苦自学的习惯是分不开的。11岁时,他就读完了一套通俗科学读物,并对科学开始发生兴趣。12岁时,他又自学了欧几里得几何。此外,和现代的孩子们相比,他特别重视哲学的阅读,13岁时就开始自学康德的哲学了。他还根据自身的特点、志向和兴趣,把精力集中在物理学的学习上。结果他在物理学方面果然取得了重大的成就。爱因斯坦在读书学习时不搞不必要的死记硬背,经常爱和同学在一起讨论,使他感受到互补的乐趣。

46、  顾炎武,江苏昆山人氏,活动于明末清初,因为学术与思想上的成就非凡,被视作一代宗师。

47、一天,我把它翻出来,读上了一个多小时,了解了唐朝的兴盛、宋朝的文学、元朝的汹涌、明朝的学制和清末的耻辱。

48、顾炎武立即发火了,说:“世间只有淫奔、纳贿这两类人夜行,哪有正人君子夜行的?”身为大学士的徐乾学屏息肃容,不敢再说一句话。后来顾炎武的外孙陆舒城说:“人眼俱白外黑中,惟我舅祖两眼俱白中黑外。”

49、顾炎武注重将学到的书本知识与实际联系起来。他从明朝灭亡的惨痛历史教训中,深感必须要寻找社会兴亡的真正原因和历史规律,于是,在45岁时,他带着两匹马,轮流骑坐,还有两匹骡子驮着必备的图书,走上了深入社会调查研究的道路。他先后游历了山东、河北、山西、陕西。凡是名山大川、天险要塞,他都要亲自登攀,详细考察。到了山海关、居庸关、古北口、蓟州、昌黎等战略要地,他都亲自来到当地的老农和退伍的老兵家,听他们介绍情况,向他们详细询问地形、地势和风土人情。遇到与书本记载不一致的地方,他都反复勘对,校正书本的错误。遇到古碑遗迹,他总是设法越过荆棘和野草,有时干脆就手足并用,爬到碑前,擦去碑上的斑藓青苔,仔细辨认诵读,将它摹拓下来。

50、顾炎武的学术主张有两点,一是行己有耻,二是博学于文。他虽然学习理学,但是不为理学所束缚,在理学之外开辟了属于自己的哲学思想。顾炎武形式上言行合严于律己,不符合他行为规范的事情,他都会言辞拒绝。

51、4岁那年,余秋雨背上书包走进了乡村的小学。小学有一个图书馆,有几十本童话和民间故事,十分诱人。但几十本书怎么能满足得了几百名学生呢?老师想出了一个办法,写100个毛笔小楷字才可借得一本书。余秋雨的毛笔字,就是在那时打下的根基。他在回忆那段日子时,曾说:“我正是用晨昏的笔墨,换取了享受《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伊索寓言》的权利。直到今天,我读任何一本书都非常恭敬,那是从小养成的习惯。”

52、10余年后在南京即帝位,建立了大明帝国。炎武“遍游沿江一带,以观旧都畿辅之盛”(《神道表》),山川依然而人事全非,颇有不胜今昔之感。

53、·我们大家都是炎黄子孙,都爱自己的祖国,做为一个中国人,应该了解一点中国的历史,读上下五千年有感作文。我们的祖国是一个伟大的国家。中华民族是一个有悠久、灿烂文化的民族。了解祖国的过去,才能更加热爱祖国的现在和将来。>中记载了从盘古开天辟地到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五千余年的历史,在丰富课外知识的同时,也开阔了我的眼界,对我们高年级的同学很有帮助,

54、“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个家喻户晓的名言,是由明末清初的爱国主义思想家、着名学者顾炎武最先提出的。

55、沈从文是民国时期著名的文学大师,他的文学作品广泛受到世人好评。小时候的沈从文就认真读书,显示出了卓越的文学家气质。

56、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大一统的封建王朝,这应该算得上前无古人了吧!可即使建立了这样的丰功伟绩,建立了这样的王朝,竟然连二十年都没有坚持到,就被后人推翻了,这其中蕴含的深刻道理,值得我们大家好好地思考啊!妈妈说,以我现在的年纪和所学的知识,历史的深刻含义是没法理解的,但只要坚持学习,勤于思考,终有成熟领悟的那一天,而我,期盼着那一天可以早早的到来!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