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句 描写战争对人民伤害的诗句60句集锦

描写战争对人民伤害的诗句60句集锦

描写战争对人民伤害的诗句

1、        明清世变下的战争诗为中国古代文学史增添了厚重的一页

2、释义:听妇人走上前来说道:“我有三个儿子,都服役去参加围困邺城的战役了。其中一个儿子托人捎了信回来,其中两个刚刚战死了。”

3、击楫中流,曾记泪沾裳。欲上治安双阙远,空怅望,过维扬。

4、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5、我始为奴朴,几时树功勋?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杀人亦有限,列(一作立)国自有疆。

6、        缟素临江誓灭胡,雄师一万气吞吴。试看天堑投鞭渡,不信中原不姓朱!(描写战争对人民伤害的诗句)。

7、我们这次的书单年龄从4岁一直到14岁+,分为4-8岁、8-14岁和14岁+,三个年龄段。我们会讨论战争的残酷和荒谬,以及为什么会有战争?

8、——《连长的耳朵》中的悲凉叙事、人性视角和反战意识

9、邓稼先的高尚品格,让我们敬佩,也让我们感慨,请谈谈对你有何启示。(4分)

10、关于明代嘉靖年间倭患战争性质的问题,其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于明人抗倭到底是反对异族侵略还是只是封建社会内部的阶级斗争。徐渭嘉靖年间创作的大量抗倭诗,特别是《龛山凯歌》,以纪实的手法讴歌了明军夜袭倭寇的英勇,展现了抗倭战争的残酷,表达对倭寇入侵中华大地的极度痛恨之情。此诗所描写的倭寇形象证明,当时入侵中华的倭寇主要为真倭,而非从倭。其它如《海上曲》《白牝蛟》等,亦持同样的看法。而《寄朱君邦宪》一诗,则从另一个角度证明徐渭对真倭与从倭有着泾渭分明的辨别,正是这种细微的辨别,表现了众多知兵文人对嘉靖年间倭患成分的普遍认知。徐渭抗倭诗中所表现出来的夷夏之分,强烈地表达了当时明人对抗倭战争的极度愤慨和厌恶,真切地突显了抗倭战争的性质就是一场反对外来侵略的正义战争。

11、他的父亲在战争中逃亡美国,而我的父亲在战争中失去了一只耳朵的听力,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在谈到这些问题的时候不存在谁比谁的尴尬多一些。

12、去年战,桑干源,今年战,葱河道。洗兵条支海上波,放马天山雪中草。万里长征战,三军尽衰老。——(唐)李白《战城南》

13、五年碧血翻沧海,一片丹心照汉旗。国中忍见儿皇。关于抗日战争中国胜利的诗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14、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15、①西大滩加油站到了,这是离藏区最近的青海加油站,海拔4150米,周围都是无边无垠的荒原。路过这里的司机,无论多晚,只要叫一声老韩,一个瘦小的男人就颠颠地奔出,披着军大衣,双手习惯性地拢在腰间。到了近前,老韩解开大衣纽扣,原来怀中藏着的是一只热水袋。寒潮一过境,加油站上就刮着吹哨子一般的寒风,气温很快降到零下20摄氏度,加油枪就容易被冻住,得用热水袋把它慢慢暖开。

16、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陈毅《梅岭三章》)

17、○唐·李白《战城南》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唐·李白《蜀道难》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唐·李白《塞下曲六首》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驿yì使:送信的人。发:出发。

18、○唐·杜甫《悲陈陶》三年笛里《关山月》,万国兵前草木风《关山月》:汉乐府横吹曲名,是士兵伤别、怀念故乡的曲调。万国,即万方。

19、若飞:象飞一样。○南朝梁·横吹曲辞《木兰诗》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旗彩:旗上的彩绘。

20、丈夫誓许国,愤惋复何有?功名图麒麟,战骨当速朽。送徒既有长,远戍亦有身。

21、答案:利用鲁肃的赞叹,与其交友来衬托吕蒙进步之快,从侧面表现了孙权劝学效果的明显。

22、从倭寇的发生,以及掠夺的行为来看,它无疑地是掠夺性的战争。他们还勾结一部分中国的奸商、豪奸、海盗,蒙蔽一些失业的劳动人民,结成倭寇队伍,骚扰我国,破坏了我国经济与扰乱了人民生活的安宁,是明代一个祸患。因此,御倭战争是完全正义的爱国自卫行动,并不是国内战争。

23、译文:以天地为赌注,一掷决定命运,一直战争不停。

24、        海角崖山一线斜,从今也不属中华。更无鱼腹捐躯地,况有龙涎泛海槎?望断关河非汉帜,吹残日月是胡笳。嫦娥老大无归处,独倚银轮哭桂花。

25、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26、A.奠基(diàn)  亘古(ɡèn) 燕然勒功(yàn)

27、寄语蜀中父老一九三九年伫马太行侧,十月雪飞白。战士仍衣单,夜夜杀倭贼。

28、B.元勋(xūn)污秽(suì)夐不见人(xiònɡ)

29、吉鸿昌(二首)诗一首渴饮美龄血,饥餐介石头。归来报命日,恢复我神州。

30、        浪激风帆高入云,相看一半石榴裙。箫声宛转鼓声起,江左人称娘子军。长江铁锁一时开,旌旆飞扬羯鼓催。既喜将军挥羽入,更看素女舞霓来。挥戈筑垒雨花台,左狎夫人右酒杯。笑指金陵佳丽地,只愁难带荔枝来。 

31、冲锋呀,我们的第一路军!冲锋呀,我们的第一路军!中朝民族联合抗日歌一山河欲裂,万里隆隆,大炮的响声,帝国主义宰割弱小民族的象征。国既不国,家何能存,根本没有和平。

32、应须驻白日,为待战方酣。——(唐)卢照邻《战城南》

33、○唐·杜甫《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战格:作战时防御用的障碍物。逾:越。

34、C.早在二十年前,他就已经成名,是一个妇孺皆知的人物了。

35、        徐孚远(1599-1665)幼能诗文,才华横溢,晚明时为“几社”创始人之后入复社。明末民变迭起,乃习兵法,以图救国利民。明清之际,徐孚远积极抗清。郑成功北伐前后,徐正在厦门,他冷静地预判了这次北伐的一个重要隐患:郑成功居然下谕命将士携女眷随军远征。“军中有妇,士气不扬。”可郑成功却由于过度自信而犯了兵法大忌,使得将士们在战斗中有了旁顾之心,最终影响了北伐战局。徐诗以“娘子军”讥刺女眷偕行的郑军,“旌旆飞扬羯鼓催”“挥戈筑垒雨花台”等句是诗人想象激烈的战争场面,与“箫声宛转鼓声起”“左狎夫人右酒杯”的声色场面形成强烈的对比,加上句尾的“荔枝”暗合杨贵妃的典故,既有强烈的讽刺意味,也表达了诗人对战局的忧虑与担心。此时再看郑诗,更使人觉得郑成功过于自我陶醉。徐诗反衬了郑成功虽有雄才雄心,却也有轻敌自满、缺乏战略眼光的弱点。这次北伐是清初最后一次大规模抗清战役,而这次失利,也使得抗清势力元气大伤,此后不久,永历朝覆亡,郑成功败退台湾,反清复明事业更加渺茫。联系后事,细味徐诗更让人嗟叹不已。

36、论明代嘉靖中期倭患战争的性质——以徐渭抗倭诗为例

37、嘉靖三十四年是嘉靖倭难的高峰期。陈东开始率领肥前、筑前、丰后、和泉、愽多、纪伊诸倭入寇南汇、金山、崇明、青村等地区,袭击了苏淞的大部分地区,徐海率和泉、萨摩、肥前、肥后、津州、对马诸倭入寇,屯柘林、攻乍浦、崇德等江浙大部分地区。以林碧川、沈南山为团伙的海寇在该年往返于日本,勾结倭寇势力入侵浙直一带。龛山之战的倭寇势力正是以这股倭寇势力为主。发生于此年的抗倭战争颇为频繁,较为重大的战争有王江泾之战、陆泾坝之战、浒墅关之战、陶宅、周浦之战、台州之战、会稽之战,倭寇连续入侵莆田、温州、舟山,战争成愈演愈烈的趋势。可以看出,嘉靖三十四年是名副其实的抗倭战争,这些海酋们勾结了日本许多地区的倭寇势力,队伍相当庞大,遍布苏浙的大部分地区。因此,龛山之捷的敌寇势力是以真倭为主体,这是可以成立的。

38、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念之断人肠。——汉代曹操《蒿里行》

39、生死向前去,不劳吏怒嗔。路逢相识人,附书与六亲。

40、《吹号者》中,艾青拂去了往日的忧郁,充满对光明未来的向往,充满了自己的激昂情绪。土地和太阳是艾青最爱的两大主题,《吹号者》中,艾青仍然没有抛开他最爱的主题。《吹号者》中以太阳和火两个意象为主要象征物,风格自由豪放,表现了民族不屈不饶的精神。

41、八载坚心志,忠贞为国酬。且欣天破晓,竟死我何求!陈毅:“七七”五周年感怀一九四二年七月即今抗战艰难日,累累新坟启我思。

42、(朱尝寄惠《素问》,时督府胡公诱缚王直)雁去鱼来复几春,托缄犹胜挹清尘。久居海畔知时事,远寄方书慰病身。乡里自应淹孺子,将军今已缚卢循。临风更得南鸿便,报与家藏季布人。

43、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44、古城连堞响,奔马踏霜回。玉塞降羌泪,天山旅雁哀。

45、阴山:泛指边地的山。这两句形容军威声势雄壮,地动山摇。

46、赏析:这首短诗,后面写兵临易水、提剑誓死?其主题确与战斗有关。但前四句着重写景,除“甲花”、“角声”表明此处有兵士而外,围城、突围等等全无明确描写。

47、⑨在远方,那棵孤独的红柳树悄然站立,枝条在寒风中抖动,犹如火焰一般。

48、如何界定嘉靖年间倭患的性质,除了以上研究者的角度之外,笔者认为,对一场战争性质的界定,除了今人对这场战争的反思,更不能忽略的重要一点就是,古人即嘉靖时期明人自身是如何看待和认识这场战争的?这就有必要追溯当时、当地、时人对倭患的具体看法,从这个角度来探讨,或许是最为接近战争性质本原的一种方法。所以,本文就以明人徐渭在嘉靖年间所作抗倭诗为例,来探讨嘉靖年间倭患的战争性质。

49、西北神州,依旧一新亭。三十六峰长剑在,星斗气,郁峥嵘。

50、        战争是战争文学的母体,明清世变时期频仍的战争,是当时战争文学的富矿。从李自成起义、反清复明起义、三藩之乱到清朝收复台湾,其间大大小小战争无数,都为文人们从各个角度所诗咏。乱世中的文人们以史笔直录的方式描写和再现了战争的残酷场面和被战争摧毁的社会衰败景象。

51、(嘉靖三十四年)十一月松浦贼复自温州登海,历奉化,犯余姚,卢镗遇于丈亭,令所部兵能倭语者给贼曰:“余姚兵盛,不可敌,吾等宜南行。”

52、《龛山凯歌》中鲜明的爱国情怀和对外夷入侵的强烈不满和憎恨都充分体现在这组诗中。《龛山之捷》文末描述胡公(即胡宗宪),取“贼心啖之,选狰狞首级廿余颗置案上,每颗为饮一觥”。可见,徐渭借胡公啖倭的可怖形象强烈表达了对这股倭寇入侵势力的痛恨之情,这种强烈的憎恶之情显然只有在面对异族(而非本族)的残酷入侵才显得合理,诗中的各种意象都表明,徐渭《龛山凯歌》显然是主要针对真倭而写的。倘若真如主流观点所说,认为嘉隆间的倭寇海盗行动,是中国东南沿海地区人民反对封建地主阶级的残酷剥削压迫、反对海禁政策的斗争,是正义的革命行动,那么就不会这么始终如旗帜鲜明地表达对异族入侵的愤慨,把倭寇作为战争的主要敌对势力进行描写,而是应该对战争中这些所谓进行“正义反抗”的倭寇给予一定程度的同情和正面形象的讴歌,但实际的创作情况并非如此。

53、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操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

54、意思:战乱过后田园荒芜寥落,骨肉逃散在异乡道路中。

55、C.震悚(sǒnɡ) 秩序(zhì)仰之弥高(mí)

56、作者采用这样的手法,把战场上的一声吼叫、一个动作、一次爆炸、一对玉坠、一片绿叶、一朵乌云、一件异性衣物等在人心中的直觉感受和情感关联处于笔端的聚焦点,如开花弹般随时漾开在个体心理中激起的波纹,让有心的读者离开情节、故事层面,在压抑、缓滞的氛围中去追索其中寄寓的人性情思和战争拷问。军事文学中常见的宏大概念在作品中也一字不着,全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面对酷烈、险恶、复杂处境时的英勇、坚韧——尤其是脆弱、惊惶、孤独、茫然和绝望。作品的悲凉叙事压倒类型化的精彩,有着悠远的余味延留和情智开启。

57、这里泛指侵扰西北地区的敌人。○唐·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洮táo河:是黄河上游的支流,在甘肃临洮县。

58、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59、        明清世变下的战争诗记录了明清之际文人们复杂的心态变迁轨迹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