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句 雪莱诗集云雀29句集锦

雪莱诗集云雀29句集锦

雪莱诗集云雀

1、   3—6节为第二层。这几节诗,分别从时间和空间描写云雀自由歌唱的特点。3—4节从时间的角度写其歌唱之持久;5—6节从空间的角度写其乐音传布之广远。

2、在欧洲期间,与拜伦、济慈等人来往。1822年,诗人与友人出海,遭遇风暴罹难。其时是在30岁生日前昔

3、   7—12节,是第三层。这几节诗,进一步对云雀之形象与其乐音加以具体描绘。

4、《伊斯兰的反叛》(TheRevoltofIslam)

5、通过鉴赏“云雀“这一形象,感悟整首诗歌所要表达的精神理想。

6、1820年《含羞草》(TheSensitivePlant)

7、Thebluedeepthouwingest,

8、《哀济慈》(FragmentonKeats)

9、Makesfaintwithtoomuchsweettheseheavy-wingedthieves.

10、有鉴于此,笔者在尝试翻译此诗过程中,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1、雪莱说:“诗人的言语总是隐喻的”,全诗在使用大量的明喻和:暗喻描绘云雀及其歌声的同时,塑造了一个象征,一个理想艺术大师的形象。

12、     江枫译本的断句更加符合生活中常用的断句形式,阅读时会减少障碍,穆旦翻译的版本会在关键的词句处停顿,如“我们最真心的笑也洋溢着/某种痛苦”,“我们生来原不会/流泪或哭泣”,强调突出了译者认为雪莱想表现的内涵,提醒读者关注“痛苦”、“流泪”,来揭示人们社会中的欢乐并非真正纯粹的欢愉。但这也为我们提供了向往美好的愿望,(BTW:类似的断句也在当时诗人中普遍出现,如林徽因的《你是人间四月天》中将“冠冕”作为一句开头强调。两位译者的句式不同,也有可能有不同年代诗坛背景不同。但是这也造成了阅读査良铮译本时候会存在障碍。)

13、Thyskilltopoetwere,thouscorneroftheground!

14、《雪莱诗选》中的70首诗可以说都是雪莱所写的比较有名的。雪莱被人们认为是最真实意义上的伟大诗人,她对人类充满着热爱,有着为理想,勇于献身的精神,并且他为了现自己的理想,明确地宣告过所有的人她要以解放全人类为奋斗目标,她所在的英国和被英国兼并了的爱尔兰,从事过实实在在而且有着风险的政治和社会活动。写诗几乎成了她所能从事政治,社会和文学活动的全部内容,所以《雪莱诗选》是她的一生。

15、   这一节承上节的“爱”字,因为有“爱”,所以“欢快”,因为“欢快”,所以永不“倦怠”,从无“烦恼”。所谓“不知晓过分充满爱的悲哀”一句,有人译为“你深爱,却从不贪婪”(韩宝江:《雪莱<致云雀>诗新译》),可以参考。

16、    第三部分:18—21节,倾诉“我们”的困境,渴望能像云雀一样自由、欢乐地歌唱。

17、Welookbeforeandafter,

18、②以“星光的利箭”、“明月的清辉”运用比喻、通感等视觉形象描绘听觉上的优美感受,化抽象为具体。

19、④诗人把云雀的歌声同春雨、婚礼上的合唱、胜利的歌声相比,突出云雀歌声所具有的巨大力量。

20、   无待云雀的回答,诗人做出了自己的揣测。这里的“爱”字,应该隐含在上两句之中,即对“田野、波涛或山峦”的爱,对“空中、陆上的形态”的爱,都是它心头“甜蜜思绪”的源泉。正因为有了这“爱”的源泉,才与痛苦“绝缘”了吧?

21、   第一部分12节,1—2节,3—6节,7—12节,各为一个层次。

22、Soundofvernalshowers,Onthetwinklinggrass,Rain-awakenedflowers,Allthateverwas,Joyous,andclear,andfresh,thymusicdothsurpass.

23、第2节,云雀从地面一跃而起的姿态和边飞边唱的习性。

24、明确:诗中云雀这一形象,并不纯然是自然界中的云雀,而是诗人的理想自我形象或诗人理想的形象载体。诗人和云雀在许多方面都很相似。

25、    第5节:那犀利无比的乐音,/似银色星光的利剑,/它那强烈的明灯,/在晨曦中逐渐暗淡。/直到难以分辨,却能感觉到就在空间。

26、第9-11节,把云雀鸣声比作高贵少女的甜美如爱的歌曲、飞萤与晶莹的流光、玫瑰与醉人的芳香。

27、Likeanunbodiedjoywhoseraceisjustbegun.

28、原作每一节英文为5行,其实有不少的单行只是单词,并不是句子,如果译文严格按照原作来分5行,有些地方并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和规范,会面临一些不易处理的细节问题,从而受到限制。当然,并非所有的节翻译过来之后都是一定要或者只能分为3行,只是为了体现整齐一致吧;而且从现代汉语句式的角度,有的节可以分为3行、4行或者5行也是完全没有问题的。每节译文都改编为3行也是为了形式上的统一。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