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句 端午节最简单的诗五言绝句47句集锦

端午节最简单的诗五言绝句47句集锦

端午节最简单的诗五言绝句

1、菰忝连昌歜,琼彝倒玉舟。谁家《水调》唱《歌头》,声绕碧山飞去晚云留。

2、端午日赐衣(唐·杜甫)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端午节最简单的诗五言绝句)。

3、“不羡竹西歌吹古扬州”,将十三楼的美景与竹西亭景色对比,突出了十三楼的美,增添了强烈的艺术效果。此外,还运用移情,利用“歌眉”与“远山”、“目光”与“水波”的相似,赋予远山和水波以人的感情,创造出“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的艺术佳境;“晚云留”,傍晚的云彩被歌声吸引住而留步,这种意境也令人回味。

4、额,端午享受诗词大餐的同时,记得吃粽子哟!

5、首句是说,千百年来人们龙舟竞渡,为屈原悲悼,可是“忠魂一去讵能还”,无论如何,屈原的忠烈之魂是回不来了。此二句含有无限的悲哀与无奈,却又分明有着“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慷慨悲壮,它使得全诗的意境直转而上、宏阔高远。后两句突然一转,感慨屈原虽然“国亡身殒”,但那光照后人的爱国精神和彪炳千古的《离骚》绝唱却永远不会消亡。凄清悲切,情意深沉。

6、这首词是苏轼于1095年所写。当时他被贬惠州(现广东一代),他的小妾王朝云随侍左右。

7、端午节源于中国,本是古代百越地区部族举行龙图腾祭祀的节日。后因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该日抱石跳汨罗江自尽,端午便成为了纪念屈原的节日。部分地区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等说法。

8、忠贞如不替,贻厥后昆芳。端午节的诗句古诗大全《端午》

9、“叶里黄鹂时一弄”句由人事转写物态,通过黄鹂的啼鸣进一步渲染气氛,同时引出闺中女子的情态——“犹瞢忪,等闲惊破纱窗梦。”人们都在庆祝节日,而这位女子却在深闺中睡觉,透露出淡淡的落寞与清愁,至于何种情思,作者没有言明,读者尽可驰骋想象。

10、鬓发是一天比一天增加了银白,石榴花如红锦般射目,年年应节而开;

11、伍子胥乃春秋时期的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投吴伐楚,入楚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后因提倡彻底消灭越国受谗言陷害以赐死,子胥死前曾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吴王闻言令取子胥尸体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至此,端午传说人物中又填下了伍子胥一人。

12、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

13、到处采撷艾蒿、蒲草繁忙,谁家的青年男女,准备过端午节?五色丝带缠绕着手臂唱歌跳舞。我内心惆怅,还有谁在端午节追悼屈原?

14、诗人也不例外,早早就准备了一把艾束,插在高高的帽子上,希望它能够给自己带来健康和福气。端午节还有个旧俗——各家各户都要储备一些草药,能保一年到头平安无恙。一直到夕阳西斜,诗人才把所有的事情都忙完,家人早已经把热腾腾香喷喷的饭菜准备好了。诗人在端午节忙了整整一天,晚饭和家人坐在一起,疲惫之中,又带有着几分的满足,充满着幸福味道。

15、这是极一项高雅的活动,正体现了朝云纯洁高贵的情操。

16、旧来传五日,无事不称神。穴枕通灵气,长丝续命人。

17、《喜迁莺》宋·黄裳梅霖初歇。乍绛蕊海榴,争开时节。

18、他曾高中进士,官至史馆检讨,后受苏轼牵连,数遭贬谪。

19、《竞渡歌》唐·张建封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鹰;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七律·端午》唐·殷尧藩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20、有时我们追寻传统文化,不仅是因为它能带给我们美的享受,更多是能给予我们一种心灵的慰藉。传统节日亦是如此,它不仅是一种文化象征,更有着非凡的凝聚力。这种具有强烈意义的节日不是一般“洋节”所能比拟的。

21、端午(唐·李隆基)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盐梅已佐鼎,曲糵且传觞。事古人留迹,年深缕积长。当轩知槿茂,向水觉芦香。亿兆同归寿,群公共保昌。忠贞如不替,贻厥后昆芳。

22、陆游将驱逐金人,恢复宋朝奉为一生理想,即使是晚年不容于朝廷,也是不改其志,“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23、译文微微小汗湿透了碧色的细绢,明日端午节用芳兰草沐浴。流香酒般的浴水、油腻布满大晴的江面。五彩花线轻轻地缠在红玉色手臂上,小小的符篆(或赤灵符)斜挂在耳下的黑色发髻上。与朝云同过端午节,天长地久,白头偕老。

24、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

25、吴文英(约1200-约1260),南宋词人。

26、良辰当五日,偕老祝千年。——权德舆《端午日礼部宿斋有衣服彩结...》

27、年年端午风兼雨,似为屈原陈昔冤。——赵蕃《端午三首》

28、古人比较迷信,这两项活动都具有祈福驱邪的意味。

29、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30、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

31、从内容上看,该诗可分为三段。前八句写端午节“投饭”和“竞渡”,在作者笔下,投饭和竞渡不是呈现为娱乐化的民俗场景而是祭祀与追怀的真正仪式,伴有“悲”“哽咽”“哀叫”等强烈的情绪活动。次八句推测屈原塔的来历,末八句赞美屈原不苟求富贵而追求理想的节操。次八句和末八句,作者运用了反衬的表现手法,比如“屈原赴死之决绝”与“世人眷怀之不绝”、“事之无凭”与“人情之殷切”、“富贵之短暂”与“名声之无穷”等,强化了议论的力度。

32、贾岛出生于平民家庭,门第寒微。所以他早年行事率不可考。传说他30岁前曾数次应举,都不得志。失意之余,又迫于生计,只好栖身佛门为僧,取法名无本。

33、在长江一带人们常月下垂钓,空旷的原野火点燃了风。

34、《菩萨蛮》宋·陈义包中香黍分边角。彩丝剪就交绒索。

35、这首词名为《浣溪沙·端午》,是苏轼于1095年所写。当时他被贬惠州(现广东一代),他的小妾王朝云随侍左右。

36、通过开头两句,我们可以看出,他们主要参加了缠线和挂符这两项运动。

37、这首是北宋诗人张耒的七言绝句《和端午》。张耒字字文潜,号柯山,是“苏门四学士”之一。他曾高中进士,官至史馆检讨,后受苏轼牵连,数遭贬谪。

38、陆游将驱逐金人,恢复宋朝奉为一生理想,即使是晚年不容于朝廷,也是不改其志,“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39、  艾草是端午节用来除病驱毒的应节产物,《荆楚岁时记》载“五月五日,采艾以为人形,悬于门户上,以攘毒气”。或采艾草焚烧,或以菖蒲泛酒,上书亦载“端午,以菖蒲生山涧中一寸九节者,或镂或屑,泛酒以避瘟气”。

40、该作品写于明朝建立(1368年)之后的一个端午节。上阕开头写眼前所见的荆楚端午风俗,描绘了一幅世人忙于庆祝节日、热闹繁忙的景象;“空惆怅”一句感慨世人不理解或淡忘了端午节厚重的历史内涵,表达了作者对屈原的怀念之情。下阕首句道出了端午节厚重的历史内涵,表达了对屈原忠义气节的崇敬,也表明了作者对元朝的忠贞决心。“无人解”一句抒发了作者不为世俗理解的孤寂落寞的情怀。

41、《澡兰香淮安重午》年代:宋作者:吴文英盘丝系腕,巧篆垂簪,玉隐绀纱睡觉。银瓶露井,彩箑云窗,往事少年依约。为当时曾写榴裙,伤心红绡褪萼。黍梦光阴,渐老汀洲烟蒻。莫唱江南古调,怨抑难招,楚江沉魄。薰风燕乳,暗雨梅黄,午镜澡兰帘幕。念秦楼也拟人归,应剪菖蒲自酌。但怅望、一缕新蟾,随人天角。

42、相传,屈原在端午此日投江自尽日,后人伤其冤死,特以粽投江祭祀并划船捞救,遂相沿而成端午节食粽和龙舟竞渡的风俗。

43、北宋诗人张耒这首《和端午》诗凄清悲切、情意深沉。此诗从端午竞渡写起,看似简单,实则意蕴深远,因为龙舟竞渡是为了拯救和悲悼屈原的千载冤魂。但“忠魂一去讵能还”又是无限的悲哀与无奈。无怪乎北宋进士余靖作诗说:“龙舟争快楚江滨,吊屈谁知特怆神。”但此句,却又分明有着“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慷慨悲壮,它使得全诗的意境直转而上、宏阔高远。于是三四两句便水到渠成、一挥而就。虽然“国亡身殒”,灰飞烟灭,但那光照后人的爱国精神和彪炳千古的《离骚》绝唱却永远不会消亡。

44、该诗是一首七言绝句,先是简洁明了地叙述后人用端午活动纪念屈原,继而提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尽管后人百般歌颂、不断祭祀,想屈原投江这样的悲剧毕竟是发生了,这样的冤屈是不能简单地洗刷干净的。该诗言近意远,言简意深,让人深思。

45、所以古人通常会在这一天采草沐浴驱邪祛病,这也算是一种养生保健了。

46、而尾联则是写诗人参加完这些活动后的恬静生活:夕阳西下,诸事毕后,家人已经准备好酒菜,他含笑举起酒杯,一饮而尽。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