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句子 苏格拉底著作48句集锦

苏格拉底著作48句集锦

苏格拉底著作

1、快乐就是这样,它往往在我们为着一个明确的目的而忙的得无暇顾及其它的时候,突然来访。(苏格拉底著作)。

2、注释约为译文的九倍?!最难理解的柏拉图对话录。

3、在柏拉图的《克利陀篇》中说。苏格拉底的一些弟子和友人曾经计划带苏格拉底逃亡特萨里亚。但是苏格拉底没有逃走,他认为无论判决公平与否,他都不能逃避。他提出了一个后来成为基督教教训的言论:“无论别人如何待我们,我们都不能抱怨。”苏格拉底决定留下来接受死刑。甚至在临死之前苏格拉底被允许同亲友进行谈话,他支开哭哭啼啼的妻子,以免谈话被打乱。

4、下午的阳光反射在榕树叶上,我从书房的窗口看到它们在巨大的树冠上闪烁。榕树长在一块高地上,树下有一座庙,庙门的廊檐下挂着两个大红灯笼。坐在书桌前,偶尔会听到一两声磬响,停顿很久再听到一两声,那是香客走进了庙门。

5、受审前《游叙弗伦》:苏格拉底在法庭外碰到来起诉父亲的游叙弗伦,与其探讨关于对神的虔敬的问题。

6、这里简单做个比喻,自然的演化,或存在有的演化,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人的存在只是万物存在的一根树枝,站在树枝的角度来看,整个大树都是为我们人类这根树枝准备的,站在其他树枝上看也是如此,所以人存的目的论不成立,也就是站在树干上看,大树有无数的枝叶,不差人类这一个,苏格拉底只是蒙蔽于自己的主观世界中,哲学的论述参看我的《表象与意识论》。

7、我与世界相遇,我自与世界相蚀,我自不辱使命,使我与众生相聚。

8、受审中《苏格拉底的申辩》:在庭上,苏格拉底回应对他的两个指控。

9、苏格拉底曾说“我的母亲是个助产婆,我要追随她的脚步,我是个精神上的助产士。”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哪怕他后来穷困潦倒,甚至面临死亡的威胁,也没有改变。

10、坏人活着是为了吃与喝,而好人却是为了活着才吃与喝。

11、苏格拉底(希腊语:Σωκράτης英语:Socrates)(公元前469年~公元前399年),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公民陪审员。

12、关于知识,苏格拉底坚持认为,知识来自于记忆,它深藏在每个人内心深处。苏格拉底的妈妈是一位助产婆,而他自己也认为自己是一位精神上的助产士,所以他经常问答方式去启迪他人的思想,帮助别人发现原本在内心的知识。有一天,苏格拉底问一个奴隶关于几何的问题,奴隶给出了答案,从而他得出结论,奴隶掌握几何知识,但是自己并不知道。因此他得出,智慧一直潜伏在人的内心,只是我们自己尚不知道而已。

13、所以神设计了这个世界,必须设计观众,设计了观众,必须设计眼睛。眼睛是娇嫩的,又必须设计眼皮来保护它,眼皮就像两扇大门,只有需要眼睛的时候才会打开,其余的时间都在休息,都在关闭。在看看我们的睫毛,就像两道门帘,两个屏障,它长得又细又长,神是怕风沙伤害了我们的眼睛,进而看不到了他的作品。再看看我们的五官,四肢和内脏,这是一个多么精妙的作品,如果神不存在,如果神没有目的,谁又能设计出这么精妙,这么和谐的作品呢?

14、有人认为苏格拉底不懂自然哲学,也不竟然。他读过伯利克里的老师阿那克萨戈拉的“种子说”,“心灵说”,那是雅典引进的第一位哲学家,从此雅典人和雅典城都有了哲学的气质,哲学的气质又变成了整个希腊的气质,整个希腊的气质又变成了近代西方文明的气质,这种气质,这种精神,就是西方文化的脉络。苏格拉底看完了阿那克萨戈拉的著作,大失所望,他也看过一些其他的自然哲学著作,都不能彻底的,圆满的解释物质的运动,和精神的活动。这个问题即使放到今天,我们的科学依然不能彻底的解释运动。

15、《苏格拉底赞歌》原是皮埃尔·阿多于1974年在爱诺思圆桌会议所作演讲的讲稿,原题为《苏格拉底的形象》。著作分为“西勒诺斯”“厄洛斯”“狄俄尼索斯”三章。通过与古希腊神话中林神、爱神和酒神的类比,阿多借助柏拉图的《会饮篇》和尼采、克尔凯郭尔等苏格拉底主义者的言论,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勾勒出苏格拉底的形象,突显了哲学家非理性的一面以及哲学本身非理论的一面,向读者呈现了苏格拉底这个“文化符号”的思想内涵及其对西方思想的构建的深刻影响。

16、从前,在希腊有一个非常聪明的人,名叫苏格拉底。全国各地的年轻人都来投奔他,向他学习聪明智慧。他讲了许多开心的事情。他讲述的方式非常生动,所以听的人都不感到厌烦。

17、这是一部解读苏格拉底哲学的随笔集,正像它的副标题所写的那样,本书以16个部分来探索苏格拉底的幸福观,重新体会苏氏对人类幸福关注的成果。

18、詹老师首先探讨了研究苏格拉底的史料问题。苏格拉底本人没有留下任何著述,后世对于苏格拉底思想的研究都是根据其同时代人的记载展开的,其中最具影响力有阿里斯托芬的《云》、色诺芬的《回忆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一系列对话录,而它们对于苏格拉底的描述各有不同,其中柏拉图对话录中的记载被看作是最具学术价值的。学界关于柏拉图对话录与苏格拉底思想的关系存在各种不同看法:1)柏拉图著作仅仅体现了统一的柏拉图哲学,不涉及所谓“苏格拉底的哲学”;2)柏拉图每篇对话录都是独立的文学作品,每一篇中苏格拉底都是特定的虚构角色,不可能从中总结出“苏格拉底的哲学”;3)认同柏拉图哲学存在不同阶段的发展,但不能将其早期思想关联到历史上的苏格拉底;4)柏拉图早期作品更多体现了苏格拉底的思想,而中晚期作品则主要是柏拉图自己思想的阐发。詹老师认同最后一种观点,并且介绍了美国学者弗拉斯托斯关于此问题的观点。早期作品的特点在于以对话的方式寻求定义,借苏格拉底之口不断提出问题并给出反驳,最后以无解告终。

19、任何确实的实验都说明,任何一种生理或心理的疾病都能靠吃素和喝纯水而减轻病情。

20、几乎所有文学大师都有对阅读的痴迷。有记载称,博尔赫斯在失明后仍不停地购书。一次,他购得一套1966年版的百科全书,书中潇洒的字体、地图、插图等他全看不到,但他说他感觉得到这本书,它在他屋子里,让他感到幸福。卡夫卡说,他曾从头到尾朗诵福楼拜的《情感教育》,他曾用命令的口气对爱人说,你要立即开始阅读福楼拜。而普鲁斯特则偏爱英国作家,他说他阅读《弗洛斯河上的磨坊》的头一两页就泪流满面。

21、世间最容易的事是坚持,最难的事也是坚持。说它容易,是因为只要愿意做,人人都能做;说它难,是因为真正能做到的,终究只是少数人。

22、你自己就是座金矿,关键是看如何发掘和重用自己。

23、纳博科夫说,聪明的读者在欣赏一部天才作品的时候,为了领略其中的艺术魅力,他不只是用心灵,也不全是用脑筋,“而是用脊椎骨去读的”。脊椎骨里神经系统最发达,最能敏感的感受到愉悦。在一种缓慢的柔光里阅读,每根神经都得到拨动,每寸心灵都得到滋养,身体的敏感部位仿佛被那些灵妖一样的文字反复抚摸。

24、其次,金锋的《与苏格拉底的对话(或《论当代》)》(可能会被当作作品的一部分),也没有涉及特定的社会问题,它实际上是对“何为当代”问题进行一种哲学性的探讨。尽管金锋探讨的“当代”本身是涉及社会问题的“当代”(“当代”可以从无数角度探讨),但其探讨本身没有涉及特定的社会问题,或者说它只是涉及了特定的“当代”概念内涵问题(金锋所谓的“相”,或真相),而这种问题不是当代艺术需要有问题针对性的那种问题(本质上是人的存在问题,也即自由问题,表现形式是社会问题)。而且,这个对话与《向苏格拉底致敬》作品的展厅视觉部分没有直接的内在关系,也就是说,人们无法从《向苏格拉底致敬》的展厅视觉部分去必然地联想思考“何为当代”的问题,它不是展厅作品引发问题反思的自然有效延伸,它们之间没有艺术的内在逻辑关系,金锋只是借机外在性地讨论了一个“当代”概念内涵问题(当然这个讨论本身有一定意义)。所以金锋的《与苏格拉底的对话(或《论当代》)》也无法成为作品的一部分。

25、工作在海边,就是不爱吃海鲜。就是海岸、小岛、渔船上最新鲜的海鲜也不爱吃。刚从广州到这个城市工作时,一个当地的朋友告诉我,在咱们这里吃的是海鲜,到你们广州吃的是海味儿,到北京吃的就是海产品了。我深以为然。因为这个地区450多公里的海岸线没有任何污染。

26、苏格拉底对艺术,文学和大众文化的描述,使他成为西方哲学传统中最广为人知的人物之一。

27、世间最珍贵的不是“得不到”和“已失去”,而是现在能把握的幸福。

28、一个人能否有成就,只看他是否具备自尊心与自信心两个条件。

29、面对无法回头的人生,我们只能做三件事:郑重的选择,争取不留下遗憾;如果遗憾了,就理智的面对它,然后争取改变;假若也不能改变,就勇敢地接受,不要后悔,继续朝前走。

30、世上只有一种善,那就是知识,也只有一种恶,那就是无知。

31、○ 新书速递|《从自然时间到精神历史:黑格尔耶拿哲学体系规划研究》

32、苏格拉底思想的另一个特征是理智上的谦逊,强调自己的“无知”。詹老师指出苏格拉底所谓“无知”和“有知”有其特别的含义,需要分析希腊语中的认识动词和知识名词的多义性来具体说明;苏格拉底并不是泛泛的怀疑论者或不可知论者,只是由于他关于“知识”和“智慧”有更严苛的界定,才常常说自己“不知道”某个事物或没有某种智慧。苏格拉底心目中的知识主要是“专家知识”,而专家知识蕴含理论性理解。他不认为自己拥有关于美德的专家知识,并且认为智者派之流声称拥有这种专家知识是对于“超人类智慧”的僭越。智者、政客、诗人和技术专家之类的人,由于缺乏必要的理智谦逊而受到苏格拉底的诘难。不过,苏格拉底似乎陷入了某种思想困境,因为他可能同时接受这样三个观点:“美德是不可教的”、“美德是知识”和“知识是可教的”,而在《普罗泰戈拉》和《美诺》中,苏格拉底试图以某种方式解决这个难题。

33、苏格拉底认为,肉体和灵魂是可以分离的,一般的人会将肉体的快乐作为活着的唯一目的,而哲学家会将肉体和灵魂分离开来,他主张哲学家不能成为欲望的奴隶,不要沉溺于肉体的快乐,应该更加注重自己的灵魂。进而他认为拥有高尚的灵魂的人正是那些有德行的人。

34、更重要的是,人活在世界上,要把关注的重点由外在转向内在。苏格拉底为希腊哲学注入了强心剂,激起了无比汹涌澎湃的浪涛,余波甚至绵延至今。苏格拉底以他的实践和人格为后世哲学家树立了不朽的榜样。

35、图文制作:涂俊宏,小学语文教师,爱好写作、书法、朗诵。业余时间,喜欢用一支瘦笔书写内心的感动。

36、全部西方哲学传统都是对柏拉图的一系列注脚。——英国哲学家怀特海

37、百度百科-苏格拉底这样思考:通向幸福的16种方式

38、苏格拉底早年精研自然科学,后来立志以研究人类道德的改造为终身事业,从全书记述的内容看,他谈到朋友、友谊、宗教、正义、幸福、美德、明智、国家、军事、家庭、为政之道、体育锻炼、日常衣食住行等,几乎涵盖人类生活的一切领域,和他选择的目标完全吻合。

39、声明:本平台支持艺术、学术、文化传播。发布或转载内容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平台观点,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

40、苏格拉底从而转向了神学与道德,他的神学成为了基督教上帝存在的有力论证;他的“善”,让他成为了后世道德的先师,人生的楷模。这就是后世为他立传,为他注释的原因,而他自己却述而不作,乐享其成。他比我们的孔子还牛,孔子晚年还写了《春秋》,整理了《诗经》,孔子的述而不作是,我只讲述前人先贤的东西,也就是“吾从周”,周之后礼坏乐崩,不值一提,我们要回到周人,回到那个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乌托邦时代。孔子在为天地立心,为万物立命,在为往世开太平。

41、身为雅典的公民,据记载苏格拉底最后被雅典法庭以侮辱雅典神、引进新神论和腐蚀雅典青年思想之罪名判处死刑。尽管苏格拉底曾获得逃亡的机会,但他仍选择饮下毒槿汁而死,因为他认为逃亡只会进一步破坏雅典法律的权威。

42、他说,哲学家的事业和责任,就是把人彻底的从囚车里解脱出来,一个把自己一生献给哲学的人是幸福的,他将在另一个世界,找到自己更大的幸福!现在我们抛开苏格拉底的有神论,单说他的目的论,他认为神设计的这个世界,或这个自然系统是为人配套的,是为人服务的,也就是以人为目的。这种认识是错误的,主观的,那我们该怎么理解这种认识呢?

43、金锋《向苏格拉底致敬》装置作品(局部。下同)

44、一个夏天,他为自己建造了一所房子。房子非常小,他的邻居都很纳闷,这房子怎么会使他满意呢?“您这么一个大人物,却把自己的房子盖成这么一个小盒子,有什么道理吗?”“确实没有什么道理。”他说,“不过这个地方虽小,但是如果我能使它容下真正的朋友,我将会认为自己是快乐的。”

45、苏格拉底和他的学生柏拉图,以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古希腊三贤”,被后人广泛地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

46、报告结束后,方老师给出总结点评,在场同学们提出理念是否有可见和不可见之分、柏拉图是否仅仅延续了苏格拉底的思想而没有独创性、苏格拉底是否区分了命题性知识、亲知和能力之知、如何看待技术知识和道德知识的关系等问题,詹老师一一给出回答。本场讲座圆满结束。

47、《苏格拉底的审判》;《色诺芬笔下的苏格拉底对话》;《苏格拉底的困惑》;《苏格拉底之道》;《苏格拉底的最后日子》;《苏格拉底之死》;《谈话录》;《蝉》;《巫师苏格拉底》。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